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1 再谈“中式英文” 近日,无端在自己的博克收到了一条无聊的评论,本不想理会,但感情用事的我还是不吐不快。 说起中式英文,大家都会想到被同胞互相取笑的"chinglish"。说的是中国人常用中国式的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不觉得这很可笑。首先,我们来自中国,我们所受的教育,甚至娱乐兴趣都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而语言又是表达这一文化的关键环节。记得刚来加的时候,虽然自己是外语系英语专业出身,从William Shakespeare's “Hamlet” 到 Mark Twain's "Tom Sawyer" 都读过,但仍然对"screw up"一词半天没弄明白,还傻乎乎的跑去问同事,得到的答案是:Please think like an anglophone。后来,下狠心扩大词汇量和对北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订阅了所有当地的英文报纸,看遍大部分流行的电视台-从fashion channel 到 cooking channel, 从discovery channel 到 MTV channel, 从....也因为通过这些所谓乱七八糟的吸收,让我能更快的融入当地的文化。当某聚会,某个朋友谈到Parti Quebecor的政绩,我也插上两句话;当我津津有味的读着Dan Brown 的"The Da Vinci Code"的时候,我亲幸自己曾略读过圣经,所以对文中的描写能啃下来。当学校的同学大谈'Nsyn的Justin Timberland 如何cool的时候,我也表达自己比较喜欢Jenifer Lopez 的热情。 其次,中国人用“中式英语”表达自己,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本身有许多东西是西方社会没有的。比如一国两制,香港特区,中国菜名等等都与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分不开。本来语言就与国家的民族性分不开,为什么非要把同胞们说的中式英语丑化。想起当年在国内的一个饭局,一位老总问我:Beaubien, 土茯苓煲龟怎么翻译成英文。当时的我哑口无言,只好把拼音用上,回答道:tu fu lin and turtle soup.....如果你把这个介绍给这儿的人,根本没有人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说了怎么多,并不是在宣扬我们固守自己的中式英文,只是想告诉大家,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要得就是敢于不断完善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自信。记得自己在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一位讲师要求我们学生发表对某文学作品的感受,全班都静静的坐在那儿,只有我举起手用蹩脚的英语说完了我的感想,结果得到了一个跟了我四年的绰号:马式英文。(本人姓马)也就是自己的马式英文精神让后来的我肯读完法语的八级。 还有一位至今让我铭记于心的Anne 老师。Anne 是来我们大学讲课的美国老太太,60多岁,先是在北京教了几年书,后来跑来广州,并到我们学校授课。她教的是英语阅读。学校有专门的教材,但她不用,让远在美国的亲人寄来Times,National Geographic (在这之前,没有听说过)之类的杂志和一些美国报纸,并做成复印件发给我们。当时的水平,读这些杂志很费劲,但Anne 从不讲段落分析,文章结构,要我们做的就是读完之后告诉她,文章讲的是什么,你对里面的观点是否认同,可信程度有多高,如果你不能确定,可以给你时间回家查资料。学期末,Anne 取消试卷考试(为此和系主任还争论了一翻),因为是年尾,她要我们回去收集那年的十大新闻。当时LG 有机会到香港出差,所以我让他给我弄了几份不同国际知名网站的新闻消息,后来自己又重新编审了一下,加了些个人见解。Anne 给了我全班最高分, 她对我的评语是:It is not your English that made me give you the highest score; it is the way you were using in pursuit of the truth.后来,Anne 走了,但她这句评价一直藏在我内心深处。 这类事件,让我在加读书时都有遇见过,也让我体验了北美教育中优秀的一面。现时,虽然我没有在职场上拼杀,但从没有放弃对英语和法语的不断强化。而我也在这里告诉广大的网友,“中式英文”没有什么可耻的,可悲的是让自己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被困难和耻笑打倒。 注:对于昭君的职场心得: 谈谈中国人英文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佩服她的用心良苦。但我还是认为,要普罗大众写得像专家那样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这是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做到的。记得在加上过一趟英语写作课,就是最普通的商业书信都有它固定的格式和段落,更别说用词的精确度了。平时的写作,我还是提倡:昭君的“阳春白雪”和beaubien的“下里巴人”,图的是痛快和发泄,玩的是惺惺相惜。 再注:请昭君不要误会我的“狂妄”。本人真的是敬佩昭君你的文采,见多识广,博大精深,所以千万不要介意我在这儿提到你的博名。 (让博友在愉快的周末读我这篇长篇大论,实在不好意思,望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