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以其舒缓圆润的拳架,领悟听力,化力,和用力的意境;并将传统文化的天地人与精气神融入其中,是一项练身练性的好方法。 既练太极拳,自然要遵循太极拳理。太极拳理的主要依据是力矩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法则的分力原理指明,只需在敌力的侧向施加一小力,就可以改变合力的方向,使敌力的打击方向离开己身;同时使敌力带动敌身脱离重心而摔出。这就是俗称的“四两拨千斤”了。法则的合力原理要求,同时在尽可能一致的方向上爆发全身力量,产生的合力就远大于伸胳膊摔腿了。总的说来,太极拳要求力根于脚,转换于腰,集中于拳/脚。 太极拳讲究呼吸与意念的结合。个人理解,这是要锻炼随意意识与全身运动的密切配合,以消减拮抗力量产生,同时集中全身力量向同一方向爆发。呼吸与意念的结合对于听力,化力,和用力的锻炼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听,化,用的功夫如果不和太极推手结合起来,充分条件就很有限了。既然现代生活很少强调匹夫之勇,过分运转的社会更难找到推手伙伴,不妨运用“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境界,将太极拳当作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通过太极拳去听自然,化自然,用自然。 既往我在练习传统一百多式和简化六十几式太极拳时,除非天天练,否则很难记住动作顺序和名称,时间稍长,就坚持不下去了。等一段时间想要恢复时,就又要查书,看拳谱。自我感觉是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工作与生活具有强迫性,使人们很难有较长的时间静下心来做其它事情。后来,我将拳架中最有代表性和我最喜欢的招式,选了11-12式,加以连贯,并根据左右肢体都能打击敌方才是最高效率的拳击的想法,将太极拳对称化,任何动作都分别练左右方向,如右云手,接着是左云手,右搬拦锤,左搬拦锤等。我这自称的“懒人太极拳”一遭练下来,只需3-5分钟,即使在办公室放风时,也能在狭小地方练习(拳打卧牛之地),从此,再也没有忘记了。 将太极拳的练习融入自然,持之以恒,心静的功夫增加,这3-5分钟又觉得短了一点。想到,既然太极拳讲究“听”力而不是“看”力,何妨把眼睛闭上又练一次太极,用心去感悟力,感悟意念,感悟自然。这一闭眼,初始好处便体现出平衡功能大大加强了。最初闭眼,由下式起金鸡独立,根本站不住;久之,对传统所说的精气神感悟渐深,便有了气沉丹田的体会,这时,金鸡独立就稳稳当当地站住了。再在街沿上走着,如履平地。凭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也能滑雪时,在蓝带上自由翱翔,羡煞不少后生小子。 眼睛闭上,像是装上了可选择性的通频带,屏蔽了大量噪声,便觉一股股精纯的意念在意念场中产生,通过精气神的引导,由全身向着力的方向汇聚。 在这睁眼闭眼,动静结合中,体验天地的博大,人的渺小,未知的无穷,浑然不觉地便将全身三百六十五万毛孔向自然敞开,将精气神与自然融为一体,去体验那种“空灵”和“天人合一”的感觉,更有此意绵绵无绝期的充沛。 其实,世间万事万物,就如这个体化的太极拳一样,每有会意,便入化境。我每增一化意,总结之中,脑海里,郑板桥的画竹题记便占据了主位,有一种李白题不得黄鹤楼诗句的感受,只好将郑板桥语录抄写于下,也好长长舒一口气了。 画竹题记二则(清)郑燮(一):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