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乡华的博客  
Never been a blogger before; my first try.  
https://blog.creaders.net/u/4054/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儿子上山下乡 2010-11-02 20:32:58

2008年夏天,儿子16岁,趁暑假跑到山东费县沂蒙山区农村一所初中教英文。  想当初我也是16岁去了内蒙,这不知是该算“龙生龙”,还是算......?

 

儿子到校第一天,连镇长也去欢迎,说是如今中国只有县级学校才能请到“外教”,认为一个乡里的初中能有“外教”很荣幸。  嘿嘿,儿子成“外教”了!     

 

每星期要教20节课,每天平均4节。  我问儿子课数是否偏多,儿子说学校觉得能来一个“外教”不容易,所以把其他一些课程停了,为儿子的英语课腾出课时。 

 

校长反映儿子教得很好,特受学生欢迎。 相较而言,在同一所学校暑期实习教英文的两个山东大学的学生,其中一位因为被反映教学质量欠佳,只好改教劳动课。  大夏天教劳动课! 

 

中国学校里的教育方法这些年来似乎没什么变化。  儿子课上讲话多了嗓子痛,我对他说,你嗓子痛,是否可以多组织学生讲,把他们分成小组活动。  儿子说他在试验,但学生们完全不适应那样自由的方式,儿子还说别的老师讲英语课也是大部分时间自己在说,而且都说中文。  天老爷,上英语课都是老师在讲中文,这可怎么学得好。 儿子说他用英文问学生:“When is your birthday? (你的生日是哪天?)学生只会用中文回答,完全没有在英语课上要尽量讲英文的意识。 

 

中国的城市今非昔比,但是中国的农村很多地方仍然很艰苦。 校长教了十年书,如今每月工资一千大元,一般老师可想而知。 儿子住的地方常常会断水,锅炉房基本是摆设,也没得澡洗。 儿子房里没有镜子,儿子说“不照也好”。 至于厕所,自然是那种离住房远远的,最原始的那种。  亏了离得远,否则那个味道......  学生大部住校,有食堂,但伙食质量极差,按爷爷的说法就是“没油水”。 老师们不在那里吃,都跑到校外小镇上一个饭馆去包伙。 

 

但是学生们真的很努力,儿子好好好喜欢他们。  如今农村也很重视教育,父母们不像过去那样要求孩子们夏天在地里打帮手,而是宁愿让孩子多念书,孩子们也大都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知道要勤奋。  儿子教课多了嗓子痛,我问他要不要由我们向校长反映一下,他拒绝了,说自己非常喜欢给那些孩子们上课。 

 

因为学校驻地没有洗澡设施,儿子第一个周末去了临沂市的亲戚那里休整。 在那里自然是好吃好喝,大大FB一番。 我们以为从那以后他会照章办事,但是儿子的成熟和办事能力又一次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他利用教学以外的时间迅速开始了自己的社会调查活动,抽空就找学校老师和学生们谈话,还进行学生家访,并在这个过程中交了很多朋友。 学生的家长们会招呼他去家里吃饭,在那里的第二个周末他也没再去临沂,而是接受一个学生的邀请,到那个学生家过了周末。 同临沂的周末相较,农村只能用简陋形容,但儿子自己做了这样的选择,很好。

 

我们在儿子离美前给他准备了些小礼物,儿子到校后不久,所有的礼物就都送光了。 问他去学生家过周末带了什么去,他说是买了价值100元的两条烟,另外还有一箱啤酒! 问他怎么会想到送烟,他说事先问过那学生了。 儿子还说后来知道那学生家里养羊,而养好的肥羊每只也只好卖100元呢,后来想想不如送些更实惠的礼物。 那个周末,他随学生的家人去县城赶集,回程步行,十公里山路,路上领略了沂蒙山风光。

 

儿子的成熟还表现在他对另一件事的处理上。 某天傍晚,他去厕所的路上看到一个住校生在洗衣。 回来的路上发现洗衣服的盆还在,学生却不见了,而附近一个教室办公室的灯却亮了起来。 他叫上另一个老师一起过去查看,发现那学生在里面,一个办公桌的抽屉打开着,而那学生手里拿了一只手机。 他们于是招呼那学生到儿子宿舍里来,问他在教室办公室做什么。 学生说是怕下雨,想把洗好的衣服晾进办公室! 问那手机是谁的,他说是自己的。 于是儿子要过手机,把里面的卡号记下来,便放他走了。 再过一会儿儿子又去那办公室查看,见那手机已经躺在办公桌抽屉里。 儿子觉得应该给那学生一次机会,便和那位教师相约,不再对任何别人提起此事。

 

儿子的教学很受学生们欢迎,学生不叫他老师,而是叫他“华哥”。 在校园里遇到他,就会问他:“华哥什么时候来咱们班?” 每次给儿子打电话,他屋里总有学生在。 儿子可不是“morning person”(爱早起的人),在家里过周末,早晨不赖到十点不会起床。 但在那里,虽然他的第一堂课要到十点才开始,但是他的那些学生们会老早就去敲他的门,甚至干脆隔着窗户就把他叫起来。 他很喜欢那些学生们,居然完全不在乎。

 

儿子还给学校的教师们做过几场报告,主要介绍美国中小学教育方面的情况。 老师们对此兴趣很大,问了很多问题。 平时有老师遇到他,都愿意拉住他聊天。 甚至还在上课的老师,也会让学生们自习,自己跑出教室和“华哥”聊上一阵。 那里的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中美之间的区别和比较,总要问:“中国和美国比怎么样?”

 

学校的领导和其他教师很支持儿子的工作,儿子说他有事情就会去同外语教研室主任或副校长商量,而他们总是会很好配合。

 

从那时到现在转眼两年了,已经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儿子依然很怀念沂蒙山区那段日子,与那里的朋友们保持着联系,还考虑过大学里放了暑假组织同学一起回那里去教书的可能。  儿子在回来后所写的一篇短文中谈及对自己和沂蒙山人的认识,读过以后,再对比自己当年下乡的经历,觉得儿子这样的“上山下乡”真的好有意义。

 

And yet, on a more fundamental level, taking away the technology, taking away the wealth, I felt that we shared a common root, of perseverance, of determination, and of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is this lesson that stands as impressive, not the differences of lives, but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struggles against misery and the yearnings for happiness. 

 

------------

儿子在沂蒙山区拍摄的照片:

 

 

 

浏览(1112) (0) 评论(40)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9 19:09:20
令狐大侠好! 谢谢对儿子的夸奖,希望年轻一代真的能胜于蓝。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9 18:36:25
一娴好,谢谢来访和鼓励!
回复 | 0
作者:令狐冲 留言时间:2010-11-09 09:38:03
乡华有个好儿子,美国人,中国人的优点都有的好儿子,羡慕!!
回复 | 0
作者:一娴 留言时间:2010-11-08 10:19:20
你的儿子真的很棒!这样的经历会使他终身受用。
回复 | 0
作者:又笑了 留言时间:2010-11-05 11:45:32
乡华,那个说我吃的东西“yuck”的是小女儿,现在上中学。明年要去中国的是我的大女儿,现在上大学了。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看到她们能自己去面对生活,经常去做一些公益的事,为社会做一份微薄的贡献,真的很有成就感。

我也是说最好能有个伴一起去,如果就她一个人去我真的不放心,感谢乡华提供的参考!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4 17:18:42
对了,又笑了,今天你的女儿已经是个敢去艰苦的边远地区支教的有大志气的女孩子,可当年不就是她,张着清澈的眼睛,带着一脸等着你表扬的神情望着你说:“妈咪,我今天表现很好吧,我没有说你吃的东西yuck。”

时间过得真快!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4 16:58:48
又笑了,你好!

你对你女儿的叮嘱完全必要,女孩子比男孩子更要注意安全。

说点儿我孩子的情况供参考: 他去的地方是老区,是孩子外公熟悉的地方,外公以前因为为学校捐款等事宜就认识学校的领导;孩子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和他同时在那里“支教”的还有一个临沂市去的中学生,另外还有两个山东大学的学生在那里实习,可以算是有伴儿的,只要自己注意,安全上没有问题。

祝你女儿一切顺利!
回复 | 0
作者:又笑了 留言时间:2010-11-04 16:39:48
乡华,你儿子16岁就跑去沂蒙山区农村一所初中教英文,小小年纪真不简单!是你们做父母教育的好,他也是你们的骄傲。
我女儿明年暑假也要回国去偏远落后地区教英文,我很支持。因为太偏僻,也是因为她是女孩子让我有点担心,告诉她尽量不要一个人出行。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4 15:13:12
大韦好! 谢谢你对我们的理解和对我们孩子的鼓励。 孩子去到中国的农村,接触很多平时接触不到的人,看到他们的难处、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奋斗、孩子今后对世界的看法应该会更全面些,对别人的处境更理解些,也许爱心也更多些。
回复 | 0
作者:大韦 留言时间:2010-11-04 13:43:29
乡华兄你好,你的儿子的国内“支教” 之事令我感触很深。我也一直在想怎样让孩子们多热爰点中国,多一些中国的情怀。诚如诸博友所讲,你确实是教子有方,我要多多向你学习。我想子胜父是绝对的。祝福你。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4 13:05:05
多思好,谢谢你的来访和对俺家小子的夸奖。

是的,从他后来有关那次经历的文字看,他的确有不少收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你提到的“理解”。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4 12:59:24
说是“震惊中外”,当时外界基本无人知晓,如今仍然要么遮遮掩掩、要么修正主义,反正是老百姓倒霉。 :(
回复 | 0
作者:多思 留言时间:2010-11-04 11:29:11
乡华,你儿子能够那么主动自觉地上山下乡真是难能可贵!我猜想,这一短短的生活经历或许会给他整个人生都带来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他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懂事。更加懂得奋斗与努力,理解与珍惜!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11-04 08:28:18
提起信阳事件,一言难尽。我在那的时候(70-72)还是个孩子,开始没注意,后来经人指点才发现,那里的老人很少,原因就是六十年代初的时候都饿死了。下面是路宪文的百度条文:
1958年—1963年,在他担任信阳地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第一政委期间,追随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犯了极左错误,导致信阳地区825万人非正常死亡八分之一强——约150多万人(整个河南非正常死亡200多万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信阳事件”。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20:55:51
转悠好! 啥教子有方啊,就是在儿子小时争取每年夏天都让他回国过一段时间,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不费劲儿就把中文学好了。 读写能力他可还不大行呢,如今正在大学里补读写课。 :)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20:52:27
晓竹好! 谢谢来访,也谢谢你对俺家小子的夸奖。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20:47:52
春阳好!武汉老乡好!

可不是,你的“童年轶事”里写明了你父母的老家是信阳的,你当然最知道那里的情况。 我虽然也读过不少有关信阳事件的文字,却只能算有些大致的了解,就想说:“哎,那个年月!”

读你的文字很感动。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20:23:00
百草好! 哎,你的脑袋瓜不要那么灵光好不好! :)
回复 | 0
作者:转悠 留言时间:2010-11-03 20:12:41
你儿子有这样“上山下乡”的经历,真是不简单。想着你儿子的中文一定很好,能跟学生和当地的老师有通畅的交流,乡华教子有方。
回复 | 0
作者:晓竹 留言时间:2010-11-03 18:10:41
16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经历和见识,很成熟,很有爱心,真不简单。
回复 | 0
作者:春阳 留言时间:2010-11-03 17:36:52
乡华,
信阳地区当时饿死人主要是地区领导的责任。当时信阳是有粮食的。但是当时的领导看着大批的人饿死,也不开仓,反而一再地刮粮,把群众家里的任何可吃的都刮走。记得小时候有一首儿歌“一进食堂门,稀饭两大盆,里面照出个路宪文。。。”路好像是地委书记。
回复 | 0
作者:百草园 留言时间:2010-11-03 16:40:27
乡华,挺喜欢看你写儿子的文章,我自己也萌生让我的儿子,夏天去国内锻炼一下的念头。
读到大家都跟你儿子叫“华哥”,俺直想笑,你叫乡华,儿子也是华哥,别不是你的博客用了儿子的名字。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2:56:52
蛮夷,是息县,那时对外文委的干校也在那里,似乎罗山他们也去过。 你76年在天安门广场有过震撼,我想当我听到我父亲说干校之所以可以开在信阳是因为那里的原住民大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饿死了时,我受到的震撼不下于你。
回复 | 0
作者:又一蛮夷 留言时间:2010-11-03 12:40:04
乡华:息县,你是说息县吗?我在那生活了两年的时间(父母的干校在那),又在离那不远的罗山生活了近一年。我那时不大,现在觉得世界真小!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59:55
寄自美国好,谢谢来访! 孩子有时会给大人们惊喜呢,当儿子告诉我们他如何处理那件有关手机的事,我们确很吃惊于他的成熟。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56:44
蛮夷好! “小时候在河南农村里的生活”,你是说在干校吧? 我父亲的干校先在息县,后来也搬到了信阳,可惜我那时在内蒙,从未有机会去过。 后来曾到夏县学军,那里的柿子真好吃! 又曾到林县实习,很喜欢河南。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51:42
老冬儿好! 嗯,儿子也喜欢摄影,高中时是校报的摄影记者,刚上大学时也为校报工作,可惜现在学业太忙,那边儿只好暂时放下了。希望他以后能再拣起来。 和孩子有共同的话题很享受。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46:30
昭君好! 谢谢来访。你的记忆没有错,这篇在没有开博前确曾在别处贴过,如今贴在这里,其实更是想把零散的东西集中到一起来保存。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39:11
在水好! 孩子们可塑性很强,又有同情心,去那种地方,接触平时看不到的另一种现实,确实挺好的。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11-03 10:36:21
夏子好! 那里是俺家领导的老家,儿子的外公当年又在那里打过仗,如今外公和一帮八旬老人还在用各种方式支援那里的建设,包括给那里的学校捐款。 儿子于是想到去那里,用教书的方式也为那里出份力。
回复 | 0
我的名片
乡华
注册日期: 2010-07-14
访问总量: 348,31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退休之地搜寻记 (4)
· 退休之地搜寻记 (3)
· 退休之地搜寻记 (2)
· 退休之地搜寻记 (1)
· 文字狱里的聚会
· 跟着T和P学习Pull用法
· 兵团故事:千万别再说真话了 (
分类目录
【似水年华】
· 兵团故事:千万别再说真话了 (
· 我的第一堂英语课 (中文和英文)
· 也谈退休需要多少钱
· 猫,狗,渔 (7)
· 猫,狗,渔 (6)
· 猫,狗,渔 (5)
· 猫,狗,渔 (4)
· 猫,狗,渔 (3)
· 猫,狗,渔 (2)
· 猫,狗,渔 (1)
【杂文】
· 退休之地搜寻记 (4)
· 退休之地搜寻记 (3)
· 退休之地搜寻记 (2)
· 退休之地搜寻记 (1)
· 文字狱里的聚会
· 跟着T和P学习Pull用法
· 也谈翻译奥登的诗 《1939年9月1
· 社会制度的比较不应是应付孤立事
· (编译)纽时文章讨论基因排序显
· 小百姓的电邮门
存档目录
2022-04-06 - 2022-04-09
2021-11-06 - 2021-11-06
2021-08-11 - 2021-08-19
2021-06-23 - 2021-06-28
2020-12-31 - 2020-12-31
2020-04-09 - 2020-04-12
2018-12-03 - 2018-12-31
2018-11-19 - 2018-11-26
2016-07-10 - 2016-07-10
2013-12-30 - 2013-12-30
2013-07-01 - 2013-07-30
2013-06-02 - 2013-06-05
2013-04-03 - 2013-04-19
2013-03-03 - 2013-03-08
2013-02-08 - 2013-02-10
2013-01-13 - 2013-01-31
2012-10-07 - 2012-10-07
2012-07-14 - 2012-07-14
2012-06-24 - 2012-06-24
2012-01-01 - 2012-01-16
2011-12-03 - 2011-12-24
2011-11-21 - 2011-11-26
2011-09-09 - 2011-09-09
2011-06-06 - 2011-06-08
2010-12-15 - 2010-12-15
2010-11-02 - 2010-11-24
2010-10-09 - 2010-10-27
2010-08-13 - 2010-08-25
2010-07-16 - 2010-07-24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