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混乱,那是因为你读的不是尼采的书,而是周国平的书。想 要了解尼采就应该去读尼采的书。他的文章还是很有逻辑性的,条理也 还清楚(不像黑格尔或海德格尔,当然,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是不同的, 前者条理严谨但不易读懂,后者胡说八道文字游戏),而且从英译本来 看,他的文采好于很多专业哲学家,比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等。尼采 描述的是那个时期文明由传统的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在我印象中他的 意思是人们心目中没有了上帝,就如同圣经里记载的将上帝送上十字架 再次发生一样。 至于你文章中提到的,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他说上帝不在了的话具体出 于哪里我不清楚,因为我没看到,也许我跳过了,人们通常也不给出具 体的文献出处及页数。也许他确实说了,也许是人们的夸大。几百年来, 人们对哲学家的误报及夸大并不罕见,比如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误 报及夸大和对康德的本体界的误报及夸大。误报及夸大几乎可以说是专业 哲学评论家的一个基本特点。 之所以今天人们读尼采仍然觉得特别的原因是人们仍然觉得今天的世界是 在由理性向非理性的转变之中。其实,今天已不同于尼采的时代。今天的 世界已进入了一个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及由非理性回归理性的共存期。这 一时期可能会长期存在,除非有特大的事件发生。而尼采那个时期,在西 方来说,主流社会里从传统的宗教理性向非理性转变在进一步加速,他的 哲学对那一趋势做了反映并进行了分析。 至于非西方的读者,共鸣可能主要发生在传统的单一表面看似理性的文化 向东西方混合文明所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或表明看似非理性的状态的转变。 尼采的哲学对应的是经典文明向后现代的转变,只不过他的哲学出现在今 天我们所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后现代科学(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以 及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因此表面上看来具有一定的先行性。 但是,既然他是对他那个时期的文化的反映,那么表明所谓的后现代文明 其实在那个时期已经发生。所对应的科技可能主要是摄影技术(带动不再 以写真为目的的艺术的发展)以及当初经典科学及工业革命带给人们的理 性热情在现实逻辑中的破灭。 至于说他与萨特尔的存在主义的对比,虽然两者都被认为是宣扬个人主义 ,但是他的“will to power"具有一定的理性特征,而萨特尔的个人定义自己 的存在完全是胡说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