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饶事件
虽然在七大上刘鼓吹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但那时内战还没有开始,共产党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尚不存在有你没我的利益,位置之争。江山还没有到手,争党内老大也没什么意义,说不定几年之后那会变成一个战犯的位置。但建国之后刘用人面太窄,大量任用“白区党”,尤其是华北局的旧人,引起军队体系的不满。所以高岗在军队中散布白区党,苏区党言论时附和者甚众。毕竟战争刚刚结束,军人势力庞大,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江山,好位子都给了别人,自己连口汤都喝不上,搁谁都不会高兴。
双方各执一词,白区党说苏区党没文化,苏区党说白区党党性不纯。双方说的都是事实,但刘在用人方面到了以人划线的地步,就连饶漱石这样他在新四军中提拔起来的人也出来反对他,就不能不说有问题了。
除了在中央各,地方安插亲信,刘在军队上也没有闲着。总参谋长粟裕就是刘的人,虽然那时的总参没有现在的地位高,但也是掌握着军队实际指挥权的地方。而彭德怀想推荐高岗当总参谋长,因为朝鲜战争他得到了高岗的全力支持,彭甚至说朝鲜战争是两个半麻子打胜的。但高岗被粟裕挡了路,他当然不会对刘有好感,而彭和刘也结下了梁子。
各种迹象表明,毛让高岗当计划委员会主任,是一种分权的策略,用以对付刘任用私人,而不是让他取代刘的位置。而高岗当时能在进京的五马当中一马当先,除了和毛的路线比较一致外,也是因为东北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方,最容易出成绩,当然就被认为建设能力最强,这里面肯定也有彭德怀的因素。但如果真想找一个人来扳倒刘少奇的话,应该还轮不到高岗,军队中比他威望高的人太多了。然而高岗失败了,从现在的资料看,固然有高岗太冒失的因素,但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支持,刘想一下子扳倒高岗,饶漱石这样两个节度使出身,有强大军队背景的人,他也做不到。
虽然高饶倒了,彭德怀还在,他利用告洋状等罪名收拾了粟裕,等于断了刘在军队的一条腿。应该说刘选择粟裕这样的人是有眼力的,战功卓著,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上元帅,而粟裕在新四军也算是刘的旧部。但问题是在军队中整粟裕的人是彭德怀,彭在军中的资历仅次于朱德,又刚从朝鲜战场归来,风头正盛。而也因为是被彭德怀整的,粟裕的平反很晚,所以粟裕的家人发牢骚说,如果是被毛整的话就好了,早平反了。
二. 庐山会议
庐山会议可以看成高饶事件的继续,这次会议上彭德怀被划成了高饶一党,还被列为首犯。先是彭德怀向刘少奇发难,彭所写的信的内容超越了查找原因,解决问题的层面,而是要追究个人责任,真的想让刘“挪挪位子”。结果又是刘胜利了,除了被列为反党集团首犯外,刘还给他安了一个里通外国的帽子。里通外国是为彭量身定做的,因为打完朝鲜战争的彭刚去社会主义国家访问了一圈,被称为东方最伟大的军事家。这个名头容易引起其他军人的不满和毛的猜忌,也容易让人相信里通外国的罪名。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反党的重罪,还是首犯,加上里通外国,彭的处理却没有像高饶那样马上身败名裂,只是被解除了军权,成为散职人员,政治局委员的身份还保留了一段时间。在1965年,文革前夕,毛还请他出来做事情,负责三线工作或当一个农垦部长,给他写《八万言书》的机会。毛也去看望过他,尽管陪同人员都是刘少奇的人,彭真等。
谋逆,里通外国,在古代这就是灭门的重罪,处理却如此之轻。这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是因为毛对刘安给彭的罪名并不相信,只是希望他不要和刘作对,让刘的工作能顺当一些。就像后来邓收拾杨家将一样,他自己亲手提拔的人,不能说不相信,但为了给江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不得已而为之。这些迹象表明,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毛对刘的工作总体上是支持的,尽管在一些细节上不很满意,批评过他,否则凭刘少奇自己,他扳不到高饶,更不要说彭了。而刘也是有自己的实力的,否则以邓小平的精明,怎么会离开军队体系,去投靠刘呢。那么那些年发生的事情不完全是毛泽东的意志,刘也是要负责任的。
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马上得天下,下马治天下”这样的古训,这一点,我们明白,毛泽东也明白。每个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会打仗的人不一定会搞建设,所以一旦战争结束,将帅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可以给他们荣誉,富贵,但权力必须要让出来给会建设的人。否则,这些战争年代的英雄将成为历史前进的阻碍,如果山头之间再起战乱,遭殃的还是普通百姓。这也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定,也是为了天下苍生。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老蒋在台湾为什么不用诛杀将帅,很简单,打了败仗的将帅里面没有功臣,也就没有人居功自傲,用不着收拾,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
所以毛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支持刘的文人集团,谭震林去告状,毛批评他,说没有白区党,苏区党,只有一个共产党;谁对付刘,毛帮着打倒,弹压。毛还一步一步的退居二线,让刘邓的经济内阁来主持实际工作,这些都是为了刘能顺利的接班。
三. 饿死3000万
关于这个话题,已经出现了太多的讨论,搞得我自己也分不清真伪,这里就不再多说了。在那三年里,饿死人最多的四川,安徽,河南三个省的主政书记李井泉,曾希圣和吴芝圃都得到了邓小平,胡耀邦的平反。饿死人最多的四川书记李井泉,在文革初期被四人帮投进监狱,后来在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的时候提前出狱,又回四川当了人大主任,后来又当了中顾委常委。李井泉至死都不写回忆录,不说当年往出调粮的秘密,说是为了维护领袖的威严,这个领袖有可能是谁呢?
第二个事情是当年饿死人最多的四川和安徽,后来出来两个进入常委的书记,赵紫阳和万里,赵紫阳还被列为邓的接班人,这些应该不会全都是巧合。
四.7000人大会
7000人大会是对饿死3000万的总结,也是毛、刘实质性矛盾的开始。选择在这样的扩大会议上挑战毛,刘是有所准备的,很显然在扩大的会议上地方干部的比例更大一些,而高级干部中,军队出身的人多一些。
这次大会上林彪说话了,在此之前他似乎一直很低调,朝鲜战争不去,高饶事件,庐山会议也没有什么很突出的表现,大有留侯张良之风。林彪是军中的大儒,后来老喊克己复礼,他一定深知鸟尽弓藏这样的道理。但这次他一定要说话了,高层里面没有了彭德怀,林彪再不出来说句话,军人的利益就丧失完了。但林的发话只是遏制了刘而已,并没有把刘怎么样。1963年,刘少奇还是以元首身份兴致勃勃的访问了东南亚四国,王光美也跟着过了第一夫人的瘾,着着实实风光了一把。
五.四清运动和桃园经验
四清运动是毛不再退让的开始,在7000人大会上,毛还是做了检讨,而那几年主持一线的刘邓似乎没有什么表示。但这时候刘已经可以召集将帅们到京西宾馆训话,不让毛参加会议或者不让发言,因为刘少奇坚信,这时候他可以把毛放倒了,于是毛开始反击了。
然而刚开始的反击是很没有力度的,只是一张大字报。那么毛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权威媒体来发难呢,因为当时的媒体不刊登他的讲话,不发表他的文章,他只好去贴大字报。北京市委也把毛凉在了一边,这才有了他说彭真的北京市委“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刘少奇那么多年的经营无疑是有成果的,敢于做这些事情,应该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胜算。
一个人一贯的右或者左,那是认识问题,水平问题,但一会儿左,一会儿右那就是投机,是人品问题。也是四清运动让毛意识到,不仅仅是毛,很多人也意识到刘少奇的白区党不能把中国带向革命时预定的状态,如果他们上台,中国将重新进入士大夫集团统治时代,重新开始一乱一治的循环。从短期来看,军人政权是民主的死敌,从长期来看,士大夫的集团统治会让人们根本就没有选票意识。
六-1.文革
从毛反击开始,到拿下刘,用了两年多的时间,难度应该没有刘想像的那么大。这就更加证实了毛在初期对刘的支持,否则想拿下他的话,刚建国那会儿军人的影响更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人的影响力逐步减弱,政客的实力在增强。
刘还是吃亏没有军人撑腰,他可以把将帅们召集起来训话,而反击一旦开始,将帅们也是毫不留情的,建国忍了十几年的军人们终于抓住机会出了一口恶气。文革被后人描述成知识分子的地狱,这种说法不全面。文革初期主要是军人集团对刘少奇集团的复仇,而刘的人恰好又是知识分子,所以形成了误解。
这次毛请出林彪来镇台子,这是必然的,军队中朱德老了,彭被打倒了,那就只剩下林彪位高权重——三分之二的江山都是他的四野打下来的。但这样的安排也是有问题的,当年彭代表军人,他的资历是足够的,当过八路军副司令,共产党大部分的军队都出自他的门下,很多老帅都在他手下干过。而林彪虽然打仗行,战功大,但和其他老帅一直是一个级别,那就肯定有人不服。
不服就得整下去,要整人林彪就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团队。团队的人选当然是四野的老底子,所以有了联合舰队,所以任用私人这个问题谁都有,刘少奇有,彭德怀有,到了林彪这里也不例外。这里面有两层原因,首要的是熟悉的人信得过,不会有叛徒,另一方面是有了机会如果不先提拔跟了自己很多年的人,以后谁还跟着干?当然当了老大之后,谁都是自己人,所以不是老大但位高权重的人任用私人都特别明显。
于是除了刘邓的人马,军队其他山头的人也被打倒了。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文革刚开始的时候刘邓派了工作组对运动进行控制,饶漱石被重新收监,本来放了外任的彭也被召回批斗,这些都表明那个阶段的“打倒”是双向的,并没有哪边形成压倒性优势。
刘少奇倒台后,马上发生了“三支两军”,军队系的干部迅速掌控了政权。在后来胡耀邦的平反过程中,这段时间的冤案最多,很显然,军队队系收拾的肯定都是原来白区党的人。
六-2. 九.一三事件
但很显然毛不会把江山交给军人,尤其是被很多人反对着的军人。所以说林彪确实是比较冤的,战功卓著,本来就没有要当老大的野心,为了对付刘少奇,被拉出来压场子,在党章里面被写成了接班人,最后却弄了个身败名裂。
这时候苏区党,白区党两败俱伤,之间的争斗也基本结束,毛的用人也可以摆脱干扰了。于是在林彪倒台,结束三支两军之后,毛启用了华国锋,四人帮,陈永贵,吴桂贤这样的人,这些人在战争年代没什么根基,不会形成新的党争。他们又都是笔杆子或者劳动者出身,还是那句话,马上得天下,下马治天下。但这些人却是苏区党,白区党共同的敌人,本来两派人斗来斗去就是要争位子,最后被他们得去了,那肯定不行。而这个共同的敌人又把残存的的苏区党,白区党逼到了一条战线上。
七. 怀仁堂政变
四人帮毕竟在党内根基太浅,尽管毛在有生之年尽力扶持,但他一死,这些人就彻底失去了依靠。就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给他一把刀说可以随意杀人,和给他一包砒霜喝的效果是一样的。所以四人帮的倒台是必然的,这一点相信很多有眼光的人都提前看到了。华国锋的倒台也是必然的,尽管帮着邓,叶搞掉了四人帮,但一个通过军事政变得来的政权肯定不会给他这样一个没有军人背景的人分一杯羹。
事物总是在变化的,相对于彭,林,高饶,刘邓是缺少军队支持的,但相对于四人帮,邓就又变成了军人派。解除了华国锋的权力之后,怀仁堂事变才算真正结束,中国也进入了一个彻底的军人政权时代——由军委主席制定经济发展路线。
胡耀邦被当作的急先锋,开始了以平反为名的新一轮的政治清洗,大量的残存白区党人被平反并赋以高位,与之作对的人则被清洗。邓选择胡耀邦这个人是有眼力的,一则胡是党内在理论上坚决的反毛者,再则这个人讲话能赢得很多掌声,却实施不了任何事情。而胡对文人,士大夫的偏向又刚好迎合了时代的需求。一群被关了牛棚,戴了高帽的专家,教授,自然对一个给他们新生的人感恩戴德。一直到现在,胡在知识分子中的声望还是很高,刘少奇那句话只说了一半: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另一半是“却是由士大夫记录的”,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在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年代,这种记录者的影响就显得更大。
这时候第一代参加革命的人的后代都长起来了,父辈出生入死那么多年,当然也得有他们一碗饭吃。但无论如何政府里面没有那么多位子了,老人都安置不过来,没办法弄了个中顾委,哪有那么多官给小一辈的当。于是除了个别成器的去当官,也就是今天的太子党之外,大多数都是给钱,当然不是直接发钱,而是搂钱的权力,于是有了官倒。
八.6.4事件
胡耀邦被知识分子的掌声弄晕了头脑,以为可以挑战邓了,让邓让权,结果被废了。接下来的赵紫阳,当年跟着邓搞包产到户的排头兵,想借由纪念胡耀邦引发的6.4事件上位,也失败被废了。
对比毛邓两个时代,尽管截然相反,但也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他们都亲手废掉了两个自己定的接班人。不论位高权重的刘少奇,战功卓著的林彪,心直口快的胡耀邦,还是包产到户的赵紫阳,都倒在接班人的位置上。而接班人被废的直接原因又都是挑战一把手,这就比较奇怪,本来被定为接班人,应该感恩戴德,耐心等待就可以了,干吗都那么着急呢?究其原因,就是一旦被定为接班人,就成了众矢之的,当时一把手的位子没人敢去想,但接班人谁都想争一争。那么被众人围攻之下,他们就想尽快接班,定下名分,就安全了,然而这几个人都没有等到那一天。
九.杨家将事件及之后
和毛把权交给华国锋一样,邓在危机之中把江山交给了当时权力漩涡之外的江泽民。不同的是,邓送了江一程,帮他摆平了杨家将。从此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稳定阶段,常委在任内不再更换。但党内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具体形式是换一茬领导,收拾一个直辖市的书记,陈希同,陈良宇,薄熙来。但这几个人都是以经济问题的罪名被收拾的,而之前被打倒的高,饶,彭,刘,林,四人帮,华,胡,赵获得的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治罪名,这也表明党内斗争的隐形化。
至于现在的江胡之争以及倒薄事件,本身并不比当年二陈事件大,但薄熙来这个人太高调,倒台之前已经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紧随的倒周运动,连秘书,家人一起搞,大有灭门之意,这也和团派文人的心胸狭隘有关,比如当年胡耀邦对康生的“掘墓鞭尸”行为一样,并不是事件本身的高度。
总结——路线,权力之争并存
不要简单的把高层的斗争庸俗化,做到那个位置的人,肯定有很显著的优点,否则没有那么多人跟着他。私欲人人都有,人本身在于私欲和公共情怀的结合之中,不是说领袖人物有一点私欲就完全没有了伟大的公共情怀。他们也都有成就感的需要,有控制欲,想让事情按着自己的意志发展,这就是路线之争。但要想实施路线,就得要有权力,即便做老大的私欲不多,他也得为跟着他的人着想,要给他们位子,发财的机会,才会有自己的人马,实现自己的目的。斗争的存在是常态,内部有斗争不奇怪,不必特意的去放大。
杀功臣是历史的必然,是为了给懂建设的人让路。每个人的才能都是有限的,会打仗的人不一定会建设,所以当战争结束,功臣们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但很多人并不甘心让权,而是基于战争年代的功劳骄纵,如果不杀他们,会再起战乱,普通百姓会继续遭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