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三维中医的博客  
Dr.Pan, 1620 Government St. Victoria, BC. 1 250 381-9838  
网络日志正文
经典中医医史 2016-09-06 22:32:42

经典中医医史

中医看病经常提辨证论治四诊合参辨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归根结底,辨证论治是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受形制约的诊疗方法。

辨气论治是比辨证论治更高层次的思想和方法,它不以消除症状为目的,而是以气平为目的,诊断以脉诊为主,治疗以调气为目的,完全摆脱了的制约。由于证是气运行的结果,直接调气,可以达到不治证而症消的目的。灵枢中的针脉体系和伤寒论中的平脉辩证皆属于辨气论治

辨证论治虽然被认为是中医最具特色的学术精髓,但这种说法的历史却很短暂。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固定术语,真正出现是在1955年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一文: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在临床治疗上能够解决问题,主要就是由于辨证论治治疗体系的建立。

此概念一出,立即得到了当时中医学界的拥护和响应。被当时的中医学界尊为泰斗的秦伯未先生于1957年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说》一文,认定“‘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直到1974年出版的《中医学基础》四版教材才将辨证论治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写进了教科书: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另一特点。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辨证论治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论治高调推出的同时,却没有同时推出更能突出中医特色的辨气论治,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辨气论治不追求症状的消除,只要调气,有症状或者没症状都可以接受,有症状则排病,没症状则养生治未病,是经典中医至简之法。辨气论治是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针灵、药精、艾魂、琴神,都是在辨气论治这一比辨证论治更高的逻辑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上层技术方法。

 

中医在“道”的层次与玄学有着不解之缘,那中医与玄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相传蚩尤作乱,黄帝得天神九天玄女--女娲娘娘相助,授以天书破蚩尤妖术,擒杀蚩尤统一天下。黄帝平息战乱以后,命仓诘造字,将九天玄女所授天书内的各种秘术记载下来,此书就是后来被江湖人视若瑰宝的《金篆玉函》,为玄学的开山之作,经过四千年的流传,产生了很多流派,分为:山、医、命、卜、相,统称为玄学五术

玄学五术的基本构成,诸法皆源于周易,周易涵盖时空、宇宙万物,所以易经为"万法归宗"之源

中医不是玄学,确是玄学五术之一,后来受儒家影响,宋代时从玄学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儒医,与汉医并称为经典中医

“玄”字起源于《老子》中的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本来是哲学上的一个用语,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以《老子》为研究核心哲学思潮。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其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的形式来讨论事物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老庄思想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对中医的理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科学出现以后,玄学在近代嬗变为泛指一切研究不可知本体的学说,其内涵被扩充到一切科学不能解释的范畴。“玄学”是一种形而上哲学的思维方法,由于在概念上与“科学”对应,所以通常被误解为“不科学”

经典中医由道而术,理论以易经为哲学基础,在“道”的层次与玄学有着不解之缘。随着科学水平不断的提高,原来认为是玄的,以后也就不玄了,所以中医玄学部分也自然会越来越少。中医的真理,被多数人理解接受的部分就是科学,剩下只有少数人掌握的部分,就成了玄学。所以柏拉图说:“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列宁也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以前曾经说过,经典中医是先有理论,后有医学实践,其理论来自于古代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进取诸身”, 由道而术所得出的终极理论。

东南亚之行,开篇明意,先提出经典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1. 经典中医的理论来自于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不是来自于医疗实践,这个理论是终极理论,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发展的空间;

2. 只要用这套终极理论来指导医疗实践就会有出人预料的疗效,尽管没经过验证,其疗效也是可信的,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针灸调气的疗效,主要是因为针灸有其强大的天文学背景,是顺应宇宙大道的结果,而不是生物学因素。

 

经典中医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

我们伟大的祖先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不但总结出天体的运动规律,而且还天才地发现天体运动背后的推动力,进一步总结了气的运行方式,称之为,然后用最简单的符号系统记录下来,即天道易经,从而创造出灿烂的东方文明。

参之天地,验之人物,对人体的结构功能按照易经的模式,归纳总结出经络藏象系统,人就是天的缩影。形成了经典中医这一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特理论体系。

用这套终极的理论来指导临床,千百年实践不断验证这套理论体系的准确性。古人的理念是如此超前,至今仍超出相当多现代人的理解能力。

 

我的文章中有经典理论......不是来自于医疗实践,这个理论是终极理论,没有给后人留下任何发展的空间一句,有医生提出异议:真的是这样的吗?过于绝对!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中医的起源。

1. 考古学证明,中国的农耕时代起于一万年前,那时候的收成人命关天,而真正播种的最佳时机就那么几天,这就需要有精准的历法;

2. 历法需要天文学,观象授时,天文学的发展,一定要在农耕之前出现。河图和洛书就是最早的天文学图像,伏羲根据这两张图画出八卦,一划开天,文明肇始,考古学发现,这刚好也发生在八千到一万年之间;

3. 东西方古人对天的认识并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文化;

4.  古代学科发展的次序大概是这样的:天文学-历法-农业-哲学-政治(皇权)-医学。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对圣人,至人,真人等的要求都是从天文或者说天人应象开始的。中医出自于农工社会的进步与发达,而农工技术又依赖于天文历法,河图洛书是其成熟的标志。

如果要推翻终极理论之说,需要拿出证据证明:

1. 中医医学理论先于古天文学出现;

2. 已经出现了超越四大经典的一批著作和作者;

3. 已经出现了超越阴阳五行理论体系的另一套成熟的中医理论体系。

 

昨天有朋友来聊到哥德巴赫猜想,又聊到人天相应,突发奇想,不客气,暂时称潘医师猜想吧。

农耕时代,绝收那可人命关天,要种好庄稼,必须知道天时,所以就有了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然后就有了古人对天的理解,接着就产生了哲学和宗教,而能观天的人就成了天子

老百姓有病了怎么办呢?也去问天子。天子一想,天道为阴阳,何不用于治病呢?然后就用阴阳理论来指导医学实际,一用还真行,就得出一个结论:人之体既天之体,天之气既人之气,就是今天所说的人天相应了。

所以,上古三坟的作者,伏羲、神农、黄帝有了共同特征:都通易经(天道哲学),都是皇帝,都是医生。因而也提出,学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傍人事,方可以为医

 

根据人天相应的潘医师猜想,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中医先有理论,后有医疗实践,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证明真理的必要手段;

2. “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医理论从古至今未变,成了终极理论,中医理论只有继承不足问题,没有发展不足问题;

3. 中医的疗效,不局限于生物学因素,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其强大的天文学背景。因而用西医理论和方法来检验解释中医的努力必然失败;

4. 既然承认人天相应,学习研究中医,就要从宏观入手,具体地说,从天文学入手,而不是微观的生物学。

 

医,上古时期本源于巫,有古者巫彭初作医之说,故字,古作毉。《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春秋战国时期巫、医分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医巫分家后有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史记·扁鹊传》)及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素问·五脏别论》)的教导。医在汉唐时代发展到以四大经典为标志的顶峰,称汉医。分家以后的巫,经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而演变为道家。

至宋代,儒家兴盛,医经过儒家的改造,发展成为儒医,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非道、非佛的医者。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儒家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知识分子如果有幸成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如果没办法当丞相的,那就好好当一名医生,悬壶济世,因为这两个职业都是拯救天下苍生所系。

中医的称谓,是相对于西医进入中国而生。中医现已发展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学科:经典中医,即汉医和儒医的总称;现代中医,既试图用现代科学改造中的中医。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何谓也

·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三世医书”之一的《素女脉诀》为世上最早的脉学著作为,不过此书已经失传。按说素女既然是黄帝的老师,那《黄帝内经》中怎么没有黄帝于素女的问答呢

素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擅长音乐的女神,她还是中国医家供奉的医疗女神。她与黄帝同时,或言其擅长音乐。在中国文学史上,她的形象被定位为古代第一位操琴女乐师。素女不但是脉学专家,而且还是黄帝的性学老师

传说素女是房中术的女神,跟上古女神生殖崇拜有关,深谙阴阳采合之术,因而容貌始终如少女一般。她曾与九天玄女一起与黄帝探讨男女生活的课题,将她自己亲身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理论传授给黄帝。后世把房中术称为"玄素"或"素女之道",即本源于此。东汉王充《论衡·命义》中有"素女对黄帝陈五女之法"的说法。由于古代视性为禁忌话题,所以这部分内容就成了秘传,现在干脆以“养生”为名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两个学派影响最为深远,一个是以内经到难经为主线的医经学派,一个是从神农本草到伤寒论为主线的经方学派。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医学受主导文化思潮的影响,因学术宗旨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的不同,形成用针、用药和重切脉的三大派。至西汉时代,汇合为医经和经方两大派别。其中,针灸和切脉者并为医经一派,重视使用药物方剂者则发展为经方派

医经学派 致力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的一派。《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汉代时曾有医经七家,从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制方等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则等进行了系统而综合的叙述,《内经》从此成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经方学派 重视运用经验方的一派。《汉书·艺文志》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中医学从用单味药物发展为组合成复方治病,在先秦时代就已很普遍,《汉书·艺文志》载有经方十一家,其中包括《汤液经法》、《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妇人婴儿方》等,至西汉时代经方已成一大派别,张仲景的《伤寒论》将经方学派发展到极致,至唐代成为主导学派

由于灵枢针法的本质是营卫针法,伤寒论的本质是营卫药法,医经派与经方派的思想与技术方法在经典中医自洽体系中重新得到了统一

 

北宋时期,朝廷在宰相韩琦的建议下,设立校正医书局,校订整理历代医书,但是《黄帝内经·灵枢》部分却因为残缺不全,无法进入校正。宋元祐年间,高丽国使者携带全帙《黄帝内经·灵枢》进献北宋朝廷,想以此乞换中国历代史和《册府元龟》等治国典籍。对此,礼部尚书、大文豪苏轼奏本,“极论其不可”。苏东坡连上了五个奏折,坚决不同意高丽国的“乞换”请求。后来的事实是,苏东坡这五个奏折没起作用。这样,在1093年,中国又有了全本的灵枢

远古先贤所发现、所研究、所传承的针刺,在今天发挥出了作用,跨越古今,这是时间上的跨越。东方的针刺,在西方发挥出了作用,跨越东西,这是空间上的跨越

以一套治国书的高价换回的针经“灵枢”,是针灸的宝典,近六十年受唯物主义教育的影响,视看不见的“气”为玄学,脉诊成了摆设,穴症对应的方法成了主流,整体思想水平全面降低。灵枢以针调脉的光辉思想竟然未能引领针灸的主流

“针灵”技术的出现,引领针灸技术全面回归灵枢思想,经过四年的普及和和临床应用,已经跨过被人质疑阶段,不断得到业内专家认可。尽管仍有许多执怀疑态度的人士,但“针灵”已经成为针灸界的一个热点,已经不容置疑

中华先贤所留下的针经,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针经是中华先贤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韩国人拿去申遗,调脉技术日本人对我们保密,我们炎黄子孙有理由不珍惜、不发掘、不继承、不推广么?

 


浏览(306) (1)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三维中医
来自: Victoria, BC, Canada
注册日期: 2014-02-25
访问总量: 69,08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联系方式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培训信息
最新发布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二)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二)
· 潘晓川医论:论自洽体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二)
· 大数据中医学(二)
· 继承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分类目录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二)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二)
· 潘晓川医论:论自洽体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一)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一)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一)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一)
【病例讨论】
· 右肩外伤
· 膝痛
· 乳房下肿块
· 五音疗法治疗奔豚证
· 外感急诊
· 右腿疼痛屈伸不利
· 松音老师的自洽脉针体验
【专题讨论】
· 大数据中医学(二)
· 继承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 经典中医哲学问题
· 经典中医医史
· 气论
· 大数据中医学(一)
· 摸脉究竟在摸什么?
· “针灵”高手如何扎针?
· 阴阳雌雄论左右
【培训内容】
· 针灵瑞士培训短讯
·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教学
· 课程设计
【自洽中医系列丛书】
· 药精
· 针灵
·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Mad
【维唐乐坊】
· 心弦的延续
· 良宵,D大调卡农
· Continuum-松音
· 梦-松音
· 赛马
· 古筝独奏《铁马吟》-松音
· 民乐合奏《姑苏行》
存档目录
2016-09-06 - 2016-09-07
2015-06-07 - 2015-06-07
2015-02-12 - 2015-02-12
2014-12-02 - 2014-12-17
2014-11-30 - 2014-11-30
2014-10-10 - 2014-10-10
2014-06-12 - 2014-06-21
2014-04-06 - 2014-04-06
2014-03-04 - 2014-03-04
2014-02-26 - 2014-02-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