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晨媳妇很高兴他有这样的变化,他们在大学里就是因为对哲学史的兴趣走到一起的。平时晓晨话不多,但一说起这个,他就滔滔不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那些年社科类课程的受冷落,晓晨着实消沉了一段日子,现在他仿佛又找回了那种感觉,讲起中西哲学史的对比来,四十五分钟的课,他基本上一气呵成,连个停顿都没有: 在最初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都是根据直观的东西来分析世界的组成,如欧洲哲学家认为物质由风,气等四种组成,而中国的古人则认为由金木水火土五种东西组成。可以理解,由于古代人们的观测水平有限,才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但这却代表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根据眼见之“实”来分析世界,认为一切根源于可见的这些实体,这就是唯物主义。 当人们认识了世界是什么样子之后,更大的好奇心驱使人们去认识这个世界为什么会使这个样子。古代人们可以通过耳闻目睹去感受世界是什么样子,尽管因为所用的方法简单,所认知的世界肤浅而又错误。然而他们却不可以再用那些简单的方法来认识世界的根源,而好奇心又迫使他们去尽快找出一个答案,当然探求自然的根源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然界灾难的恐惧和找到对策的需求,这样使人们找到了一些想象中的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力量——上帝或神灵。也就是说当人们对于眼前这个世界的解释过程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时便想到了神,既然上帝或神安排了世界是这个样子,那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就超出了人类的职责范围,而面对自然灾害则只能去祈求上帝或神灵仁慈一些。这样便产生了源于可见的实物之外的精神力量的认知方式——客观唯心主义。 在今天的认识水平看来,古代人类认识的世界,不管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不全面的。他们的意义在于产生了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观察和想象,所以古代唯物主义并不比唯心主义高明,如果一味的只重视所见之实就会发生“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的错误。 中国古人认识的世界的根源是盘古氏开天地,而人是由女娲造的,而西方古人眼中的世界和人都是由上帝创造的,通过人们对上帝和女娲的崇拜,可以看出在敬畏生命方面,东方和西方是完全一致的。这两种说法之所以能够在以后很长时间占了上风,除了统治阶级别有用心的强化之外,就是因为它是人们想出来的——世本无仙,仙乃人编。想出来的东西就更加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显得更加合情合理。而这些东西在唯物主义者在拙劣的条件下所描绘得支离破碎,自相矛盾的世界面前当然更加完美,理所当然的拥有更多的市场,所以唯心主义的一时的盛行。 然而似乎所有的人都没有完全相信那些上帝和神仙,也许是因为谁也拿不出上帝铜板照片,或许是怕面对反驳的时候没有充足的证据去压倒它。总之是这种不信任刺激了人们去从更深层的认识世界,比如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朝代都会与大量的天文学家去论证,“夜观天象”的结果表明,本朝是很好的,很强大的,而被他灭掉的上一个朝代气数已尽,是应该完蛋的。这样便会产生两个不同的方向——重新回到客观物质世界中去或继续编造更加完美的故事。 西方人选择了前者,他们对自然更加感兴趣,中国人选择了后者,中国人对人类的兴趣更大一些。这一点可以从西方的很多名人是自然科学家,而几乎所有的中国名人都是帝王将相中得到证明。实际上我们的中华民族曾经发明过很多对整个人类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技术,但当时记录历史的人忽视他们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知道那些发明者的名字。 所以西方人开始重新相信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的时候,中国人则认为人是世界的根本。既然分别认定了心中的直接的根源,从不同的方进行研究也就理所当然了。 西方人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带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这是近代东方世界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感兴趣,使中国有了非常丰富的人文遗产。 在高速发展,当今世界里,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有许多问题值得人们注入新的思考,科技发展究竟给人类带了什么,幸福还是灾难,促进进步还是加速灭亡,这就需要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社会本身。两种思想都是人类的财富,在对付人类的共同问题,认识世界最终本源上,都需要两者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