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居住也有些年頭了,和急診倒沒打過什麼交道,但前些日子,由於兩個孩子夜間身體不適,連跑了兩趟急診,通過兩次對比,算是對加拿大的急診有了個大概的了解。加拿大的急診一向被人們病垢,等待時間較長,但也不可一概而論,也分一個輕重緩急,由於兩個孩子的症狀表面相同,但又被區別對待,從中,對那漫長的等待,多少有了點了解。
第一次,是幾個星期前的一個星期三的晚間。小兒先說肚子有時有點不舒服,也沒太在意,但等到夜裡,小兒開始嘔吐。按家鄉坊間的說法,小兒屬於食道比較短的那種,肚子裡東西容易翻到出來,所以我們沒有立即採取什麼措施,注意保持着觀察。在換了三次床單後,對妻子說,如果再吐一次,立馬去醫院,送急診。過了有半小時,小兒又開始吐了,二話不說,大人孩子收拾整齊,開車出小區,拐上主馬路,五六分鐘就到了離家最近的一家醫院。方便,倒是想起老外賣房時,靠近醫院算作一個亮點,確實方便。緊急情況下去醫院,沒入願意在路上耽誤半個小時四十分鐘。
停車,進了急症室,一看有兩個接待前台,不知要去哪個,就站在有人排隊的那一個。功夫不大,就輪到了小兒,健康卡註冊,說明來醫院的原因,並輸入系統,護士得知小兒嘔吐後,順手遞了個紙盤接嘔吐物。量體溫,血壓,讓我們在一旁的椅子上休息,等另一前台叫名字。大約有幾分鐘的時間,小兒被叫,再輸一下健康卡,手腕上繫上一個有個人簡單信息的紙帶,打印出幾張有姓名,出生年月日,病情簡,標籤紙,述讓我們去裡間的候診室。後來明白了,第一個前台相當於一個總接待,對病人進行分類判斷,讓病人就診不同的科室。第二個前台,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的接待前台。第二次去時,曾見一位父親帶着被鉛筆扎到眼睛的小男孩,護士簡單詢問病情後,立馬讓那位父親去另外一家醫院的急診,告訴孩子的爸爸,那家醫院有眼科專科醫生。
進入裡間候診室,把那幾張紙放在護士站櫃檯的框子裡。看着候診室里坐着的不少人,也領小兒坐了下來,心想,等吧,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不過有點意外,半小時不到,就有一個護士過來告訴我們,她是小兒的主管護士,並把小兒領進一個小隔間裡,看看小兒的小雞雞有沒有疝氣之類的,她對我解釋說,小男孩有時會因為疝氣出現小兒一樣的症狀。檢查完,又讓我們候診室等。大概等了有十幾分鐘,那位護士拿了個小瓶子,讓我們做尿檢。交了尿樣後,接下去等的時間比較長,有一個多小時,不過終於等到了醫生,等待期間,護士過來量過體溫等。醫生詢問,檢查後,讓小兒去做超聲波檢查。過了一會,就有人領着我們去超聲波室。
等到超聲波檢查室,門外排長椅上也坐了不少人,心裡合計,這回又要好等一會。進去才知道,超聲波檢查室好幾台機器同時在工作,所以等待的時間不算很長,小兒就躺在檢查床上。那位給小兒檢查,時間不僅長,還反反覆覆在看,又出去借和更換探測頭,還是沒弄清情況,最後把一位主管叫進來幫着看。她這來來回回的折騰,弄得我直打鼓,心裡緊張發虛,檢查完只是對我說,要檢查的部位一直沒看清。後來發現,給小兒做檢查的是位新手,弄得我虛驚一場。
回到候診室,等了有半小時,終於又見到了醫生。醫生給我們解釋了最終的檢查結果,小兒也許吃了不潔的食物,闌尾有些發炎,但剛剛到極限值,所以這次暫不做任何處理,回家後保持觀察。這次急診,從進去到出來,前後有五六個小時,慢!確實是慢,但好像也沒耽誤什麼。
小兒回家,倒是沒事了。可才過了三天,星期六的晚上,大兒又吐了起來。沒聽說過,闌尾傳染啊,不過在大兒吐了三次以後,立馬送醫院。這次有點輕車熟路,登記註冊,進候診室。掃眼一看,有好幾個捧着紙盤的,嘔吐的病人還不少。把文件交到護士太后,就聽護士在議論,哇,又一個嘔吐病人。同樣是等了有二十多分鐘,有位護士過來,詢問了一下情況就回去了。當時還在想,是不是又要做尿檢。等了一會,護士又轉了回來,不過這次她手裡多了兩片藥片和一杯水,讓大兒服了下去。接下來的時間裡,除了護士過來記錄一下體溫心跳之類的,也沒人過問。一直等了有一個多小時,等到醫生,簡單問問後,問晚上吃了什麼,我說也沒什麼,就是下午吃了麥當勞,然後醫生就笑,告訴我,大兒可能就是吃壞了肚子,沒什麼大問題,但為了確診,還是做一下尿檢。交完尿液,又等了有一小時,醫生告訴我們,大兒沒事,可以回家了。這次急診室看病,前後有三四個小時。
接連進了兩次急診,但對大兒的診斷要比小兒簡單,時間也短,後來慢慢體會出其中的差別。護士代替醫生,做了前期的初步診斷,等醫生見病人時,一些初步的化驗和建議都已有了,這樣就可以縮短醫生要看化驗結果而讓病人等待時間,但這對護士就提出較高的專業要求,也就理解了這裡的護士是四年制的本科畢業。加拿大看病難,等侯時間長,想想不用自己套腰包,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了,這也很符合加拿大的節奏,最終肯定是能把事情給辦了,但就是不緊不慢,按部就班,讓人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