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鲁迅没死,被党关进牢里,他还会写吗? 如果会写,他会写什么?他是写风月,还是写反诗?还是写检讨? 鲁迅是谁 鲁迅,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名於世。浙江绍兴人,近代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大陆称其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果鲁迅没有死,活到了1960年,他会成为如宋庆龄老舍等一样的民主人士,还是被党关进牢里? 假如鲁迅关在党牢里 鲁迅死得早,可惜了。但倘若鲁迅活到1960年,他是会活着党的牢外还是牢里? 谁会提出这种假设?谁又会对这种假设说出他的回答? 历史上,传说中,的确有人提出过这种假设。 那个人是谁呢? 历史上,传说中,的确有人对这种假设说出了他的答案。 那个人又是谁呢? (鲁迅之子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 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 周海婴,鲁迅的唯一儿子,在他是《鲁迅与我七十年》末篇的《再说几句》中写道:“1957年,毛主席曾前往上海小住。湖南老友罗稷南先生抽个空隙,向毛主席提一个大胆的设想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这是一个悬浮 在半空中的大胆的假设题,具有潜在的威胁性。不料毛主席对此却十分认真,深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 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寻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先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声。” (一九五七年七月七日,毛泽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与上海文艺界人士座。毛泽东身后左一为黄宗英,左二为赵丹,左四为应云卫,照片右下角一为罗稷南) 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 2002年7月4日,著名作家和影星黄宗英,在病中,写下了一篇《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文中有那么一段:“我又见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罗稷南答:“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我的心猛地一激灵, 啊,若闪电驰过,空气顿时也仿佛凝固了。这问题,文艺人二三知己谈心时早就悄悄嘀咕过,“反胡风”时嘀咕的人更多了,可又有哪个人敢公开提出?还敢当着毛 主席的面在“反右”的节骨眼上提出?我手心冒汗了,天晓得将会发生什么,我尖起耳朵倾听:“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 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呀,不发脾气的脾气,真仿佛巨雷就在眼前炸裂。我懵懂中瞥见罗稷南和赵丹对了对默契的眼神,他俩倒坦然理解了, 我却吓得肚里娃娃儿险些蹦出来……” 虽然有两位写出了这”真实“故事,而且这两位一位是鲁迅的儿子,一位是声称亲耳听见的当事人。但是。。。 (正面左一是赵丹,左二是本文作者黄宗英) 毛泽东真的说过这个话吗? 假如我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不会有疑问。假如我是一位历史学家,我也不会有疑问。为何? 周海婴和黄宗英两位文章里的描述,已经很有说服力了。特别是黄宗英的文章,不仅是描述,而是记实,是当事人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历史资料。 所谓口述历史,就是根据当事人的记忆,通过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 录影等之后,作为日后学术分析,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事件真实。 那么,黄宗英的《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一文,作为第一手的历史资料,是确定无疑的。但有了第一手资料,就可以断定历史的真实,就如那第一手资料所叙述的这样? 在这关键时刻,我要请出一人,大家可以听听他的判断和看法,听听他讲的有没有道理。 (未完待续) (《毛说过“(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的话吗?(二)》明天发表,敬请关注) (年轻时代的黄宗英。1925.7.13-) (老年黄宗英) 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与罗稷南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