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牢头博客  
喂马,劈柴 ~O(∩_∩)O~  
我的名片
牢头 ,16岁
来自: 文字狱
注册日期: 2006-10-22
访问总量: 874,34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哈哈哈,装B妙文
· 相反,轰动一时的《致青春》倒是
· 刚看完《小时代》,不错哦
· 地安门最有范儿的老爷子(ZT)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不要老想着中国中国”-中国人
·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ZT)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数码玩家】
· 刘翔,视频是怎样炼成的?
· 怎样玩物才不丧志?-写科技产品评
· 哈哈哈,第一次见到这么牛B的二
· LED确实很多优势
· 两篇和俺的“Geocaching”有关的
【读书看戏】
· 相反,轰动一时的《致青春》倒是
· 刚看完《小时代》,不错哦
· 地安门最有范儿的老爷子(ZT)
· 《算命》,这个纪录片居然把俺看
· 马云,神马都是浮云
· 呵呵,男人的一妻一妾?
· 虐心
· 理想的夫妻关系是情人、朋友、伴
· 转2篇书评:江南才子的小与大
· 强权政治和文化人的个性
【怀旧心情】
· 小混蛋,王毛点,王小点。。。血
· 补遗:我的偷听黄色歌曲生涯(一
· Thank You for Hearing Me
· 菊与刀---我的东京抗战回忆录(1
· 革命回忆录:(1)颐和园强制劳
· 王蒙:所有的日子
· 柠檬:读牢头“红色歌曲”系列之
· 曾经感动过我的红色歌曲 (1)我
· “大串联”里的几件小事(1)
· 那个玩物丧志的年代---玩车(资
【随笔杂文】
· 面对艰难抉择,老王有点拎不清
· 昨晚去看望了我的邻居真由美小两
· 重要经验传授:这个牙膏救了我的
· 温哥华住院记
· 啃草的故事
· 说说温哥华的房事,难啊
· 光荣与幻灭----《祖国进行曲》苏
· 两幅没有送出去的对联
· 我的朋友胡启新(五) 逐鹿中原
· 我的朋友胡启新(四)老胡和他的
【附庸风雅】
· 立夏的家门口
· 露多大脸,现多大眼(微博)
· 朱晓枚演奏的巴赫(zt)
· 锯断青山烧壁炉
· 微博:嘿嘿,老王这个人我很佩服
·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从明天起?
· 温哥华2010年的第1场雪
· 温哥华,叫不出名字的fall leave
· 家门口冒出了一棵山楂树
【行万里路】
· 100集纪录片《北京的胡同》
· 慢点再慢点,欧游12国慢记(1.前
· 好文zt:最精彩的一次旅行
· 哈哈,有网络真好,牛鬼蛇神全放
· 北京,我的JasminE(3)他乡遇故
· 北京,我的JasminE(2)绝望+好玩的
· 北京,我的JasminE(2)绝望+好玩的
· 北京,我的JasminE(2)绝望+好玩的
· 北京,我的JasminE(1)行前序
· 海边落日—顺祝大家兔年吉祥
【我的哲学】
· 我们识数吗?
· 爱情经济学(ZT)
· 大同中的一段话
· 著相
· 朝露集
· 朝露集(二)
· 朝露集(三)---五人PK版
· 久病成医,胡侃几句我的病与痛的
· 20岁左右的博文:论自杀
【我的编译】
· 演奏的时代(5)
· 演奏的时代(4)
· 演奏的时代(3)
· 演奏的时代(2)
· 演奏的时代(1)
【文学梦断】
· N年前的一个草稿
【五味杂陈】
· 哈哈哈,装B妙文
·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 “不要老想着中国中国”-中国人
·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ZT)
· 河蟹的报复
· 这64条不仅仅是官场定律
· 从简单浅显的经济学角度去理解中
· ZT: 哈哈, 三个小段子
· 美国梦的数字化
· 博客用语小词典
存档目录
08/01/2013 - 08/31/2013
07/01/2013 - 07/31/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5/01/2013 - 05/31/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3/01/2013 - 03/31/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2/01/2012 - 12/31/2012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4/01/2012 - 04/30/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04/01/2011 - 04/30/2011
03/01/2011 - 03/31/2011
02/01/2011 - 02/28/2011
01/01/2011 - 01/31/2011
12/01/2010 - 12/31/2010
11/01/2010 - 11/30/2010
10/01/2010 - 10/31/2010
08/01/2010 - 08/31/2010
07/01/2010 - 07/31/2010
06/01/2010 - 06/30/2010
11/01/2009 - 11/30/2009
10/01/2009 - 10/31/2009
09/01/2009 - 09/30/2009
08/01/2009 - 08/31/2009
07/01/2009 - 07/31/2009
06/01/2009 - 06/30/2009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演奏的时代(5)
   
 
题图:马尔塔·阿格里奇(1941- )
Martha Argerich

阿格丽希首次展现在世人眼前的,就是这张惊世骇俗的录音。1960年,当时正是阿格丽希获得肖邦大赛之后不久,年轻艳丽的阿格丽希,演奏了拉威尔的《水之嬉戏》与普罗高菲夫的奏鸣曲。那种风驰电掣的速度感与力道,真是巾帼英雌,不让须眉!强力的触键与惊人的技巧,令人目瞪口呆,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惊动万教”。

马尔塔-阿格里奇,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济短期学习。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多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专辑曲目:
01. Chopin - Scherzo No. 3 cis-moll op. 39
02. Brahms - Rhapsody op. 79 - Agitato
03. Brahms - Rhapsody op. 79 - Molto passionato, ma non troppo allegro
04. Prokofiev - Toccata op. 11
05. Ravel - Jeux d'eau - Très doux
06. Chopin - Barcarole Fis-dur op. 60
07. Liszt - Hungarian Rhapsody No. 6
08.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Lento assai - Allegro energico
09.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Grandioso
10.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Cantando espressivo
11.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Pesante Recitativo
12.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Andante sostenuto
13.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Quasi Adagio
14.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Allegro energico
15.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Piu mosso
16.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Cantando Espressivo senza slentare
17.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Stretta quasi Presto - Presto - Prestissimo
18. Liszt - Sonata for Piano in B minor - Andante sostenuto - Allegro moderato -Lento assai(zt)

---------------------------------------------------------------

20世纪下半页开始的科技的突飞猛进,在音乐传导方面,也是作曲方式加速度进展的强大推力。

记谱法的发明,弥补了人类不甚可靠的记忆力,使得音乐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印刷术的发明,又使被积累起来的财富得以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传播。随后就更上层楼,唱机、收音机、磁带录音机、LP、CD唱片、电脑网络和MP3等等的发明和发展,把听众的人数扩大到了全人类的每一份子(从理论上说)。因此,随着听众的优雅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作曲技法的自由化便达到了顶点。结果是,音乐作品的“意义”、人们用可以感知的音的系列的持续构筑起来的观念等等,便被那些自由的作曲骑士们彻底跨越或践踏无遗了。音乐再不是作曲家的有意识的乐思的鸣响,而是成了作曲家的臆想的任意敲打的噪音。

这究竟是值得庆幸的进步,还是在转折时代之前不可避免地出现的音乐史上的一阵痉挛呢?回答是十分明确的。我们人类的情感和感觉倘会因听到应到噪音而满足,这决不是进化。人所共有的情感和感觉,或者说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和本性,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人甚至还没有彻底脱离动物界,也就是说,有幸还没染上完全从事脑力劳动的“恶习”。那个被情感驱动的所谓“无论信使如何,都必须完成从人到人的信息传递”的古老命题,也仍旧丝毫未变。因此,一旦作曲什么也不能传递了的时候,对于音乐的欲求,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演奏”。

在音乐的创造活动中,从过去向未来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量的积累;在所谓“现在”的平面场中,可能容纳下形形色色的有“意义”的演奏方式。因为,演奏家在此所演奏的,绝大多数是古典作品,所以“演奏的评价标准”便不成问题。尽管今天的演奏是以全新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来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啻是听众的“第一次体验”,然而,这却是在以往被积累起来的经验上所复加的新的体验,因此便构成了可以理解的、一般概念上的“创造行为”。

历史赋予新一代演奏家们的任务,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创造。他们正乐此不疲地在完成着这一任务。完成任务的最起码的条件,是演奏家技术的纯熟度必须接近于极限水平。

在十九世纪,演奏技术上所谓的“超高难度”,在某些部分可说是比较出色。但是其所给与听众的愉悦总令人联想到杂耍和轻捷技巧。另外,他们的那些炫人之技,没有建立在科学的生理学和解剖学上,大多数是靠着个人的某些天赋,或是自己偶然摸索出来的局部技巧。现代演奏却完全不同了。由于医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教师和学校可以通过科学而适用的方法,来合理地教育学生。这样,就使年轻一代的演奏家特别是器乐演奏家的手指的灵活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无论难度多大的作品,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胜任愉快地演奏下来。不过这却丝毫也不值得骄傲了。因为在当代,拥有心手相应的技巧,不过是一个演奏家的最基本的条件,帕格尼尼式的自鸣得意的炫技,再也不能成为唬人的绝招了。

新时代的演奏家们,当他们自由自在地、完全听从情感的驱使本能地演奏的时候,正好实现了昔日的天才作曲家们想把自己的乐思淋漓尽致地写成音乐、但又因演奏家们不能胜任而惆怅不已的夙愿。当他们把所有种类的作品都搬上音乐会不断上演时,与维瓦尔蒂和泰莱曼当年不断地写出无数作品时的情景是多么地相似!试问,当演奏家在技巧上达到从心所欲的程度、在不断被唤起的灵感下自由自在地创造艺术的时候,演奏还能叫做作品的“再现”或“再创造”吗?作曲家笔下的作品难道还不是演奏家心中的素材吗?这素材难道不是与画家眼前的风景、静物或模特一样、仅仅是艺术家灵感的刺激源吗?

使演奏行为荣列艺术创造圣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古典作品”和“经典作品”得以固定下来的现状。由于音乐学和文献学研究的进步,再加上几代学者的努力,使新一代的演奏家能够得到各个时期的音乐家的准确流畅的乐谱等宝贵遗产。“评论版”(Critic Edition)的出版,作品在最初是如何写下的,而后又以何种方式流传到现在,等等,大多已经变得一目了然。演奏家可以以近乎完整无缺的形式得到“素材”,听众和评论家也可以把自己的出发点和演奏家一样建立在明了确凿的事实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对于作品的忠实程度”一类的议论,便自然而然地销声匿迹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时代的演奏家对于作品的忠实程度是空前未有的,他们丝毫不去改变乐谱的记述,丝毫不去画蛇添足地加上自己的什么东西。演奏家---尤其是最杰出的大师们---仅仅是靠天才般的灵感来处理原作,因而才使得停滞在纸上的“死谱”得以复活。从凡庸的眼光来看,他们似乎脱离了原作;可这却可能是当年的作曲家在演奏自己作品时也曾发生过的“脱离”呢!(研究已经证明,严谨却不流畅的演奏方式,决不是作曲家首肯的演奏方式,特别是巴赫和莫扎特等用简陋的记谱法进行写作的作曲家们,更是如此。)

被“古典化”和“经典化”了的作品,因为它是独立于演奏家之外的“素材”,所以丝毫不受表现方式的束缚。比如说,画家在处理苹果或蔷薇时,无论是用水墨、水粉还是油画,不问画种如何,就只管作为苹果或蔷薇来画;并且,无论是写实还是变形,所变化的仅仅是画种、手法、流派等等表现方式,而原来的素材当然不会随之改变甚或消失的。即使像今天有的人使用电子乐器来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操着饶舌唱“阿里路亚”,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吧。

传导手段的发达,对今天的演奏方向也起了很大影响。在三十年前人们还无法想象的手段,现在已变得司空见惯。由于磁带录音、数字录音以及电脑存储编辑分类功能的发展,演奏家可以以一个听众的身份审度自己的演奏(有点像“五味”和“高山流水”上诸位歌星在网上秀自己的卡拉OK,嘿嘿),从而使之更趋完美无瑕。这正像格林-古尔特[注]说的:通过偶然的组合,发现了演奏者置身其中时无法体察的“外在的”完成形态的意义。导致这一发现的“手段”,能否说是“创造”姑当别论,但演奏家通过这一“手段”,能够追求到记录在存储器上的“自己之外的自己”,却的确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实。演奏家毕生追求的,是对作品研究体味上的深度和技术处理上的精湛度(注意不是精确)。而仅仅在这两个方面之一有所造诣的人,就可以成为公认的演奏家。

卡拉扬为了使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唱片流韵悠扬,曾经几十次地试奏、录音、修改、重录,经过三年多的“折腾”,才好歹“最后”满意了。随后,他和柏林交响乐团一起,作为听众仔细聆听自己的录音,务求真正达到音乐会上的实际效果。卡拉扬的这种高标准,对于所有的演奏家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演奏家之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量,才是演奏时代到来的真正动力。于是,在一切方面都无所不能的演奏家,自然而然地便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这些在音乐艺术上建立起一座横跨过去和今天的“自由之桥”的开拓者,通过了这桥,翩翩然地直抵那永恒创造的天国。在这“天国”里,他们遵循着自身的天才发出的命令,尽情自在地畅想欢歌,听众听到的,是作为演奏家的与生俱来的天才所自然流溢出来的创造瞬间。演奏家与听众心神相应,“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尽管所演奏的曲目可能妇孺皆知,但通过他们的演奏,在听众心中却变成了万古常新的嘉乐。。。。。这就是今天的演奏家的音乐创造体验。

在作曲已经丧失传情达意的功能、巨量新作虽有若无的今天,音乐艺术实际上已经成了唯“古典”与“经典”之作独尊的理想中的神圣殿堂。这座圣殿的向导就是演奏家。向导的技法有上乘、中乘、下乘之分。有的充满着灵感的悸动,有的却只是半死不活的解释说明。当然,人们无须向导也可以径自鉴赏(比如自弹自唱、卡拉OK,直至万维“高山流水”上方兴未艾的网上蒙面歌舞演唱会。。。);但经由优秀的向导的提示,作品固有的美便会产生绝对的价值,好像魔法师的手杖,点石都能成金。就是说,优秀演奏家的演奏,作为音乐行为(音乐美的实现)是绝对必要的。因此,葑嗉便不再是作曲家手中简单的“传声筒”,而是一个独立的音乐行为的“责任人”了。今后,什么“某某的演奏不行,弹得不对”,“某某不能正确理解作曲家的本意,不怎么样”,“某某虽然还没有深入作品的堂奥,但因完善地实现了乐谱的音响化,也难能可贵”,或者“某某的演奏失误虽多,但因为像灵魂附体般地再现了作曲家当年的内心真实,殊为不易”。。。。。。等等自命切中要害的评论,恐怕会偃旗息鼓了吧?因为,演奏家以“杂技师”为荣和“做个奉作品的良质为圭臬”的忠实信徒的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新一代的演奏家们虽然是以纯粹正直和诚实的反应,对待作曲家遗留下来的所有乐谱,但是,早已死去的作曲家们,却根本不会介意那也随自己消失殆尽了的人格和当年作曲时的冥冥“意图”。由此可以断言,演奏家根据现能到手的原作的一切资料的综合,就可以得出正确的认识----尽管这里只有作曲家的“意图”的直接痕迹。对于今天的演奏家来说,能够见到的,就是现实的;换句话说,现实的旋律就是当年的旋律,现实的节奏就是当年的节奏,现实的和声就是当年的和声,现实的鸣响就是当年的鸣响。除非有本事九泉之下请得作曲家本人,否则就无法得到更多的东西。虽然,一些依然故我的听众,随意地把在自己心中养成的既定概念作为尺度,指责这个速度不对,那个标准不行,甚至还侈谈什么“思想性”“艺术性”,但是,由于新演奏家们对此顶多一笑置之,遂使这些不合时宜的批评常常自讨没趣。

这些音乐圣殿的优秀向导们,既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般正确无误的精密度把一个个音符化为音响,与此同时,也因为人类的冲动天性而融进了幽怨婉约或啸傲狂放的生动情感。他们以乐谱和人性为经纬,在技术上,达到没有一个失误,不论音符的时值多小,都能以精美饱满的音色使之鸣响;在旋律、节奏和和声上,充分显示出本来的意义,无论怎样短暂的动机,也都赋之以生命,不管多么冗长的乐句,也可以既不松弛也不焦躁地演奏下来;从整体上看,不但明确地表现出作品的流派和时代,把作品内涵的理智和精神推到了极限,而且还不由自主地掺进了自我的感情色彩,在豪歌与低吟的两极之间往复逡巡。

或许,当年那些伟大的作曲家们在写作的时候,当他们跋涉在理智的沙漠中慨叹创作事业的艰辛时,也会下意识地向往着多情善感的蜃楼,从而避免了在失意的徘徊低唱中沉沦。乐谱上的一个黑点,其实就是作曲家的一滴血汗。这血汗不但是理智的结晶,同时也散发着人的气味,不,人的五味。因此,在这成分如此复杂的血汗的熏陶下,今天的演奏家们,沉潜于忘我的豪歌和排他的自我低吟中,光被四表却又格于上下,不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吗?

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尽善而完美的技术,高贵而丰富的感情,将这些条件荟萃一身并受此驱使的新演奏家,就是当代的无可替代的音乐家。因为他们的存在,音乐艺术就绝不会从今天的世界上消失。

(全文完。此次重贴,个别词语有改动)

 http://i.cn.yahoo.com/wenyizu/blog/p_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