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之后,住宅区一直停电,夜总算回复了本来的面目。连续数日37-38C度的高温,也总算给这场大雨浇凉了。走在小区里,空荡荡,静悄悄的。湿漉漉的空气带着凉意,让人神清气爽。黑巍巍的树被阵阵风吹着,抖落一树的雨滴。仰面迎雨滴时,黑巍巍的树的上方是墨绿色的天空。人往这黑沉沉的夜色深处走着,慢慢就消失在里面了。 回到家中,大开门窗,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二胡曲《汉宫秋月》的调子,就从脑海里飘了出来。古朴而徐缓的曲子,随着心灵的弥漫,漂向各个房间。没电的日子,这曲子就和小时候在院子里乘凉和长大后暑期去山里野营消夏的情形汇聚在一起。 家乡暑期的气温也时常在37-38C度,这时身体接触到的床椅都是热烘烘的。入夜时,要先在院子地面和竹椅凉床上洒上几次凉水,人再躺上去,摇着蒲扇,就可以数天上的星星了。山里的情形不一样,入夜后,温度降得很快,常要买些木头,燃起篝火,既可以保暖,照明,又可以驱蚊,围火夜话。而且,从远处看其它山峰的野营地,微光点点,像是星星掉进山里了,很有一种飘逸的感觉。当然了,二者相似之处就是都不用电。院子里乘凉时,屋里的灯都要关上。小时候,老百姓很节省,没有多少消费,在这种“日出劳作,日入乘凉”的日子里,省下了不少电费。夜间乘凉时,最多的就是远远近近传来的暗哑的二胡声音。在二胡的倾诉中,《汉宫秋月》描述的情景把民居小院和山中野营的情形结合起来了:深宫大院里是荒芜的杂草,缺乏修缮的宫殿夜影给人像山一样高大的黑巍巍的感觉;古今相传的大概要算用在院子里的烟熏驱蚊了,记忆中,当年的蚊烟是用艾草、菖蒲之类的芳香植物切碎后混入易燃的锯木屑,这些草木屑再装入像香肠大小的长条形纸筒里,就叫蚊烟了;有的锯木屑还浸过杀虫药,称为药蚊烟。点燃后,烟雾四处飘散,蚊虫也被驱赶得东躲西藏。想来,《汉宫秋月》那些隔朝的宫女们也只好采用老百姓的平常消费,让驱蚊的烟雾漂出了宫墙。这是似曾相似识的烟雾就像那寻常百姓家的燕子飞回了旧时王谢堂里。 夜色似乎有一种安宁的作用,融入纯净的夜中才能感到内心深处得到了一种真正的闲。 幼时读书没有课外作业,偶尔有些,也会在课堂上搞定,大量的时间是在漫山遍野中度过。晚上在凉床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牛郎织女的故事,偶尔有一颗暗暗的发光体在夜空中飞过时,就会发出欢叫,以为是看到了当时还很新鲜的人造地球卫星了。等到眼睛一闭上,就连人带梦全给了夜色。至于第二天从屋里的床上起来时,也不会去回想这人是怎样飞回屋里的,这是“生在闲中不知闲”。 长大后,暑期就想去山里或者海边。仿佛工作着,工作着,这人就觉得心里少了什么,并越来越少似的。一种来自本能的呼唤就要驱使你去山川之地。住进了山里,漫游于山野之中,夜色沉沉处,路变得模模糊糊的,走着走着,当感到自己也成了沉沉夜色的一部分时,一种久违的感觉再次浮现了,经历了无闲的日子,方知道有闲的珍贵。 在这种久违的感觉的浮动中,《汉宫秋月》融着夜色,从天上飘了下来。清清的月光,不管那巍峨与倾颓,也不管辉煌与荒芜,只是无声的抚慰与浸润着世间的一切。那前代的宫女们大约也只是默默地坐着,浸润在这融融的月夜中,闲至深处话沧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50tYTUBsc&feature=related (此曲不是很满意,主要是装饰音太过,演奏者显然没有达到宫女层次 J 但是目前网上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