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俊同学 昨天在SOHU校友录上找到一个在京大学同学的手机号码,随即拨通并聊起家常,当得知吴俊的女儿就在这个城市上大学时,我的心一下紧缩了起来,放下电话,便进入了深深的沉思中,那是一些不能忘却但又不愿去回忆的往事。 吴俊来自江城芜湖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直到大三他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突出,也不大善于言谈,唯一的印象就是高大英俊—像他的名字一样。当大四考研成为热门话题时,才有所闻他的一些事,据说他很有可能被系主任录取为研究生,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当时的猜测是对的。但进一步的传说是系主任对吴俊有点失望,因为他不愿意让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成为自己未来的岳父。 对吴俊的更多了解始于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当回到母校读研时,我们就是老同学的关系了,自然比其他新结识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当时他已进入课题研究阶段,系主任导师给他单独一间作为工作室,当我第一次进入他的工作室时,有点不敢相信:除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图纸外,还有一堆国外大部头小说、很多绘画工具包括画笔和很多瓶油墨以及墙上挂的、桌上放的画完的和未画完的画。他发现了我的吃惊,解释道:“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但我总觉得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不是完全并行的两类学科,当某些文学和艺术上的灵感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听起来有点高深和太哲理化的言语,正是吴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短短一生中实现自我完善的源动力。 据我所知,他的三年硕士就是这样过来的,自然很顺利拿到了学位,后来分派到一个部属研究所工作,没多久又考上了中科院北京某研究所的博士生,从那时开始的三年中,是他的学术论文多产期。在这期间,他跑遍中国的大小矿区,采集样品,收集数据,翻阅无数国内外资料,所以他的论文是有说服力的,但付出的是他的大量休息时间。在那么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和绘画艺术的爱好,我想他在自己专业领域中如此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他多年二者兼顾而相得益彰的结果。多年过去,现在已无法统计他获得多少项各类论文与成果奖,只记得他曾获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称号。 我不知道他天天忙碌,是不是在跟时间赛跑,用他那38年的生命去完成常人一辈子所做的事。英子是某师大77级的,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她在吴俊生后完成了两本论文集的编纂工作,以园满吴俊生前的愿望,也以期倾注她自己最初几年全部的情感和精力。 我与吴俊的缘源不仅仅在于我们是好同学,并且他的祖藉也是宜兴,我们也是同姓。在学术上,他更是我尊敬的学长,我们有过相类似的研究课题,有过合作研究的经历。在他病重期间,我曾赴京看望,但因当时他必须呆在无菌室,再则他也无意让人见到自己的病态,他给我留下的永远是健康的、精神焕发的形象。 2010年12月19日 后记:漫步在温哥华街头,零散的雨点不时击打在脸上,无心顾及,吴俊的音容笑貌总是潆绕在周围。与英子通上电话,得到了他们女儿的联系方式,似乎踏实了些,我想我得做些让吴俊能安心的事、、、、、、 2010年12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