决赛那天,观众云集,票贩子们生意异常火爆,于是我更加感激老Z给了我两张好票。不过这次我又找了一个更外行的人陪我看球,她是我一远房亲戚家的远房亲戚,从乡下来做小保姆。虽是小学毕业,却十分聪明好学。而且她心底善良,又厨艺高超,只要有机会吃到她做的饭菜,我决不考虑下馆子。在生活上常常对我特别关照,实在让人感动。平时常听我瞎吹羽毛球,羡慕得很,所以这次专门请她看球,以表谢意,也希望籍此为她平淡的生活带来一丝光彩。
随着赛事的进展,被淘汰的选手越来越多,剩下的比赛越来越重要,所以球场的数量就越减越少,到决赛时就只剩中央一个场地了。不但观众的座位固定了,而且每人还发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亮蓝色的,印着黄色的字,跟F1赛车选手戴的差不多,说是为了电视转播的需要。
说起决赛,不能不说叶钊颖。我一直觉得她是中国羽毛球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尽管她战绩斐然。与王莲香、方铢贤不同,叶钊颖代表了高快狠刁的进攻型打法。 从羽毛球技术的角度,她可以算是有史以来女子羽毛球选手当中技术最好、条件最好、身体素质最好的人物。她身高手长,身体素质出众,除了进攻犀利,劈杀和吊对角又尖又刁外,网前球技术与反手技术也可以和一些男子选手媲美。叶钊颖的出现代表了一个新时期与新风格的开始。但是她常常在一些关键场次打不好关键球,所以对王莲香是负多胜少,甚至被王剃了不下三次的“光头”。
通常人们都将此归结于叶钊颖的心理素质,但我更倾向于另一种看法:她的表现和中国羽毛球当时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当1992年奥运会大败后,中国羽毛球队进行了大改组,曾经一手带出李玲蔚和韩爱平等人的陈福寿等人退出教练队伍,而换上了一批新教练,由于教练的执教水平与在羽毛球上的心得目光与修为境界不如前者,所以在王莲香等一批对手打法逐渐成熟,心理也逐渐成熟的时候,叶钊颖却没有及时地得到明师指点,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唐久红、黄华在奥运会失意后的情绪影响与技战水平下降,使得小叶过早地担负起了中国羽毛球兴旺的突破点重任。此消彼长,小叶在接下来连续输给王莲香并导致不自信,不能坚持自己的特点与打法,到后来进入了一个“逢王必败”的怪圈,1994年到1995年苏迪曼杯时居然连输了8场。
不过555公开赛的决战对叶钊颖是一个转折点,那天她的表现实在是可圈可点。无论进攻,还是防守,无论后场,还是网前,无论心理素质,还是技战术的应变,都显得相当成熟。即使是王莲香故伎重施,放起了高高慢慢的高远球,小叶也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力争打多拍,等待最佳时机出手。所以整个过程中,我一直没有感到特别的紧张,反倒是觉得王莲香的那些从容不迫,以及那些经典小动作在这种情形之下变得过分做作,不那么优雅了,因为这跟前天的预赛她以两个11∶0干净利落地打掉对手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叶钊颖的胜利好像是意料之中。
男单和混双的决赛印象不太深了,都记不清到底是不是董炯和盖德决战,但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女双决赛,因为这不仅是一场淋漓尽致的经典大战,而且还有不少意外插曲和不为人所知的内幕。众所周知,葛非/顾俊这对黄金搭档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近距离观战,我才豁然开朗,双打的组合一定要互补,就像顾俊在后场如男子选手般的勇猛杀球,而顾俊在前场敏捷地封网防守和分球组织进攻。但是若无韩国组合的出色表演,葛非/顾俊的戏演得再好也是没有什么观众的,就像今日的女双格局。
吉永雅不愧是个双打奇才,一贯女双兼混双,奥运奖牌是一金一银和一铜 ,还有一大堆其它冠军。这一次她与张惠玉合作,两人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决赛打葛非/顾俊可以说是刀光剑影,精彩异常。但是比赛中断了好几次,原因她们是对裁判的判罚有诸多争议。当时我们的位置几乎就在主裁判的身后,对大部分球的落点都看得比较清楚,的确有好些误判。尤其是几个关键球,气得吉永雅和张惠玉大发雷霆,有一次张惠玉干脆蹲在地上不起来。 反观葛非、顾俊却是气定神闲,一幅胜券在握的样子。说实话,羽毛球比赛中要做到完全没有误判是非分之想,但误判太多就有点奇怪了。开始时我那小伙伴还嘲笑吉永雅和张惠玉有点耍赖,后来也搞懂了有两个球是界内还是界外。虽然葛非/顾俊最终是赢了,但我心里感觉怪怪的,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后来跟老Z聊天,说起这事儿,他不置可否地笑了一下。我契而不舍地追问,他终于告诉我实情:“比赛之前,L教练早就给各位中国裁判打好了招呼,什么时候该判界内,什么时候该判界外……目的是包揽冠军。虽说主裁、副裁大多是国际裁判,但司线大多是中国裁判…… 谁敢去带那顶不爱国的帽子啊?况且大家以后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呢……”
一席话,听得我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