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爆发后,许多观察者基于历史经验或意识形态立场,对局势做出了错误判断。这些误判在战争初期可能看似合理,但随着战局发展,现实逐步暴露出残酷的一面。
一、误判之一:美国会像二战《租借法案》一样淹死普京
在战争初期,许多乌克兰支持者认为,美国及北约会像二战时期一样,利用强大工业基础,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最终让俄罗斯像纳粹德国一样被“物资海”拖垮。然而,现实是:
1、美国的军工业远不如二战时期——二战时,美国工业产能占全球40%,如今已大幅萎缩,且供应链高度全球化,无法迅速扩充军备。
2、北约军火库存枯竭——大规模援乌后,155毫米炮弹、海马斯火箭弹、坦克、步战车等关键武器已接近耗尽,短期内无法补充。
3、援助缩水,财政掣肘——美国已援助乌克兰超过3000亿美元,但国内财政赤字高企,进一步援助面临政治阻力。
二、误判之二:乌克兰已经取得战场优势,即将反攻收复失地
乌克兰2023年夏季反攻曾让许多支持者期待乌军大规模收复失地,然而,现实的战场情况并不支持这一乐观判断:
1、反攻进展不佳——乌克兰在2023年大反攻中未能突破俄军防线,反而在消耗大量兵力和武器后,被迫转入防御。
2、俄罗斯战术调整——俄军加强战壕防御,利用无人机、电子战、工事化作战抵御乌军进攻,并利用远程火力和兵员优势逐步推进。
3、美欧援助减弱——乌军前线面临炮弹短缺、兵力不足等困境,而北约的援助能力有限,无法支撑乌克兰持续进攻。
三、误判之三:北约准备充足,可以长期支援乌克兰
战争初期,一些人认为北约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可以长期支援乌克兰战斗下去。然而,北约内部实际上存在严重问题:
1、去工业化导致军备短缺——欧洲许多国家几十年来减少军费开支,军工生产线有限,难以支撑长期战争。德国一度承认,自己的军火库撑不过几天高强度战斗。
2、政治分歧加剧——随着战争拖延,美欧内部围绕援乌政策出现分歧,尤其是美国国会对援助乌克兰的持续性产生质疑。
3、新冲突削弱北约专注力——中东战争的爆发、台海局势的紧张,使得北约难以将所有资源投入乌克兰。
四、误判之四:乌克兰有足够的兵源,可以一直打下去
1、战争初期,许多人认为乌克兰可以依靠全国总动员,持续补充兵力,与俄罗斯长期对抗。然而,现实是:
2、兵源枯竭——乌克兰已经征召超过50岁以上的男性入伍,甚至开始动员18岁新兵,显示兵力短缺严重。
3、战场损耗巨大——大量精锐部队已经在前线消耗殆尽,新兵缺乏足够训练,难以补充战斗力。
4、逃兵潮——乌克兰许多年轻男性设法逃离,避免被征召入伍,国内劳动力短缺,经济严重受损。
五、战争的现实远比口号复杂
事实证明,战争不是靠“口炮”和“希望”来赢的,战场上的补给、士兵、弹药、战略调整才是直接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些曾以为乌克兰有足够兵源、北约援助无穷无尽、俄罗斯必然溃败的看法,随着战局的变化,并没有得到事实的验证。
也因此,川普推动停战谈判,既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能是乌克兰以及北约能得到的最现实的选择。或者,继续抗击俄罗斯侵略者并取得最终完胜,但问题是,欧洲是否愿意承担更大的责任,乌克兰是否愿意调整战略,俄罗斯是否愿意接受谈判条件,而吃瓜群众是否能从想象直面现实并找到现实的胜利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