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人反驳说胡适没有这样说,是冯友兰说的,然后又有人出来说,冯友兰也没有这么说,是冯友兰说胡适这么说的。于是绕来绕去又绕出一个罗生门---还要强调这是黑泽明的罗生门,不是作者原来的那个罗生门。其实胡适有没有说过那样的话对我们今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历史的叙述从来离不开叙述者的立场和方法,真相似乎只存在于信仰之中。所以对这个问题的有效提问是假如葫芦道人确实凭空塑造了一个李岩的形象,那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既然郭沫若认可这个公子李岩的形象,那他这样做的立场是什么,既然顾诚拒绝接受李岩为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他所依据的方法论又是什么?显然最后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顾诚采用的是法律上的无罪推定原则,既然你拿不出合理的证据证明李岩的存在,那李岩就是不存在的。这个方法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而且显得很科学,荡漾着理性智慧的光芒。 不过,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过后,我们不妨也来“大胆假设,小心推论“一把。假如李岩确实只是个文学塑造,代表了乱世中广大老百姓对均贫富的渴望,代表了普通士人阶层对仁政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那么作为被大顺军俘虏的明朝工部员外郎赵士锦进士来说,他有没有必要对被他口口生声声称为贼的起义军将领作什么塑造呢。而事实恰恰是在他1644年所写的《甲申纪事》也提到李岩,虽然着笔甚少,语气中立,或许说明李岩在军中的影响一般。可是也正因为着笔少,语气中立,所以才弥足可贵,让人对李岩的子虚乌有说产生怀疑。换句话说李岩如果要真的不存在,那么多严肃的史家又怎么会轻率地把他的传奇故事堂而皇之的写到正史里面呢。 实际上咱现在这也是事后诸葛亮,早在2002年,河南省博爱县塘村李氏家族在重修家谱时,就从修撰于康熙五十五年的老家谱抄本中,无意间发现了李岩的踪迹,从而使得李岩的身世这一历史悬案早在8年前就真相大白了。现在把它重提出来,感兴趣的不再是李岩身世本身,而是为什么会有个身份造假的李岩出炉,怎么造的假,跟李岩的真实身份差异又在哪里,李岩的被冤杀真的是事关大顺朝的生死存亡么,还是它只是寄寓了人们对大顺朝灭亡曾经幻想的惋惜呢。 先还是简单介绍一下李氏家谱中与李岩相关的内容。 根据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家族的祖先原来住在山西洪洞县,明朝初年中原一带因为战乱弄得人迹稀少,土地荒芜,朱元璋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就决定从山西人口稠密地区向河南移民,官府在山西洪洞县和河南博爱县分别设有专门机构办理移民手续,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的先祖和温县陈家沟的先祖在同一年从山西迁到河南,路途中认识并结为把弟兄,博爱县千载寺为官方办迁地点。李氏和陈氏家族到达河南后分住博爱县和温县,世代联姻修好,从明初到清初经历了三百多年。 李氏家谱专门有《家谱一至十二世》一节介绍李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其中涉及到李岩和李牟是这样的,为了保持原貌没有做白话翻译,直接抄录于后。 “ 李信,字岩,名威,配陈氏、孔氏,行四,生一子元斌少亡,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十七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箭艺,名传数省。故陈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杞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赈谣,石粟危,粮行破,入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 ” 牵诱李岩入闯营的堂弟李牟 “李牟,字沐,配汤氏,生子怀功,庠生,行二,文武双修,崇祯七年随父自奇陕西、山西传拳,诱入闯贼营为将焉,崇祯十七年遭闯贼杀,洁妻佛缘,子怀功依牟堂兄李仲浙江俊府武堂习拳成师,徙往福建传拳为生。” 和李岩同入闯营的二哥李仲仲。 “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名大亮,配杨氏,行二,生五子,长元钦,次元臣,三占鳌,四元善,五元明,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革辞,避杞县姨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入闯贼营将焉,信遭贼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拳为生。” 家谱序言显示该家谱是由李仲的儿子,李岩的养子李元善于1715年(康熙五十五年)修撰的,李仲是李岩的二哥,曾和李岩李牟同在大顺军中,李岩李牟死后,解甲归田投奔三弟李俊在浙江教拳为生,直到康熙二十八年才去世。可以说对李岩李牟在李自成营中情况最了解的莫过于李仲,而李元善是李仲的儿子,所以李元善修撰的李岩李牟生平应当是非常可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