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势外交到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的时候,越战已经打成了烂尾工程,继续打下去不会有任何收获,但如果突然撤出来,国内的主战派一下子也接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一边喊着撤军,一边偶尔来一个突袭,为谈判的时候换得一点讨价还价的本钱,以实现尼克松所谓的“体面的和平”。这种状态持续到1972年,双方开始谈判,1973年初美国宣布永久停止对北越的轰炸,1975年美军全部撤出。越战中美国消耗军费2500亿美元,战争期间美国经济出现大幅度滑坡,美元霸主地位遭到沉重打击,并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这场战争改变了美苏两霸争夺的格局,在70年代,美国一直处于战略守势,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 基于这种情况,尼克松提出了战略收缩和多极均势的策略。在战略核武器上他提出了“充足”论代替以前的“优势”论,即不再要求数量上对苏联形成压倒性优势,以维持有效的自保和报复能力为目标。在常规力量方面,他使用“一个半战争”代替以前的“两个半战争”概念,即不再谋求同时打赢对苏联和中国两个世界级战争。在世界防务方面,他提出了分担负担的“总兵力”方针,即美国主要负责遏制世界级核战争;对于地区性的核战争,英法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世界级的常规战争,由美国和盟国共同负责;地区性的常规战争,特别是提供地面部队方面,则以当事国和盟国为主,美国在条约规定的义务限度内提供一定的援助。 在外交方面,尼克松的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提出由美苏两国主导世界的两极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政治上的多极模式。1971年尼克松本人有提出美国,苏联,西欧,日本,中国将是决定今后世界命运的5大权力中心,即五极均势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尼克松一方面希望通过“实力”和谈判来维持美苏均势,尽可能的限制苏联扩张;同时有限的保留美国对西欧和日本领导地位;然后发展中美关系,以减少自己的敌对力量,并利用中苏矛盾来分化这个联盟,从而更进一步削弱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尼克松于1972年访问了中国,结束了战后近三十年不承认中国的历史,并对中国作出了实质性的让步,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战略收缩只是美国扩张的减缓,并不是停止。在相对苏联处于守势的时候,美国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寻找和扶持代理人——来代替原来的直接军事行动。1969年10月,尼克松在欢迎伊朗巴列维国王时表示:美国希望伊朗成为波斯湾地区的支配力量,愿意为这一目标向伊朗提供军火。1972年尼克松访问伊朗时达成协议,伊朗可以无限制的向美国购买任何常规武器。据统计1973年和1974年里面,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60亿美元,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研究报告称:对伊朗的军火销售,就其美元价值和所涉及的美国人数而言,堪称世界之首。伊朗在美国的支持下迅速成为波斯湾地区头号军事强国,他的空军比波斯湾地区其他所有国家的空军加起来还要强大,海军超过所有阿拉伯对手;据士兵素质和装备来说,伊朗已经确立了对波斯湾地区的另一个强国伊拉克的明显优势。 巴列维王朝利用石油收入和美国的援助,推行激进的经济发展计划,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以国王为首的特权阶层巧取豪夺,奢侈腐化,贪污贿赂风行。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激化。政治上国王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在美国支持下扩充军备,设立秘密的警察机构(萨瓦克),特务肆意横行,镇压政治反对派,监狱一度人满为患。一切言论、集会和组织政党的自由都被取消。国王政权在1971年举行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被批评为挥霍无度——外国人饮酒狂欢,抵触了伊斯兰教的禁忌,而伊朗人却被排除出庆典。于是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政权,伊朗迅即成为美国的敌人。新政权扣留了美国驻伊朗的66名使馆人员,酿成了著名的“人质危机”,美国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伊朗多年的经营终成镜花水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