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评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受西方文明冲击后,不约而同开展西化改革。在中国称为“洋务运动”,在日本称为“明治维新”。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日本成功,中国失败。中国为何失败,日本为何成功? 事件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时间:1861年底----1895年。 事件原因:经 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 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满清政府制定《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 运动。 事件成果: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 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 后中国的 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成立了四支近代海军——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广东水师与福建水师。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式教育(新 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事件结果: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 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日本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后续事件:百日维新。 失败原因: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缺乏现代人事管理思维、受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约束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 第 一、洋务派和倒幕派对本国封建政权的立场不同。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是传统官僚,代表满清政府。日本倒幕派打着王旗倒幕,谋求推翻幕府政权,尊王攘夷。洋务派 并无迫切改革的不满,效忠于清王朝,而日本的倒幕派是来自低阶级武士,则彻底推翻高阶武士的封建制度,表面实行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走军国主义的道路。第 二、洋务运动依赖洋人办企业,导致企业难以发达。日本在人才引进和管理使用上,既大量引进,又大力培养本国人才。第三、中国只注重军事武器硬体改革,并没 有大力发展工业或改革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日本进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近代化事业,都从西方引进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 等制度,这导致中国军事虽然不会比日本差,但是最终被日本击败。第四、中国洋务运动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 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再加上利用美军舰队侵略幕府失 去威信,打着支持天皇的口号消灭幕府,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第五、日本在1853年以后被迫开关,《日美亲善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不 平等条约随之订立。日本面临越多不平等条约,就越是激起民族主义,渴望通过改革和军事侵略来达到富国强兵,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国则恰恰相反,人民在经历 两次的鸦片战争后,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心理受到沉重打击,成为半植半疯政府。因此,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决策阶层的懦弱被认为是导致中败日胜局面产生 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外,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对外来剧烈刺激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国土狭长的日本,则可以较快的凝聚起来。在宗教方面,中国的儒教也阻碍 了社会的变革,以致二十余年后爆发了五四运动。 【1】 “西学中源”: 黄宗羲:“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方以智:“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梅文鼎、阮元:“礼失求野”。王锡阐:“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畴人子弟骇于创闻,学士大夫喜其瑰异,互相夸耀,以为古所未有,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 一曰平气定气以步中节也,旧法不有分至以授人时,四正以定日躔乎?一曰最高最卑以步xH也,旧法不有盈缩迟疾乎?一曰真会视会以步交食也,旧法不有朔望加 减食甚定时乎?一曰小轮岁轮以步五星也,旧法不有平合定合晨夕伏见疾迟留退乎?一曰南北地度以步北极之高下,东西地度以步加时之先后也,旧法不有里差之术 乎?大约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清帝康熙:“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为阿尔朱巴尔。阿尔朱巴尔者,传自东方之谓也。” 清人的两难处境在于:一方面他们需要西方天文学来制定历法,需要耶稣会士帮助办外交,需要西方工艺学来制造天文仪器和大炮,需要金鸡纳来治疗疟疾,等等;另 一方面,又要继承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以“夏”自居,以“天朝上国”自居,以维护其统治。因而历法等领域内“用夷变夏”的现实日益成为一个令清朝君臣 头痛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提倡“西学中源”说,不失为一个巧妙的解脱办法。这样既能继续引进、采用一些西方科技成果(从这一点来看,“西学中源”说在历史上是起过一些积极作用的),又在理论上避免丁“用夷变夏”之嫌。西法虽优,但源出中国,不过青出于蓝而已;而采用西法则成为“礼失求野之意也”。康熙的这番苦心,士大夫们立刻心领神会了。 “西学中源”在士大夫中受到广泛欢迎,以至流传二百余年之久,还有一个原因。当年此说的提倡者曾希望以此来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国的封建统治者 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醉心于“声教远被”、“万国来朝”,清人也不例外。但现在忽然在历法、教学、工艺等方面技不如人了,这使他们深感难堪。 然而技不如人的现实是无情的。“我大清”二百六十年颁朔之法确实从欧罗巴来。“西学中源”虽可使士大夫陶醉于一时,但随着科学发展,幻觉终将破碎。 中 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这是无庸置疑的,但“西学中源”说的荒谬,在今天已经显而易见。然而此说的流风余韵,似乎至今不绝。我们研究了“西学中源”说之后, 再看诸如“《易经》中已有二进制”、“《周易参同契》中的场论”之类的说法,就会觉得似曾相识了。这就是研究“西学中源”说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 民族来说,提供这样一个前车之鉴以戒来者,恐怕还是有必要的。【2】 “中体西用”: “西 学中源”说虽然论证了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交流,但是西学进入中国后两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两种文化在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等,这是洋务派必 须回答无法回避的问题。只靠“西学中源”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简称“中体西用”。 它最初是由苏州人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庐 抗议》一书中首先阐发的,他在书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认为对西方国家“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止之,自强之道,实在乎 是”。他还提出一条兴办洋务的宗旨,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宗旨,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后来“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的滥觞。 虽 然不同的人使用的概念不同,但他们都是把西学置于附从的地位,在他们的思想里,“西学”是为“中学”服务的。可见,“中体西用”是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 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它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提倡西学的第一步,不仅主张引进西 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设工厂、开矿藏、造轮船、筑铁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商务、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洋 务派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说明他们利用西学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清王朝的反对封建统治这个“体”,这就注定洋务派不能担负起使中国真正富强 的历史使命。 中 体西用最基本的特征是:在中学和西学兼收并蓄的文化结构中,以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为条件,确认西学的辅助作用之价值,换句话说,这个“中体西用”论式的问 世,是在信誓旦旦地确保“纲常名教”所代表的既有政治秩序和伦理信念不变的前提下,主张破除成见,采用西方近代文化成果,成为富强之术。形式上重点是强调 中学之为“体”,事实上的重点却在强调西学之需“用”。两派的分歧点在于“西学为用”,也就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资求 强。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的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综观它在洋务运动的全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 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 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的是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但 是,“中体西用”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央集权体制有他的“体”和“用”,资本主义体制也有他的“体” 和“用”,洋务派却硬要把资本主义的“用”移植到中央集权的“体”上,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中央集权的“体”,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历史意义: 1、 它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由思想主张变为大规模的实际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 2、 它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 3、 它为中国近代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化有经济技术、制度和文化心理三个层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洋务运动是其中第一个发展阶段。如 果没有洋务运动,就不会有中国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自然也不会有追求政治制度近代化的戊戌变法运动、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更遑论 文化心理近代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一步步向纵深发展,没有洋务运动奠定基础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问: 为何同是闭关锁国的日本,在见识到西方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是,从幕府到一般民众,都能采取开放学习的思维,而不像中国,从内心鄙视西方的科技工业成果?洋务运动为何不以军事打败日本和打败洋人为目的?如果中国的洋务运动也走军国主义道路,会打败日本和西方列强吗? 想问: 日 本幕府面对美国准将佩里率领4艘大军舰的威胁,不放一枪一炮,就同意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发口岸。日本人今天认为这是大好事,是日本的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契 机。而中国面对英国庞大的远洋舰队,和后来的英法联军,打了二次鸦片战争,打败之后,才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口岸。至今,中国人以此为屈辱。对照中日两国 的截然相反的反应,哪个是顺应历史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潮流? 外人评: 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弃汉西化”和“脱亚入欧”。所以,才能实现”脱亚入欧“。 日本人在美国黑船兵临城下要求开放通商时,作出的决定是:欢迎。这是一种什么思维?这是一种认识到谁更先进同时也敢于拥抱先进的思维和态度。 1910年,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受过教育。今天,中国的孩子们有没有收到应有的教育? 西方列强绝对不允许你闭关锁国,但可以允许你独裁专制。为何?因为,他们不远万里来敲门不是为了其他,是为了赚钱。他们和平地宣传自由民主,他们和平地传播宗教,但绝对以武力方式强迫你与他们进行贸易。 中 国自秦以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其实是最有利于富国强兵,是可以称王称霸的国家体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日本,都是无例外的中央集权体制。所 以,中国的老祖宗能够把这么有利于强国的体制玩残自己,被外来民族,被文明发展比自己落后的民族打败,甚至亡国,真无愧于天朝的称号。 吃了二次鸦片战争的亏,得了教训,割了领土,洋务运动本也可以成功,使得中国转型。但由于满清朝廷和领导洋务运动高级官员的守旧,西化不如日本彻底,最终在中日西化竞赛中败北。 “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谁更西化。中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赛内容,是比谁西化更彻底。 如果中国还想真正强大,外人建议中国发展模式是:国家全盘西化,民间随意;上班时全盘西化,下班随意;思想全盘西化,说话随意。 文明影响: 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毕竟是一个主动西化的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在各个领域里的变化。特别在思想上,知道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了。所以,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文明发展是有积极进步意义的。 【1】:引自维基百科有关洋务运动条目。 【2】:江晓源:《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