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史记 - 刺客列传》中记述了五位侠客,分别是豫让、曹沫、聂政、专诸和荆轲。列传中曹沫更像勇士,故而后世常尊崇华夏有四大侠客。这其中,最著名者无疑乃是刺秦之卫人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成为“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之标牌写照。卫人荆轲除暴虽败,却因义勇竹帛垂名。
然而,荆轲、聂政、专诸三侠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事先侠义声名在外,招来欲用其力之上层贵族顾盼;如燕国太子丹、韩国大臣严仲子、楚国伍子胥和吳国公子光(即后来著名的吳王闔閭)等。贵族先无条件向侠客示好,侠士被其诚意和知遇感动,终以生命直接相报。因此,三侠固值得敬仰无疑,但在客观上有被事先收买、裹挟之嫌。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四侠客之豫让。
春秋霸主晋国因防范公族内争而导致六卿把权,六卿分别是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赵氏孤儿赵武之孙辈)。豫让曾经作中行氏、范氏门客;后转智氏门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魏、韩击杀智氏之三家分晋内战结束后,作为智氏门客的豫让逃避到山中。听说赵襄子因泄愤将智氏首级做成酒器,豫让为此感到愤怒而发誓为智氏报仇,并道:我听说女子为喜悦她的人美容;男士也当为知遇之人献身。中国由此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万古佳句。
第一次,豫让装做粉刷厕所的工人混入赵襄子宅第。赵如厕时感到心悸不安而让下属搜查,并将其抓捕。豫让并不隐瞒自己动机,坦承欲为主人智氏报仇。赵襄子认为他是个义士,遂将他释放;并对门人说:我以后多加防范便是。
豫让为了不让赵襄子认出自己而继续其复仇之路,他于是涂漆毁容,吞炭毁声甚至连朋友都认他不出。朋友建议他凭借自己才能赢得赵襄子信任,成为赵氏家臣后方便行刺。豫让说:既服侍主人又心怀二志刺杀主人,我岂能做这样的事情?
随后不久豫让打听到赵襄子骑马过桥, 他就埋伏于桥下准备行刺。赵襄子过桥时,马嗅杀气而惊跃,引起赵襄子警觉,豫让刺杀行动再次失败。赵襄子对质豫让:作为门客的你,为什么不为原来的主人范氏和中行氏报仇,而偏偏要执意为智氏报仇?豫让说:范氏、中行氏以常人待我,我以常人报答完毕;智氏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豫让自知必死,只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好让自己击赵衣以为智伯报仇。赵襄子成全其请,豫让三击其衣而后自刎。豫让死,晋人无不为之悲戚。
一卷春秋,半部晋国;万乘大国七雄,赵、魏、韩位列其中。倘若三家不分晋,何来暴秦逆行。自古三晋多慷慨忠勇之士;豫让之外,再如赵氏孤儿一案中的程婴、公孙杵臼,成为兴灭国、继绝世之义士、天下赵氏恩人;割股啖君之介子推(中国随后两千多年寒食节、清明节,以及山西介休县名皆由介子推而起); 既不能违晋君之命、又不忍杀害义人赵盾,陷于两难的力士鉏麑 (chu ni)触槐舍身取义;因盛怒之下失礼触犯晋君,元帅先轸自罚其罪,故以单车冲入敌阵义无反顾。廉颇、蔺相如演绎高风亮节“负荆请罪”、“将相和”。东汉关羽忠心赤胆、义薄云天,更成为华夏武圣。保家卫国的北汉、大宋杨家将;乃至硝烟尚未散尽之太原五百完人。三晋传统一脉相承,虽遭劫难亦不绝于今。
华夏之三晋文化,以“忠、信、智、勇”为核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忠若讷。三晋大地人文荟萃;名将、忠义之士辈出;晋商称雄海内五百年,“忠、信、智、勇” 缺其一不能成也。
主人虽死,但豫让仍不改其志;他知难不退、秉义精忠、不用二心。太史公《刺客列传》中将豫让排在首位恐非随意而为;华夏侠士楷模,豫让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