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之初,性本憨”,不是“性本善”?
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
其实这句话大有问题。因为人之初,与任何其他低等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英语这“kids”也指小羊。在中文里,小羊和孩子当然是两码事-直到长大。中国古代称之为“牧州”,既,大众也还是“羊”,需要管理。
那么,人之初如果不是善,是什么呢?应该说:“人之初,性本憨”,或者,“人之初,感性始”。善,是一种判断,是对道德的价值判断。人刚生下来不可能有这种能力。善的对立面是恶,同样不能说是人之初的本性。因为“恶”也是道德判断。所以我认为,人之初是性本憨厚,既民风醇朴的意思。如果我们走进任何土著居民中,会发现他们一定是很老实,很诚恳,很厚道之人。他们绝不会有现代社会的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等劣行,因为他们还没有被人类文明的“进步”所“退回”到道德的“零点”以下,既变成“负数”了。所以我们谴责一个人道德败坏时说,“禽兽不如”,就是这个意思。任何真正的进步,都是“首先以退步开始”(股市也是如此),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思辩哲学”所包涵的意思。所以,他的孙子辈学生说,“没有检验过的生活不值得继续”。
如果中国古人那时听到这话也许会问,“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嘛要检验自己呢?”。问题就在这里了。任何“原初”的东西,既“自然”的东西,放在人的身上,都是不一样的 - 这就是说,因为人不同于其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人有主动性。道德经25回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说明那时人不懂,人和其他自然界里万事万物的区别。今人的认识是人类几千年进化的结果,当然我们不可苟求于古人。
“性本憨”就是说,人生“感性始”,跟普通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甚至还更差些,比如许多动物生下来后几分钟就能站起来,人能么?人被定义为“高级动物”,是在人成长成熟以后,确切地说,是在产生“理性”之后。当然,人也许变得禽兽不如,比如造出“炼人炉”,“毒气室”,“人吃人”,“续奴制”,等事发生,那是文明前进的代价,以后另说。
理性,代表了人的思维的成熟,也就是人脑进化的结果。但如果以为,理性是自然进化的结果,那就完全错了- 因为我这里定义的理性,是包括“逻辑”,“系统”,“继承”,“分析”等的意思。这些东西都不是“自然”而来的。因为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最初这种理性的出现,只有“两种逻辑”出现了:形式逻辑和思辩逻辑。思辩逻辑来源于斯格特(Stoics)学派,后来的“智者派”,苏格拉底等都发扬光大了它。形式逻辑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完全是他一个人“翻手为云”的结果。因为他无法“山寨”其他人。而且其完美,其彻底,其清澈,到二千五百年后,康德还在赞叹:谁要改变形式逻辑就是糊涂人(当然后来的逻辑发展史证明康德也错了)。
像地球上其他进化了的结伴猴子群一样,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这块土地的人也不知道世界上有“形式逻辑”这码事。那么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是什么思维呢?对了,在“论范例”中被称作“感性思维”。既跟你的思维,在出生以后直至长大,前后并没有什么你意识到的,根本性的变化,自然而然来的,慢慢产生的,“狡诈的聪明”一样。
结论,任何没有学习过“形式逻辑”的人,任何从生来到成人,没有仔细检查过自己“思维方法”的人,必定都是“感性思维”者,毫无疑问。因为不可能人人都“创造出”形式逻辑 - 这符合范例哲学的思想,既“超越数”原理:真正的创新不可重复:这就是形式逻辑。这就是人类为什么二千五百年后仍然记住亚里士多德,而不是我们聪明的中国人天天挂在嘴上的,“在罗马帝国的历史上,哪个皇帝身价最高?”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