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需要自身啟蒙:區分主客觀 在海外多年了,廣泛地接觸過出大陸來的各型各色的人,學各種專業的學生和學者。因為大家背景相同,中國人到一起又愛談政治,為一點小問題爭個臉紅脖子粗是常事。 由於我的專業關係,我也有機會與當地的學生和教授們討論國際上發生的各種問題,看看從根本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出來的人,與自己的想法的異同。久而久之,大家討論過的話題多了,內容逐漸遺忘,但中國人和外國人在同一教育程度的背景下,表現出的談問題的方式,變得很清晰,給我印象深刻。比如,通過大家經常用的口語,就可看出一個人的思維的出發點的分歧。 中國人常說的口語,是"...應該...(如何)",表示一種自己相信的"標準或原則",作為行事說理的基礎。而外國人常說的口語是,"...opinion...(如何)",表達為一種"意見或觀點"。 除了對所談話題的知識了解的區別,每人不同的專業和愛好外,中國人和外國人明顯的思維方式的區別,在於中國人不分辨自己個人的觀點表達,和事實的鑑定,需要分隔開來。也就是說,中國人缺乏這樣一個概念:什麼是主觀意見,什麼是客觀事實。在意見中,哪些是公認的原則,那些是自己對這些原則的評價。在事實的鑑定上,哪些是已有的發現,哪些是需要補充的證據,等。外國人談論中,他們總是告訴你二者的區別,中國人一般都不作或不懂這種區分。 如中國今年以來發生的薄熙來事件,因為它涉及英美國家,所以一些外國關心中國的人也有所了解。中國人談起,往往慷慨激昂,各個人聽來都象判官。外國人談起來,多首先對發生的事實感到驚訝,然後總忘不了告訴你一句,"...that's just my opinion."。這種話中國人從來不講。 我隨既想到,美加的大學,很重視教育知識的全面。在大學一年級,對學分的要求,文科和理科都需要。不容許學生只選學喜歡的專業。在中國的大學,沒有這種要求。外國的大學注重的,不僅是最前沿的發現和知識傳播,也同時注意思維的方法和角度。用中國的概念表達,就是"魚和漁"的關係。 西方的思辨哲學和分析思維的傳統,無疑是我們中國人需要補上的一課。沒有中國知識分子首先明白於此,不可能帶來普通民眾的理解。所以首先,中國知識分子需要自身啟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