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军人家属
如果那时也有这么一说的话,母亲也可算是个军嫂了。只是她没有在军营呆过,母亲是在父亲在中国第一次大裁军转业时与父亲结婚的。母亲与父亲的结合始于媒妁之言,发展为一见钟情,终于抛弃大城市的繁华,自愿随父亲转业返乡。从此历尽艰辛(母亲的故事见另文)。父亲在转业时,部队给父亲两个选择,一是到商业局,二是教育局。父亲由于在部队做过英语教官,自然选择教育局,并被任命为当时一所中学的校长。现在想起来,要是父亲到了商业局,可能我们这一家也能出个商界精英什么的。然而,父亲的选择教育之举,影响我们家出了两代六个中学教师(这又是另一个教师情结了)。
没有多久,文革开始,父亲携全家下放农村。父亲由于书生气加上军人气质,乡下朴实的农民对他很是尊重,父亲的一手毛笔字写的非常娟秀,公社很快就把父亲调去搞宣传,写大字报。母亲便留在村里跟大家一起挣工分,她虽然没有受到百姓的歧视,相反大家对她很照顾。但官宦之家出来的大小姐,对做农活一窍不通,常常惹得村里人善意地笑她,但母亲很聪明,很快就适应了农村生活,带着四个孩子到也开荒种地,自给自足。业余还自学了缝纫,把几个孩子拾掇的整整齐齐。直到父亲重新回到泗溪中学当副校长,母亲才带着四个儿女回到学校与父亲团聚,结束农村的改造生活。奇怪的是,小时候到同学家里玩,看到他们家的墙上挂着“光荣退伍”之类的匾,就奇怪为啥我家没有类似的匾。我们也从未得到过任何与军人家属有关的特殊待遇。
四.军人祖先
从祖辈算起,我们一家与军人结缘不浅。据说我们的祖先是隋唐演义里赫赫有名的战将“罗成枪挑小梁王”里的罗成。他的儿子“罗通扫北”的故事一直在我们的老一辈那里代代相传。罗家世代代骁勇善战,家族也牺牲众多。据说,罗通扫北时,向皇上奏请统一全国罗姓后代,以保罗氏后继有人。皇上吟诗一首,为八十个字。罗家后代男丁以这八十个字一轮,论辈份。到我这一辈是“贤”字辈。所以我的众多堂兄弟们全是“贤芳”“贤忠”,“贤辉”等等。所以,每次在外面看到谁姓罗,我必问其辈份,引为自家人。因为“天下罗无二派”,都是一家人。到我父亲这一代军人,已是现代的事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