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段時期的歷史非常驚心動魄,在司馬遷的筆下精彩紛呈。秦始皇帶有王室的霸氣,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也帶有霸氣,但是這種霸氣就有點一介武夫的味道,而劉邦本身帶有兵痞氣,兵痞氣的特點就是沒有原則,只要對自己有利什麼事都可以做,結果造就出他聽人劝,吃飽飯的政治家性格,終成大業。 高祖本紀寫的有點行雲流水,很多在項羽本紀裡面出現的精彩畫面,高祖本紀裡面都一帶而過,例如鴻門宴,霸王別姬等等,但是高祖本紀裡面有很多劉邦特點的描寫,例如,聽說韓信要自立為齊王,本來是大怒,要起兵討伐,結果謀士一提醒,馬上就說,大丈夫就當如此;又如在陣前被箭射中胸部,他馬上彎腰扶足,罵道:TMD,射中了我的腳趾頭了,太臭了。項羽就像一個過河的卒子,一路殺殺殺,結果四處結怨,楚懷王也是不喜歡他這一點,而暗助劉邦先入關中為王,看中的也是劉邦的“寬容”,對於不肯投降的敵人,項羽的策略是不降就殺,降了也殺,而劉邦採取的則是能降就劝降,節省了大量的軍力和時間。進入關中之後,也採取寬容策略,善待秦王子櫻,也是為了安扶秦國民心,然後還兵霸上,對於秦國的珍寶秋毫無犯,結果這些東西最後還不是歸他所有?反觀項羽,一入關,燒殺搶掠,殺子櫻,燒阿房,無惡不作,後來連義帝也殺,難免落得自刎烏江的下場。
劉邦是在下一盤棋,將帥為其所用,而項羽只是指揮自己,劉邦在講述他的成功經驗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能聽從他人的建議,發揮他人的特長,無疑是劉邦成就霸業的主要原因。
從夏商周到漢朝的建立,歷史的角度來說,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後面的紀錄的也就是漢朝那有點家務事。所以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之後,對前面的五個朝代有一個評價,非常到位。“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大概的意思如下:夏朝比較純樸,結果老百姓比較放肆,所以到了商朝,開始強調敬畏鬼神,祭祀祖先,但是老百姓又開始迷信起來了,結果到了周朝又開始制定禮儀,規範行為,但是這又導致人民循規蹈矩,虛情假意,秦朝本應該採取返璞歸真的純樸政策,結果秦朝卻走了用重典的殘酷壓迫的路線,結果劉邦的相對寬容的策略的出現就比較合乎時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