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思维与悟性 老几网友的一个观点是,语言不能思维,我认为这是错误的结论。但我奇怪的的是, 如此明显的错误,为什么被如此聪明的人认为是对的?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禅宗和 佛教的根据? 琢磨许久,我终于想通了:是他们将“思维=悟性”,造成的。 思维与悟性,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由于不具有西方文化的分析精 神,其实没有两者的区别。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将思维的进展,思考 的一步步深入,当成了在思考各个阶段的“悟性”作用,来理解。因为没有思考阶段的 连续性,所以当思考在某个阶段停下来时(出于各种原因),下次再接着上次思考的 结论,继续深入,就变成了一个新的“顿悟”再生的事件-思维每深入一步, 每前走一步,都只得如此。 思维,在我看来,是一个“继续”的过程。既,从前面已知的结论,得出新的结论 的过程。让我们试想一下祖充之是如何计算圆周率的。 首先,他一日突发奇想:是不是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个不变的比例关系呢?然后他就 开始画了一个圆,然后过中线,划一条直线。当他测量了两者的长度并比较之后, 他写了下来:“叁点壹肆”。要知道,那时没有阿拉伯数字,也没有阿拉伯数字符号。 所以他的“计算”,是用小木棍进行的,叫“算楮”。今天算完之后,他睡觉去了, 留下小木棍搭的“积木”不动,假设他的房子没有面临被拆迁的问题。明天他醒来, 想到应该求精确一点,于是他继续用昨天留下的样子接着算,如此循环多日, 直到自己满意的精确度。 这个过程告诉我们什么呢?从认识论上讲,“突发奇想”,是一个“悟性”的认识, 在悟性阶段发生时,是不需要符号或语言的。而以后的每天继续计算, 属于思维的思考部分,需要语言符号(或木棍)。因为只有借助这种语言符号的某种工具, 才可能深入一步步地进行思维。 在认识论上,计算机作的就是这后一个过程。而计算机不能做的,却只有人才能完成,这就是 悟性的部分。当然人也是可以完成“计算”的工作,这就是会计师的工作,不过就是有点 “boring”罢了,因为没有任何新的思想可言。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两种不同的认识阶段在认识中的作用。从一个更高的方面看,对程序的 执行,是处理“多”的问题。而应用悟性来发现真理,是处理“一”的问题。这就是西方哲学认识论中, 感性和理性,与东方悟性互相没有认识到对方的结果。 最后顺便说一句,这种悟性的认识论,被作为范例哲学的认识论,和传统哲学的认识最高阶段。 正是由于悟性的作用,使范例的本体论的“绝对”范畴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