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情怀 我1978年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江苏海安,先是上大学,然后读研究生,再参加工作,后来又于1989年出国至今。在离开家乡的43年时间里,我多次回家乡探亲。在国内时,每年至少回老家一两次,出国之后,平均每两年回家一趟,最近几年更是每年回家探亲。我对家乡海安满怀深厚的感情。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家乡的人民培育了我。 海安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苏中平原,隶属于南通市。历史上是一个相对中等发展的地区。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给这座规模不大的城市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不同时期的海安,在1978年之前,她淳朴典雅,宁静安祥;改革开放的三四十年里,她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如今的她则是光彩夺目,繁华似锦。我为家乡的建设和进步感到自豪。 海安县变成海安市是三年前的事,这以前一直是县城。我家住海安镇北郊,从我家到县城的中心大约两三公里距离,走路不到一个小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安县城跟多数其他县城相似,规模不大,仅有少数的几条街。全县城没有一个交通红绿灯。一条东西向的人民路是最繁华最主要的街道,是全县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县政府,电影院,邮电局,百货公司, 国营饭店,新华书店,医药公司,还有照相馆等等重要的职能机构和商业单位都在这条街上。 县城里最有生活气息的是那条叫做东大街的石板街,那是一条贯穿县城的极具文化和传统特色的街道,是老百姓聚居的地方。街道历史悠久,不宽的老街两边是相连在一起的青砖青瓦平房,每隔一段街就有一家杂货店,市民们紧邻相居,人气十足。县政府家属区就位于这条老街上,一些政府机构例如教育局和公安局也在这里,县里最好的招待所就建在街的北边。我外公工作的医院就在这条石板街的最东头。我记得街上有一家饭店叫红星饭店,是当时整个县城里仅有的几家饭店之一,由于位于老百姓家门口,特别接地气,是人们喜欢光顾的地方。 到县城去叫“上街”,住在县城里的人叫“街上人”。小时候,很多同龄小朋友没有太多机会到县城去,而我由于外公外婆家住在县城,我经常去县城里玩。除看望外公外婆和走访其他城里的亲戚外,我还上街看电影,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到位于城里的工厂里参观,上街买东西或冬天里到街上的澡堂子洗澡。因此,我对县城的了解更多一些,记忆更深刻一些。 我小时候喜欢到县城去,外公外婆对我特别好,因为住在城里,他们家里的条件比较好,因而我就经常去“体验”城里生活。我每次去外公工作的医院看他,他总是给我5分钱买一个肉包子吃,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小时候包子的美味一直跟随着我,从来不会忘记。那时候县城里有很多好吃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美滋滋的。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还有春卷,油条,烧饼,夏糍儿和麻团。几十年前,县城里饭店并不多,老百姓不经常下馆子,不像现在县城里到处是饭店,人们把到饭店吃饭当成家常便饭的事。由于地处南北交界,海安美食很多,既有南方的菜系,又有北方的佳肴。 看电影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但是,想看室内电影只能到县城去。当时县城里有两个可以看电影的地方,一个是海安电影院,另一个叫海安人民大会堂。最便宜的时候,只要 5分钱就可以看一场电影。我有时候是自己上街看电影,有时候是学校组织看。那时候的电影院,不管放映什么电影,通常都是场场爆满。所以,县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往往是电影院附近。 海安那时候有不少工厂,有几家工厂还是国营的,比如内燃机厂,大公油厂和粮食机械厂。也有几家集体体制的厂如变压器厂等。在中小学时,学校曾组织参观工厂,作为“学工”活动。 这种参观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很多知识。每次参观后老师都要求我们写一篇作文,把受到的教育和心得体会写下来。作为农村孩子,我当时的梦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工人。那时街上人比农村人在居住条件和生活便捷等方面都好很多,使我羡慕不已。 我记得,1978年之前,县城的变化不大。我于那年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之后,就基本上离开了家乡。那年正好是全国的改革开放刚起步的一年,跟全国一样,海安也开始发展起来。我每次回家,县城都不一样,我见证了她的快速发展的过程。那时候家乡建设飞快,一年一个样,几个月不回家就可能不认得路了。记得我在上研究生和之后的几年,好多次从外地回家,当接送我的汽车开到海安,作为老海安人的我需要问好几次路才能找到家。逐步地,城市不断扩大,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个城市从没有交通灯到数不清的红绿灯,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色彩。新的工厂一个又一个地建起来,市场搞活了,医院和学校都焕然一新,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越来越好。 家乡海安有教育之乡和丝绸之乡的美誉。教育之乡主要是因为我们海安的教育质量一直很高,这是我们海安人的骄傲。海安原来有过海安师范,海安卫生学校和 海安农校等中等技术学校。现在海安已经有了大学。海安有很多享誉全省乃至全国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海安中学(简称海中)。我于1977和1978年间曾经在海中复习高考一段时间,所以我也是海中的校友。当年在海中听课的时候,海中讲课老师的渊博知识和教学经验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很多老师是有名的特级教师。到现在我还能回忆起他们当时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他们是光荣而令人尊敬的。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多次到海中参观,亲眼目睹她的发展和变迁。我也曾带我的孩子们到海中参观,作为对他们的励志教育,让他们了解海中,看海中学生刻苦学习的情景,给他们讲解这个中学的辉煌。几十年里,海中学生的大学录取率一直在南通市乃至江苏省名列前茅。“进了海中的门,就是大学的人”成为一句口头禅但也是事实。学生在历年的很多学科考试和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校园的建设更是越来越好。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海安人重视教育的传统和理念。 海安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乡。由于家乡的土壤水质等自然资源好, 桑叶质量高,所生产的蚕丝质量就高,因而丝绸质量特别高。记得我们生产队大约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种桑树的。过去曾经由生产队集体统一养蚕,后来发展到家家户户养蚕。那些年蚕桑收入高于单纯种粮食的收入。记得小时候海安就有抽丝厂。现在抽丝厂和丝织厂很多,丝绸技术已经很发达。我每次回家乡都会买家乡的丝绸带回来或是家用或是作为礼品送人。家乡的丝绸产品多样,五颜六色,丰富美丽高大上。 医疗条件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先进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改革开放几十年里,海安建设和发展了好多医院,医疗条件和医疗人员素质快速提高。因为当时就职于加拿大卫生部的原因,我每次回国都特别关注家乡在这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海安最大的医院是县人民医院。在我小的时候就去过人民医院走亲戚,那时候,人民医院干净整洁,规模不大,设备相对简陋,医护人员兢兢业业。1995年因为父亲生病,我从国外回老家,在人民医院里陪护父亲3个星期。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已经有很明显改善,两栋医务大楼正在建造中。几年以后, 由县侨办侨联牵头,县人民医院邀请我全面参观了人民医院并跟医院领导一起座谈。那个时候人民医院的很多诊断医疗仪器设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室越来越全,医务人员的学历和素质越来越高,病床越来越多,医院管理水平越来越现代化。对于医院的发展我特别受鼓舞。几年前我曾到人民医院新建启用的住院大楼看望一个生病的朋友,看到那里的条件绝不比国外的医院差。这是家乡人民的福气,我深感欣慰。 我第一次看到火车还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家乡海安没有火车,小时候没有看到过火车。我曾经想过,要是我的家乡也能通上火车那该有多好啊。这个梦想在我出国几年后实现了。我们海安二十年前通上了火车。自那以后,我每次回国都乘火车回家,方便快捷,平稳干净又准时。记得那时第一次看到家乡的火车站,我感到很激动,就象一个自己期盼了很多年的东西一样,终于得到了,满怀激情和兴奋。几年前火车站又翻修一新。现在高铁也已经通到海安了。除铁路外,这些年来家乡的公路建设更是超出想象的多快好。以前海安没有高速公路,县城只有东西南北四条旧马路。现在县城周围公路成网,有高速公路和国道好多条,各种公路的质量都很高,路面宽阔平坦,路边绿化美丽,比很多发达国家的公路还好。 家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精神面貌日新月异,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真实的写照。这样的形势是人们几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果。我家原来所在的生产队一共约35户人家。在我离开家乡的1978年,全队只有两三家有自行车,到我大学毕业那年,很多人家有了自行车。后来几年,每家都有自行车,有的家里还有好几辆自行车。十几年前,有的人家开始拥有汽车。现在汽车拥有率已经很高了。这个简单的例子就反映了这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外,住房,家居设备条件等等都已经提高到了现代生活的水准。 近年来,我尽量每年回家乡探亲。我喜欢回家乡,她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中等城市。她美丽繁荣,四通八达。她自信有力,充满生气。每次回到家乡,都看不够那宽敞干净绿化成荫的公路,那车水马龙的街道,那无数的商家店铺,那崭新的桥梁,那河流,公园,金砖头,28层,中坝,草坝,体育馆,图书馆,凤山庙,还有那数不清的工厂,更有那欢声笑语和那些充满满足和自信的表情。 我的家乡人杰地灵,美丽富饶。家乡人民勤劳朴实,善良纯洁。我离开家乡和出国这么多年了,但仍然乡音未改。我热爱我的家乡海安。那是我的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是我的家人,亲戚,朋友和同学们所生活的地方,那是我成长的地方。我热爱那里的人民,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一草一木。我热爱她的过去,她的现在和她的将来。这就是我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朴素具体,一如既往,充满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