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的生活与古代和近代相比有了两个比较大的变化。首先,书籍较为普及了,即,知识开始走到普通人中间,报纸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无线电广播、电影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即,人们能够比较快速的单向的接收信息了。电话的出现使得单个个人与单个个人之间能够远距离的进行通话相互交流了。这是在信息交流工具方面的变化。其次,飞机、汽车、火车、轮船开始作为普通的交通工具。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变的短了。这是交通工具的变化。这两个变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变得容易了。 和这两个变化同时发生的是两次大战后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变化。二战之后搞的最热闹的要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不同的社会结构。所谓的资本主义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构成”的社会结构。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是由历史自然发展而来。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欧洲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而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血腥和残酷,以及资本对利润贪婪追逐的肮脏,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并对“乌托邦式社会主义”进行改造,给出了一个从理论上看似乎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构成”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有着人为设计、构造的痕迹。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卷入了这两个不同社会结构的争执之中。形成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个大的国家集团。这两个不同社会结构的国家集团之间的争执,即意识形态之争,形成了著名的“冷战”。 我们再来看看冷战。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即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和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又不诉诸武力,因而成为“冷战”。冷战以柏林墙倒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而告终。 还是看看两个阵营都有那些国家: 资本主义阵营国家 | 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 欧洲 | 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 | 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 亚洲 | 日本、南朝鲜、中华民国、南越 | 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南也门、 | 美洲 | 美国、加拿大 | 古巴、 | 非洲 | | 安哥拉、埃塞俄比亚 | 我们除了像上一篇那样观察这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集团都包含了不同的传统文明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有些国家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比如:南朝鲜和北朝鲜、越南和南越、大陆和台湾。虽然这三个国家的分裂状态有其历史原因。但“意识形态”应该是这几个国家分裂状态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至今南、北朝鲜还处在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当中。这些情况说明“意识形态”是一个多么厉害的东西,它竟能够使同一个民族因它而长期分裂和对立。还说明“意识形态”在一定的阶段竟然使得的人们模糊了文明的同与不同,并且能够使得“民族利益”在人们心目中淡化并让位于它。可见“意识形态”真的是不可小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和我们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形成,其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不同意识形态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被人为的隔断了,而相同意识形态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没有隔断。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大众必须接受的指导思想,而民众单向接受“单一指导思想”一度成为常态。 然而,“意识形态”终究没有也不会永远凌驾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上,它同样无法永久淡化文明之间的不同。如果,我们了解一下中苏从盟友加兄弟走向分裂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之外更加杂了大量的国家利益之争。珍宝岛之战就是由意识形态的分裂而导致的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而逐步褪色了。而苏联的解体,更使得“意识形态”边缘化,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又重新回到了人类社会的中心。文明之间的不同和冲突、碰撞也逐步显示了出来。 至此我们可以特别提出:不同文明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被淡化和被新事物代替的;而同一文明又是可以被新生事物分化和分裂的。 有一句题外话是:“意识形态”为什么会造成对立,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这一影响了整个世界几十年的社会结构呢?它和我们要谈的“文明”又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社会主义”源于“乌托邦”。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积累阶段的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后期阶段的判断,和对一个“美好而又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和社会结构的设计,从而产生了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在一战后期的俄罗斯的诞生,要归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依照俄国实际情况的发展以及实践。 我们在我们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说过的关于人类文明特征的第一条:“任何文明都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理想的追求”。而“社会主义”曾经影响半个世界恰好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这一特征。“社会主义”曾经被赋予“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理想的社会”的意涵。如果从“人类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理想”这一角度看待曾经出现的那么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解体了,但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行为是不会停止的。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在一段时间内让位于“意识形态”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理想”这一特征。而这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的融合、新生”的初萌。 冷战时期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较劲的时候,以色列却在中东地区和一些阿拉伯国家打仗打得热火朝天。其争执一直延续到今天。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退却了,而国家、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争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撞开始显现。而911恐怖袭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而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和世界形势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做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而我们在下面的文章中将依照我们自己的观点从不同于亨廷顿的角度来观察冷战结束至今世界上“文明的冲突、碰撞、融合及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