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处于低潮 虽然当今世界的大学越办越多,出版的学术书越来越多,我不认为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处于高潮。只有出现高品位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才有可能谈到进入高潮。虽然大学的钱越来越多,教师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没有多少起色。 第一,虽然学术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越来越多,高品位的书却很少。所谓高品位的书,指提出新的理论或观点或展现新的方法的书并不多,特别是没有系统的宏大理论出现。大多数的学术书是低层次 重复劳动和低端附加值较少的产品。由于低层次的书太多,反而将极少数高层次的书淹没在低层次书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易被人发现。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理论书问世。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究竟出版了多少有影响力的哲学书和政治理论书?由于学术界的同仁没有办法创造系统宏大理论,出版社总是出版一些解释原创作品的书。知名出版社因为出版的书的水平有限也降低了自己的身价。 第二,学术界的人士热衷于利用现有的少数僵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去创建新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和知识,更不用说生产思想了。例如,美国的社会学界的学者一贯利用现有理论分析具体问题,而很少关心创建宏大理论。所以,美国的社会学的理论是碎片化的研究,没有产生过系统的社会学理论。柏森斯和莫顿的理论水平并不高,世界的主要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都诞生在欧洲。美国学界奉行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哲学思维,从事学术,实际上他们研究具体问题,不创造理论,逃避了创造理论的责任。比如,你看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们究竟创造了多少理论? 第三,据我个人观察,美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人士似乎并没有强烈的理论渴求。如果学术界对新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毫不关心,也不感兴趣,研究人士就会失去创新的动力。美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人士一直热衷于其传统学术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对学术传统以外的理论进步毫不关心。他们似乎在宣布,我们美国有很多理论,美国的知识和理论非常丰富,美国地大物博,美国物产丰富,如果有外国人像与美国做贸易一样向美国人奉献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思想,美国不需要外国人创造的奇怪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我似乎做梦遇到以前的乾隆皇帝对来中国的英国贸易使臣在讲话,说中华大地,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外国人搞贸易。美国学术界故步自封到如此程度,我直接就产生了时空错乱的感觉。 19世纪初,德国人洪堡创建柏林大学的时候就立志要将该大学建成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一般大学不同,它肩负生产新的知识和思想的任务。美国人似乎没有创建知识和理论的动机。 当然,在中国好像也有问题。中国也有很多大学宣布自己是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究竟创造了多少知识和理论?我只知道,中国的学术似乎主要寄望于年轻一辈了。但是,据我所知,年轻一辈学者都是一些急功近利之人,热衷于创造短平快产品。我记得我以前在中国上学的那个大学里有一位王姓青年学术才俊,几乎平均一年半就出一本专著,都是政治学方面的书。政治学里面也有更细的分类。他在几乎所有的分支领域内都写过书。但是,由于出书快,几乎都是利用现有的材料重新加工,如同来料加工,没有看见他创造任何理论或新的知识体系。但是,学术界没有很高要求,只要出书就好,于是,很快破格提拔,取得高级职称。但是,由于能快出成果,写的书大多是小书,就是200-300页的书。如果有近600页的书的话,里面则夹带很多调查报告,实际研究的部分则一般也只有300页左右。这种情况也很少能创造理论,因为说理论一定是宏大理论,不是宏大理论就不是系统理论。 在欧洲,历史上创造宏大理论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一生也通常只写出一部巨著,因为人的一生很短暂,精力有限。如果一位学者平均一年半出版一本书,这样的书通常很难成为巨著,创造一个系统理论。要知道,创造一个系统理论通常会耗尽毕生精力。出短平快产品的书通常不幸成为低层次重复劳动或低端附加值低产品。 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这种不济也反映世界的文明进步并不很乐观。学术不能真正提升,人类社会的文明的提升也很可能是空话。 自然科学界似乎也有类似问题。如果我没有说错,19世纪的时候科学界有很强烈的追求理论的欲望,二十世纪初以后,科学界的这种欲望开始衰退。虽然二十世纪以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基础科学理论并没有多少实质进展。换言之,就是理论没有跟上技术的发展。长此以往,基础科学理论的滞后可能要拖技术发展的后腿。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加不乐观。欧洲有哲学家表示,二十世纪人类就没有产生过任何权威的政治哲学著作,与17-18世纪的情况根本不能比。前景不乐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