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门题解再论 在网上看到庞朴有一篇演讲稿,叫“谈玄说无“,很有启发,主要是他关于“无“的解释,是我以前 没有想到的。他说这个“无“,不是一个状态,而是有三种不同的情况,比如本来有,现在没有了,这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无的范畴,在中国古代叫“亡“,读mo,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本来没有,现在也没有,这种状态不好理解,所以甲骨文中用“有“来定义,也就是有字下面去掉一半,仍读mo,也就是“有“的缺失也叫“无“,第三种情况就是现在繁体字的无,在甲骨文中很象跳舞的舞,它就是最早的无字,那么跳舞和无有什么关系呢,他说古代人跳舞都是为了祭祀,是敬拜神灵的一种仪式,神灵是看不见的,要通过舞才能跟无形的神交接,所以舞就是无,然后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古代的敬神仪式是三位一体的,即舞代表动作,无代表神灵,巫代表与神灵交接的人,这三者在古代都念mo音。 他这个这个说法使我想起佛洛伊德在《摩西和一神论》和《图腾与禁忌》等著作中对创立拼音文字的解释,古时候人的文字,最早都是象形会意的,后来词汇扩大,注音成了一种扩大词汇的主要办法,但是都是音义结合的,也就是相当于甲骨文中的形声字或通假字,一半表义,一半表音或者全部表音。佛洛伊德认为西方拼音文字起源于希伯来人,因为摩西律法反对希伯来人敬拜偶像,他强调唯一的真神是没有形象的,所以希伯人最终走出了西方文字改革中最革命性的一步,把表义的象形部分彻底去除,使西方文字变成了纯粹的表音文字。 虽然这个由舞到无的解释充满着学者智慧的光芒,但庞朴除了说找到一个三个字同一写法的铜器铭文 拓片外似乎也没有拿出更令人信服的证据,所以我觉得还有一种不能排除的情况是,舞就是无的同音假借,这在甲骨文中应当是很普遍的现象。 与庞文中对无的解释不同的是,他对“玄“的解释我觉得很牵强。他首先引用郭沫若的说法,说这个 玄实际上是纺锤的象形,然后说自己收集到18种纺锤上的花纹,有6种典型的图案很象水的漩涡。 所以他认为这个“玄“,来源于水的漩涡,他同时设想,水是生命源泉,古人很崇拜水,所以就不断来画这个漩涡,然后就抽象出这个“玄“字来。于是在演讲最后他总结说:“总之, “玄”的解释很简单,就是对水的崇拜,是对水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具体地说是对水的旋涡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它出于一个崇拜水的氏族,最后一直提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玄”字因此变得非常 “玄”。“ 实际上,他这个解释对玄字并不合适,更确切的适用于另一个字,“没“,读mo,也就是现代汉语中淹没的没。“没“在甲骨文中,正好左边是流水,右边是漩涡。这个没,应该也是是道家“无“的哲学概念的又一个来源。从现象的表层沉下去,沉没到虚无或永恒,这也是本人把道家称为没门,而不是无门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