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考韩寒,必须这么考… 解滨 昨天收到曹常青先生的一封来信,其中有这么一句:“韩寒只需要接受一场作文考试,一次有媒体监督的专家提问,一天之内就可以给自己“平反昭 雪”。为什么不做?答案太一目了然了嘛!” 网上“方阵”要求韩寒接受一场作文考试的呼声也很高。 韩寒本人似乎也倾向于接受这个颇有中世纪决斗式的挑战。 看来这是一场牛仔决斗。 作家资格考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举办过。 原因不须我说,诸位作家和非作家应该很清楚。 科学家方舟子,作为一个打假勇士的方舟子居然提出用这种荒唐的方法来定胜负,看来我国的教育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一场作家资格考试,那么这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就必须严格地举办好。 不然考试一结束,“韩粉”或“方阵”中必有一方怒火万丈,抱怨其不公平,怀疑其中的猫腻,指责其偏袒,抗议其无效性。 所以,这一场举世瞩目的考试必须保证其公正性、合理性、权威性,以及科学性。 笔者不是什么教育专家,更不是考试英雄,但本人是“方阵”中的一位匿名小卒。 本人的文章曾在方先生的网站发表数次,所以本人不会偏袒韩寒的。 但本人也是韩粉,此次偏爱韩多一点,所以也不会偏袒方舟子的。 废话少说,这场考试必须这样举办: 1. 在全国举办一场网上投票和专家评选,专家由随机选取的大学中文系里的20位教授组成。 网民投票和专家投票各占50%,选出200位“中国知名作家”出来。 韩寒由于目前的争议,不参选。 2. 由被网民和专家共选出来的200名“中国知名作家”中,随机挑选出40名作家出来,参加“作家资格考试”。 为什么要这些作家“陪考”呢? 是为了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分数基准。 没有这个标准,谁也说不准考分多高才算作家。 之所以“随机挑出”,是防止特定风格或特性的作家被挑选出来。 另外,随机挑出30名作家,由他们担任评分员。 总不能让俺这样的半文盲当评分员吧。 3. 与此同时,在中国100所具有中文系的大学里随机挑选100名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出来参加同一作家资格考试。 这100名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是作为对照组参加考试的。为什么要建立对照组呢? 是为了验证考试的有效性。 如果参加考试的作家们的考分和中文系一年级的考分的水准相差无几,那么考试就不适合于用来鉴别作家。 如果作家组的考分明显高于中文系一年级学生,考试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4. 这40名被挑选出来的作家被随机编号,在考试前30分钟从这40位作家中随机挑出10人为考题命题。 他们每人可以提出3个考题。 提出后交给组织者。 组织者从30个考题中随机挑选出一个考题,立即发给那其余30名参加考试的作家,以此杜绝任何猫腻或舞弊。 韩寒在同一考场参加同一命题的作文考试。 所有考生均不准在考卷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只允许留下一个考生号码。 考试限制在1小时内完成。 5. 与此同时,“对照组”的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以同一命题参加同一作家资格考试。 也不准留下考生名字,只准留下考生号码。 使用考生号码,避免使用名字,是为了杜绝任何可能的猫腻。 6. 考试结束后,韩寒、作家组、对照组的考试结果一同送到评分组去接受另外30位作家的共同评分。 由于所有考生的名字都是对评分员保密的,而且是由30位作家共同打分的,评分结果应该相对客观。 7. 考试结束,参加考试的所有文章公布,但不公布考生的姓名,只公布考生号码,再由网民对所有的考生的文章通过投票方式打分。 8. 所有的分数公布后,最后公布所有参赛者的真名实姓,和其考生号码。 由于这种考试前所未有,考生的波动性极大,所以建议考5次,丢掉最低分和最高分,取3次中间分数为结果。 虽然以考试定作家资格是人类最荒唐的一件事,但上述考试程序,应该是最科学,最客观,最合理,争议最小的了。 对韩寒的考分,作家组的考分,中文系一年级学生的考分加以比较后,就会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 大家如果觉得这个考试程序还不够科学,欢迎批评指正。 考试结果如果出现对照组(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的考分高于作家组,或者多数作家的考试平均分数远不及中文系一年级大学生, 该当何解释,这就不是本人感兴趣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