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袁隆平让我们有了饱饭吃? 受媒体的误导,很多中国人都认为,是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个贡献可了不得,比任何人的贡献都大! 从两个方面看,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一、中国人吃的粮食包括稻米、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在稻米中又分粳米(如东北大米)和籼米(不好吃的南方稻米),袁隆平所搞的杂交稻主要是指籼米。籼米在中国人的食粮中只占一小部分,有很多人(特别是北方人)根本就不吃这种米。而且袁隆平推广的杂交稻也只占全部杂交稻中的很小一部分。二、在杂交稻的研究中有很多人参与,有些人和袁隆平没有关系,也独自做出了重要成果。所以过分夸大杂交水稻的重要性和袁隆平的个人贡献,都是不妥当的。 对于杂交水稻大幅提高单产的宣传,会让人产生一个错觉:其他谷物不象水稻那样,因为育种技术的进步而大幅提高单产。玉米和小麦,是否有单产的大幅提高呢?当然有,只是没有被大量宣传。同样有很多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只是没有被称为这个父、那个母的。 中国粮食总量和人均消费量的增长,是所有谷物单产大幅提高的结果,而不只是推广杂交水稻的结果。在这三种作物中,按单产的提高幅度看,水稻反而是贡献最小的。今天中国单产最高的水稻,其实是主要在东北种植的粳稻,而不是淮河以南水稻种植区的籼稻。也就是说,中国水稻单产的提升,同样并不全是杂交水稻的贡献。杂交水稻的贡献被严重高估了。 杂交水稻,是1963年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亚首次实现的,所以国际上并不承认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三系育种完善杂交育种技术是日本人新城长友发明的。野败植株的发现者是冯克珊和李必湖。中国第一个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一个成功的三系杂交水稻的是颜龙安,第一个恢复系是张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发明的。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的品种是福建的谢华安培育的。海水稻(耐盐碱稻)是陈日胜培育出来的。袁隆平确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说他是“杂交水稻之父”则是把全部功劳归于他一人(因为父亲只能有一个人),这是错误的。 中国人喜欢造神,喜欢突出个人,通过多年来媒体的夸大宣传,袁隆平成了大神,使大家误认为是他让我们有了饱饭吃(近日很多自媒体都这么说)。这是需要纠正的。因为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到底有几个人吃过他的大米?这不是否定他的贡献,而是希望能实事求是,不要过分地夸大和吹捧。 最后再强调一点,反对动不动就把某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称为什么什么“之父”。现代很多科研项目,都是很多人共同参与的,往往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把项目负责人称为这项成果之父,就是完全否定了其他人的劳动和贡献。因为孩子的父亲只能有一个,其他人都没有份。什么中国的“原子弹之父”、“火箭之父”、“核潜艇之父”、“量子计算之父”、“肝胆外科之父”等等,统统都是胡扯,本质上都是中国人的个人崇拜及奴性思想在作怪。 什么时候中国的媒体都能够客观、公正地报道一个人、一件事,中国的愚民就会大大地减少了。 (莫全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