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护士万红”,合符严惯用人物作书名,但出版商建议“床畔”,因为主要一些情节发生在病床。有人以为植物人没有画面吸引力,也难演,所以没有哪个影剧出版商感兴趣,哪晓得书没写完改编权就被抢购了。严歌苓书算金库了。 这是严最难产的一本书,历尽20多年,三次放弃。也算严作为铁道兵创作员的交代作。可以理解的是,约30年以前,是一个歌颂英雄人物的时代,所以会有这样的题材,即一个护士10多年,不顾辛苦,护理了一个英勇救人而致植物人的英雄,而10多年的辛劳,护士万红不到30,就头发皆白,还为之放弃了绝佳郎君,夭自一身。当然,作为小说人物,纠缠细节是可笑的,但不到30,就头发皆白确实罕见。但是,万红为了护理周到,每夜要起来给植物人翻好几次身,身体怎么可能好!说真的,这个工作量,两个人都太重了。 但这就是一个崇拜英雄的时代,也是无情要你自我牺牲的时代。护士万红的个人幸福被无情忽视了,这是不是时代的残酷呢?短短十年时间,时代完成了超越,从崇拜英雄的时代,变成为嘲笑英雄的时代的时代(严歌苓语)。而严歌苓的后记中直接借用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三段”本能,自我,超自我”,认为在那个火红年代,只有”本能”和“超自我”,一个人品很低的朋友,被直接要求做英雄,而且时代,社会也的确熏陶出了这样一种气氛,和准则。当然,因人而异,作为护士万红的素质,自然不是本能,而是牺牲自我,完成超自我了。 所以,用今天眼光看,护士万红太悲剧了,尽管入党,成名人,上报,但这有意义么?不就是成了祭品么。所以,作为读者,不感叹不可能,不急也不可能。那么是不是严在严厉批判呢?未必。因为组织可能残酷,但组织确实有效,想,虽然是因为护士万红的辛劳和牺牲,英雄植物人十几年妥妥的活的很好,而一旦改革开放,转到地方,立马就死了,因为组织给钱就撒手了,而这钱到了家属手里,哪里还关心植物人死活?倒是为了一点钱打破头。这和大城市房价高,一家人打破头没有什么差别。这么看,组织还是比家人更良心化一点差不多。 虽然,最后英雄惨死,怪谁?邓小平差不多?万红周围那么多好人,帮忙,帮大忙!如果万红再多坚持几天,英雄植物人就可以进京,真可能活过来。当然,作为小说,追究这个是可笑的。事实上,一个铁道兵连长,就是英雄,实际上也是难以获得如此厚遇的。 护士万红和英雄植物人的情愫互动是小说的一根主轴,但这个我反而觉得不很成功。因为万红好歹是知识分子家庭,英雄植物人则完全草根出身,因为是不般配的,更何况,就算如万红认为--张连长不是植物人,互动也是极度有限的,很难产生情愫。再说了,作为职业道德,万红满分无疑,甚至超满分,但是,情愫本身是组织纪律不允许的。万红可以自我牺牲,但儿女情长完全错误。 最可笑是,改革开放后,人们钱欲爆发物欲横流,在美国的吴医生直指小城成了上帝惩罚人类堕落毁掉的那两个城市。。。这多少折射出严歌苓对现在物质社会的反感?说到底,她这个年纪,从小理想主义教育,和现在是格格不入的。 偶在想,偶看了严歌苓的前面两部小说,觉得她是女性文学,现在看了第三部,觉得不止女性了,是圣母文学,因为三部书了,都是极为出彩的女性。这个万红,小说里干脆被称为”最后一位嬷嬷“。 “床畔” 是一部时间跨度有限,情节有限的长篇。但其中透射的文化意义不小,所以网上讨论非常热烈,应该说,可以从很多角度讨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