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軔於安徽農村的中國改革開放行至30年之際,又一輪農村改革大幕即將開啟。將於10月9日至12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將審議《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一決定將為未來的農村改革確立方向。(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在此之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9月30日還專程前往安徽省考察農村改革發展情況,胡錦濤表示,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分析人士認為,胡錦濤在視察安徽時的講話為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定下了基調,也透露出可能會有突破性的政策出台。
毋庸置疑,改革開放30年,中國城鄉發展經歷了歷史性的巨變,然而,一個尷尬的事實卻擺在面前。8月28日,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穩定增收情況》的報告時指出:城鄉居民收入比已擴大到3.33∶1,絕對差距達到9646元,為改革開放以來差距最大的一年。
雖然近年來,中央對農業的投入持續加大,連續出台了五個“一號文件”,相關的扶持政策也陸續出台,但“三農”問題卻仍然困難重重。對於其中的根本原因,參與成都市統籌城鄉改革的成都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家澤歸結為,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農業領域再也沒有進行過根本性的改革。(chinesenewsnet.com) 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農業問題專家陸學藝認為,“農村的體制問題不動,是沒有出路的,光出錢是不行的。” 他最近發表了《新一輪農村改革為什麼難》,認為土地制度限制了農村發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黨國英則認為,改革的突破口在於土地、戶口和金融,而土地制度改革至為關鍵。他說,土地制度變革雖然不能馬上出現很大效益,但從長期來看,有利於農業效率的提高。eneet.com)
陳家澤表示,現有的土地制度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土地可以對價取得貸款,農村土地就不行;農民的土地、房屋等財產不能交易,不能形成資產。那麼,農民怎麼擴大再生產呢?就只能維持現有的小農經濟模式。事實上,今年以來,作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成都,開始了以土地產權制度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而汶川大地震後,在重災區,比如都江堰市,也實施了城市居民、企業可以共享集體土地使用權的“聯建房”政策。
江西等地開展的林權制度改革,也在農村土地制度上進行了探索和突破。在江西,林權改革借鑑了當年安徽農村土地改革的“包產到戶”做法,實行了“包林到戶”、“包山到戶”。其使用年限比承包土地的30年更長,為70年。山林使用權可拍賣、抵押、入股。“江西的林權改革其實質是山地改革。” 陸學藝說。
而這些地方創新的部分措施部分得到了中央的認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4月份視察江西,隨後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江西的做法得到了肯定。與此同時,學者們也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黨國英最近在其博客上提出土地“永包製”,並認為深化農村土地改革不宜拖延。而有媒體報道,農業部課題組也提出,用土地永包製來解決土地規模經營難題。
對於這些做法和提法,有專家表示,這些探索的內容或許將在三中全會的文件中得到認可和體現。專家表示,中央可能會延長土地經營權的年限,將農村土地的承包期從現在的30年延長到70年,同時允許土地“多種形式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