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命-绝对(1)
在这个标题下的几篇文中,我将集中谈谈,当然是从哲学的角度,关于我对“物质”,“生命”和“绝对”的看法。这些看法都是概括,不可能细细地谈任何一项,因为它们包括的内容之广,意义之深刻,不适合网上文章的风格,真正用心的读者必须去读专著。
但从另一方面看,知识的本质不就是概括吗?如果人类的文明历史迄今为止,以西方2500年的计算,我们还可以去读原文,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原文(希腊文),柏拉图的原文(希腊文),斯宾诺莎的原文(拉丁文)。待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了25亿年,甚至2500亿年的时候,如果那时地球或人类还存在,也许转移到别的星球去了,还有人学哲学时去读他们的原文吗?每次翻译都是概括,每次概括都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历史就像一个从来不慌不忙的老太太,她总是在不紧不慢地纺线。那些有价值的书籍,思想,就是这么一代代遗传下来,留给了后人。价值,或真理,是被历史反复验证的。所以即使一次翻译有偏差,也会被历史所纠正,因为凡是垃圾必定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遗传规律吧。哲学认识论的本质是什么呢?不就是对精华的提炼和概括吗?同时我们应该记住黑格尔的教导,“熟知并非真知”。熟知,是经验的东西。真知,是抽象的概括。谁能更准确地抓住真理,如果我们被迫择一的话,呢?答案是清楚的。下面书归正传。
物质,很明白,就是我们周围看得到模的着的一切。如果我们的经验感觉出了障碍,比如在量子力学中,我们也知道那些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在物质的范围。物质的概念在哲学中谈得很多,因为它基本是属于三大哲学领域,本体,认识,价值的第一项范围内。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是以物质的研究作为百分之百的研究对象自不待言。将物质的本质在历史上进行全面概括的人应该属于康德。他首先确定时空是一切物质和经验的大门,如两把剑一样交错在上,然后里面是12个范畴宝藏。范例思想的不同点在于,将物质的一切存在“并入”了它这个所谓“宏观世界”里。然后又正式竖起了另一个它的同伴儿,犹如“双星子坐”一样,叫做“微观世界”的世界中。抽象地说,范例将“潜在的思想”和“存在的思想”并列相举地提出来了。当然“微观世界”的提出不是一拍脑袋,或灵机一动的产物。而是上个世纪以来对自然科学的新发展的概括,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现代生物学等领域的哲学概括。这个概括最明显的变化是,对时空的认识,被范例归结为宏观世界的“性质”。对物质的认识,范例增加了这样一个思想,既物质并不时从来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潜在到存在”的过程。而时空只是物质“成熟”的标志。
范例的另一个关于物质的根本思想是,物质不仅仅是笛卡尔提出的“二元世界”之一。宏观世界里的生命发展到思维和意识阶段时,产生了自己的新的性质(犹如物质成熟时产生了时空的性质一样),“绝对性质”阶段。由此,“物质-生命”,这个笛氏的二元世界变成了,“物质-生命-绝对”的“三元世界”。如果我们细想一下,我们中国人又可以骄傲一把了,因为这等于说,您这个所谓的“范例的世界观”,闹了半天还是没有逃出我们古代圣人早已知道的:“一而二,二而三,三生万物”(老子)。按照范例,不是“绝对的绝对”产生了“宏观和微观”二个世界吗?这是“一和二”。不是在两个世界中,潜在的生命到了宏观世界终于发展到“绝对”的性质吗?这就是“二而三”的道理。自然不用说宏观世界的“三生万物”了。没错。但简单的猜测,三言两语,是不行的,西方的大鼻子们是不买账的。我们必须运用现代知识证明如此。没有当代科学的发展,这个证明根本不可能,就像古希腊有人预言“地球围绕太阳转”一样的命运。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