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医哲学问题 以前曾经说过,经典中医是先有理论,后有医学实践,其理论来自于古代圣人“仰观天文”所得出的终极理论。 经典中医先有终极理论,后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现象,在哲学上称之为“超验性”。超验性一词来自于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它是研究理论主体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哲学。 超验主义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这个观点与气的一元论不谋而合。 古代中医诊治具体疾病时,所依据的建立在易经哲学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就是先在的、超验的主体。 依据超验性理论原则,自古以来医有三等:大医医国,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的大国医;中医医人,是指能融会贯通中医之理,平脉治气的良医;下医医病,是只知道经验性对症治疗的中医。 对中医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分三个范畴,“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本体论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大体可分为三类:1. 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气”;2. 抽象的概念或原则“道”;3. 主观精神的“心”。 认识论是指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的哲学理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等。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先贤在研究知行关系时,强调知先行后,认为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行的意义,提出了以知为基础的知行统一论。所以经典中医发展的主线,就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规律。 现代中医的认识主要是在“实践论”的范畴,中医的实践,如果离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指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建立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础上的中医,才是高层次的中医,更接近真理。 要真正懂中医,必须基于对宇宙本源的认识,所以,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开篇就从当代对于宇宙最先进的认识开始讨论。 人类的精神来自于哪里?人类的身体内部可以自然而然产生精神吗? 科学界长久以来使用”归纳法“,既先证据、后理论的模式。现有科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之上的。然而,“证据”是有限的,有限的证据只能支撑一个理论在有限的范围内的正确性,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判断这个理论还是否正确。也就是说,从整个领域来看,科学家就无法证明一个理论始终在任何领域都正确。 为此,科学界又提出了使用“演绎法”来代替“归纳法”,也就是“先理论、后证据”的模式。科学家根据现有的理论演绎推理出一个假说,这个假说必须是可以证伪的,然后对这个假说进行检验,如果当前的证据无法否定这个假说,那么就先采信这个假说,认为这个理论在其宣称的领域中都是可信的,直到找到证据来否定它。 经典中医采用的就是演绎法模式,先有理论,后又实践,而且至今尚未找到否定这个理论的证据。原来“演绎法”原本就是高于“归纳法”的认识方法。 我们一直被教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人生观,而在世界哲学界,唯物主义却被认为是小学生的认识水平。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有一段名言:“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还没把什么是物质说清楚,因而唯物主义是二十世纪的失误。现代量子学发现,所谓物质,归根结底就是“弦”,像海浪一样空虚,与道家讲有生于“无”,佛家讲的“空”,是一个意思。 所以,对经典中医来说,“气一元论三分法”一直是其哲学基础,而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的中医,则发展成了“现代中医”。 数学是自洽体系,一旦一个定理被证明后,人类的逻辑上是无法判断其错误,对于人类来说那就是正确的。 唯物主义认为宇宙统一于物质,精神或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客观物质世界脱离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英国北部的谢菲尔德大学的数学系有一位学生,智商一直很高,在历次考试中都是优秀,后来在一次体格检查中,大学的神经学专家约翰•洛伯教授在为他做CT扫描时,意外发现,这位智商很高的学生竟然没有脑子,他的大脑皮质下是脑液。 这位学生的高智商是从哪里来的呢? 197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总结他多年的研究经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新观点:大脑的兴奋并不等于精神和意识。他认为人有一个独立于大脑的“自觉精神”,大脑只是它的物质工具而已。 “万物的本原是一,一产生出二,从一和二产生出无穷的数”;“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有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看着有点眼熟是吧?是中国古代哪家的说法呢? 都不是,这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说法,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 事实上,数学也是不完备的,根据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任何公理化体系都存在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命题。而一旦一个命题从公理中推导出来,那么那是这组公理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数学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 那数学是不是科学呢? 根据伯特兰·罗素所作的《西方哲学史》,有以下说法: 亚里士多德:是,不过也只有数学,物理和形而上学算科学。 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笛卡尔: 废话!当然是! 洛克/伯克莱主教/休谟:废话!当然不是! 边沁/米尔斯:哈哈哈,你们慢慢争论,我们不管这事。 连数学是不是科学都说不明白,那还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做什么?中医是自洽体系就够了。而自洽体系的正确与否,与其它学科没有关系。 中医是自洽体系么?经典中医原本是自洽体系,其公理来自于自然界,其自洽性来自于易经。由于指导中医哲学思想的改变,唯物辩证法取代了气一元论,经典中医后来被改得不自洽了,产生了现代中医,所以两种中医还是分成两种学科为好。 反中医斗士动不动拿“证伪”说事,却忽略了以下三个问题: 1. 证伪理论的提出者波普尔从来没说过“可证伪性”能被单独地用作划界,而是一种建议; 2. 事实上任何的理论总是能构想出证伪的方法,只要它的对象是经验的。如“阴阳五行”等不可观测实体不可证伪,然而它导出的经验事实,却是可被证伪的。 3. 后来的迪昂-蒯因命题,说明理论总可能事实上逃避证伪,而拉卡托斯也详细论述了“单个理论”如何无法被证伪的事实。 可见,斗士们用“不可证伪”来简单地回应中医是非理性和偏见的态度,暴露了他们自身认识水平的缺陷和浅薄。 所谓迪昂-蒯因命题(Duhem-Quine Problem)是这样的: 一个科学假设的“确证”和“否证”并非单独由观察实验结果来决定,而是依赖于观察结果与相关理论的整体关系。因此,当一个科学假设面临一个负面的观察结果的时候,并不一定被否证,而是可以通过摈弃或修正相关理论的其他部分而得到保留。 迪昂-蒯因问题涉及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故而使得科学哲学的各大理论派别卷入争论。 对迪昂-蒯因论点反应最强烈的是证伪主义,证伪主义的旗手波普尔一方面从逻辑上赞成迪昂-蒯因论点,另一方面从实用上他反对迪昂-蒯因论点,因为如果通过调整理论整体而使任何命题免于被反驳,那么任何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被证伪,这样,证伪主义的研究纲领注定失败。 结论:所谓“证伪”,本身就是“科学并不科学”的悖论,嘴上说说可以,真正做的话,另有一套。如果严格贯彻“证伪”,首先垮掉的,就是“科学”体系。 曾经有人认为中医的“气”落后,不科学,后来发现,原来“气”是现代物理学之场的水平上看人体,高于经典物理学之形的层次。 曾经有人认为中医的产生,先有理论,后有实践,很低级,后来发现,原来这种认识方法是演绎法,高于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法。 原来有人认为中医不能“证伪”,后来发现,原来中医是可以通过经验来证伪的,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被科学界所接受,反到是现代科学体系不能全盘接受“证伪”,如果来真格的“证伪”,首先躺下的就是“科学”。 我现在想问的是:谁他妈的这么能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