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三维中医的博客  
Dr.Pan, 1620 Government St. Victoria, BC. 1 250 381-9838  
网络日志正文
潘晓川医论:论自洽体系(二) 2016-09-07 07:53:15

论自洽体系(二)

张仲景采用汤液经中的经方,纳入内经中三阴三阳体系,著成伤寒论,先被称为亚圣。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创造性的工作,不在于创建经方,不在于创立三阴三阳,而在于创建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说仲景抄袭杂音,但瑕不掩瑜,仲景学术地位不但没有打折扣,反而成了医圣。

仲景既然可以成就,吾辈自当可以仿效。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就是这样的尝试。体系中所有基本知识都是现成的,没有任何发明创造,没有哪个是我的。属于我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洽体系。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首先启迪于终极理论的四大经典,感恩许多先辈实践,让我获得相信古人的信心。哲学上,遵循气的一元论的三分法。技术上,脉法直接来自于难经,形成完整的难经自洽体系脉法,针法、药法为于汤液经图的具体应用,如果哪门哪派认为是你家独有之技术,只要你说,我就愿意拱手相让。

不为大医,必为心胸最宽之医。

中医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没有哪个是我创造,我愿意做一条线,躲在这些明珠的背后,将这些明珠穿成美丽的项链。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建立纯属偶然,因为我从来没有建立什么体系的想法,天命之年回头一看,原来多年的沉积,零零散散,看似无关,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呢?

1. 基本信息的收集和积累,包括中医经典,中外哲学,边缘学科,天文,物理,数学等;

2. 找到这些学科的交汇点作为自洽体系基础,即双螺旋场这个宇宙母系统;

3. 借鉴古今同道的临床经验及思考,省去大量重复实践的时间;

4. 发达的网络资讯,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

5. 语言能力,包括中文,英文,古汉语等;

6. 强大的思辨能力与整合能力;

7. 再加一点运气与恒心。

我的经历,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学过中医、西医,搞过科研、教学、临床,掌握外语,音乐,都派上了用场,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加拿大的纯中医环境中行医。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自普及以来,理论上尚未遇到挑战,自洽体系为什么这样强大?
一个理论在现有认知尺度下,如果可以自洽、他洽、续洽,那么当前这个理论体系就正确。在没有被证伪,被颠覆之前,它就是最好的理论。
自洽:就是按照现在人类的思维水平,没有发现它内部的逻辑矛盾;
他洽:可以解释现在人类知识总量当中发现的事实;
续洽:就是这个理论体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的新知识,新事实可以放到这个理论体系当中加以解释。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满足自洽、他洽、续洽:内部自洽;与天文学、哲学、数学和其它现代学科他洽;这个体系是开放的,可以不断吸收和容纳新知识,新技术。

自洽的意思就是自圆其说,一个体系自洽了,其正确性是不需要其它学科来证明的。比如数学就是一个自洽体系,其正确性是不需要物理学等学科来证明的一样。经典中医原本就是自洽体系,被后人改不自洽了。我的工作,就是恢复其自洽性。

自洽自洽,一统天下,

他洽续洽,世界一家。

 

汤液针法目前普及迅速,是因为它思路清晰,方法简单,是经过最大限度简化的结果。这个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找独处藏奸之处,太过实为浮取太过,不及实为沉取不及。

那如果浮取不及或者沉取太过该如何处理呢?汤液针法的升级版已经完成,称之为阴阳汤液针法

其理论源于难经,技术来自于脉经,与老汤液针法和终始针法在技术和理念上完美自洽。

 

自洽体系脉法源于难经,追求以下目标:

1. 好学,短时间可以学会,不用几年或者更多时间的摸索学习;

2. 客观,不需要猜,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模棱两可;

3. 可以直接指导临床,为用药用针提供依据,也可以为疗效提供评判标准。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发现,脉中的逻辑比手感更重要,手感不是一时之功,而逻辑则人人可知,脉诊是可以速成的,关键在于明了脉中逻辑,命名为逻辑脉法以区别于其它脉法。

 

今天是2016年3月13日,夏令时于夏令时交接之际,发布经典中医自洽体系重大新闻,标题是:难经自洽脉法课件已于上周完成。
难经自洽脉法与已经教过的汤液脉法、终始脉法完美自洽,汤液脉法的五腧穴定位更加精确,可以定在具体某一五腧穴之上,终始脉法可以独立使用,不再需要症状系统。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技术单元,在针灵、药精、艾魂、琴神基础之上,色脉形成独立单元,包括汤液脉法、终始脉法、难经自洽脉法、五藏脉法和望神色,统称“逻辑脉法”,完美复制古代“言不离色脉”的“辨气论治”诊断体系。

难经脉法以五运六气为框架,与后世浮中沉取法不同,按阴阳规律分两层,按五行规律分五层,法简而意深,为脉学极致。

伤寒论脉法与难经一脉相承,要真正读懂伤寒论,必须先读懂伤寒论脉法。可惜后世看不懂伤寒论的,怪王叔和者甚多。

难经脉法也是双螺旋的化身,自洽体系的所有单个脉法,最后皆回归难经,称难经自洽脉法

 

逻辑脉诊中逻辑一例: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沈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这背后的逻辑是脉和症之间是互相参考的关系,如果脉症不符,当用五行生克关系判断预后。依此而言,舍症从脉,舍脉从症之说,未得经旨。脉症都是客观存在,为什么要舍呢?是因为不懂其中的逻辑。

 

有人说我讲课不谦虚,其实是误解,我不是张狂之人,我是在替古人霸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天不变,道亦不变,一言九鼎,至今未改。你看到谦虚了么?

耶稣告诫他的信徒,上帝喜欢谦卑之人,但他自己却说,我就是道。你看到耶稣谦虚了么?

科学很谦虚,可以证伪,可以改,至今改个没完,因为它充满了错误,不得不谦虚。

 

我一般很少发自己病例,昨天偶尔发了一个,引起大家的讨论。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解决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

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

这个人迎脉口的技术问题曾经困扰我很久,请教过专家,回答是多摸,后来再问,就是仔细再摸。我曾经说过,颈动脉和挠动脉没有可比性,即使硬性对比,也不可能客观比出一、二、三盛。此言一出,又受到专家训斥,直到如今,未能得到专家真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技术,而且要求也不同。我的要求,必须客观,易学。最慢一天可以上手,而且,摸脉的人之间可以达到共识,不能一人摸一样。

人迎脉口如何定位,各有方法,不管什么方法,最终要实现灵枢的思想,也就是辨阴阳之多少。具体技术环节已经争论很久了,如同三焦是否有形的争论,必须再升华一个层次才可以解决。

目前人迎脉口的方案不少,但没有一个可以满足这个要求,对于其它方案,首先我自己就掌握不了,所以,另辟蹊径,扩大概念,虚化部位,凡是阳脉皆为人迎,凡是阴脉皆为脉口。称终始脉法,思想源于灵枢第九,称为逻辑脉法,不再纠结人迎、脉口在什么地方这样的问题。

 

我每次上课都要声明,自洽体系中没有创新,都是继承。尽管这样,还是有人说是偷的,没错,是偷的,偷古人的。我曾说过,要做心胸最宽阔的中医,如果哪项技术是偷你的,说出来,马上奉还,至今无人来认领。

后来那人改口了,偷概念,没错,是偷概念,古人的概念,我是要偷的,难道做中医的,有不偷古人概念的么?难经就在那里,同样读书,怎么没见你根据难经整理出一套简单易学的逻辑脉法,灵枢就在那,怎么我就整理出一套调脉方法?这些技术,都是从来无人这样操作的,更不要说整个经典中医自洽体系了,而这些技术,在这样一个体系中,意义才更不一般。说明的方法本身,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而来的旧东西组合成新的体系,更是一种创新。

莎士比亚有一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原文中每一个单词都平淡无奇,联在一起,就成了原创的绝世名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句话,在哈姆雷特这个剧中,也就是一个体系中。如果随便一个什么人,在大街上说上一百遍,能成为名句么?难道说莎士比亚是,不是创新么?而莎士比亚创新的,仅仅是一句话吗?!

诋毁本身就是一种羡慕,背后的诋毁更是一种是仰慕!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一连串越来越小的物质组成单元,弦理论家们普遍相信基本粒子实际上都是一些很小很小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所有粒子都是由闭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得到的,所有的粒子都是质地相同的弦。
再说简单点,世界的本源就是弦弦就是波,波看上去就是颜色,听上去就是音,所以佛教称之为“声色”,而声色的本质是“无”,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弦甚至可能是灵魂的物质基础。超弦理论也有可能会成为宇宙的终极理论。
古代名医,言不离“色脉”,色为波,脉为波,琴声也是波,所以灵枢五音技术可以调经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音调脉技术既“琴神”,波似水,故琴神在自洽体系技术中属水。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道术并行,所谓道无术不走,术无道不久。以调脉为主线,脉调气治,一脉相承。术为“针灸药琴”,道为“灵魂精神”,而有针灵属金、艾魂属火、药精属木、琴神属水,脉居中属土,是土灌四方,五项技术构成完美河图布局,成为“辨气论治”的技术体系。

灵枢五音疗法与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相似而有不同,音乐疗法需要旋律,急则阳,缓则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五行则用音色来表达,另五情用音乐来调,古典现代,浪漫忧伤,错综复杂。五音疗法,以调脉为目的,律吕调阴阳,以音带针,经络定位,不需要固定旋律。乐曲名可分为“左寸不及曲”、“右尺太过曲”......
灵枢五音疗法称“琴神”,以律动调脉,似水波动,故在自洽体系的技术中五行属水。古时“声”“音”有别,声是用耳朵听的,音是引起气震荡的频率,所以,琴神称“五音疗法”,而不是“五声疗法”。灵枢记载此法久矣,然史上未见会此五音调脉绝技者。

肺朝百脉出自《素问·经脉别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后来《难经》以此为理论依据,发展为的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

肺是气循环的动力器官,即经络,为气循环的通道,气按照双螺旋方式运行于周身,其状态直接反应在肺经之寸口,治疗当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有针灸师提问,调脉果真可以治病么?提这样的问题者,不乏高学历,执业时间长的人。针灸调脉思想来自于灵枢,是灵枢的精髓。接受这个思想与否,本质是信不信古人,信不信经典,要不要坚持以为核心的问题。

灵枢是针灸的圣经,针灸师怀疑灵枢,和基督徒怀疑圣经没什么区别。如果怀疑、质疑圣经,还当的什么基督徒啊?

曾经参加过脉诊学会的工作坊,见识到许多高手,也了解了他们的基本思路。但是技术上我没办法掌握。后来就追本寻源,潜心研读难经。发现难经框架大,简明,技术简单,不需要研究二十八脉,可直接用于临床,现在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脉法,最终全面回归难经。 

 

我原本不怎么做针灸,以开药为主。刚读灵枢,觉得这样的针灸我可以做,苦于没有系统脉法,就想,四大经典一定是完整体系,便找难经一读,果然所需脉诊技术在此。原来四大经典本来就是互恰的,整合了一下,就成了针脉体系。诊所第一个患者,周身疼痛,需服用吗啡入睡。迫不及待扎了一针,记得是经渠,五分钟后疼痛消失,患者连声称奇,我也目瞪口呆。嘱下周再来。下周接一电话,告知痊愈,取消约会。太太愣着看了我半晌,说:惭愧啊,以前不都是瞎扎了么?

 

今天来一患者,女,教师,一瘸一拐地走进诊所。未问症状,先摸脉,人迎二盛而燥,建议针灸治疗。患者说,已经做过几次,不但没有帮助,而且还严重了,随即说出一个名字,我认识,针推系本科毕业,名声在外,生意不错。

我解释说,我们看上去一样,其实是两个专业,问:她摸脉了么?答:没有。我说,这就是区别。如果你信得过我,我打算再针一次,如果不信针灸,可以用药。她选择针灸。遂施两泻一补之法,15分以后,另其行走,见到患者行走如常,患者一脸惊喜,说,找到原来的我了!要求我把手递给她,贴在脸上良久,我心中一阵感动。

在我诊所,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提示调气之法,常常会收到治形而达不到的目的。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授业解惑的中医教师,首先不能保守,有教无类;然后要教得会,尽人可学;最后是教授的内容不一定是原创,所以教师不需要另立门户。

大师就不一样了,首先你想学,大师不一定教你,就算肯教,你也不一定学得会,而且大师教的东西,一般都是个人的绝活,差不多等于原创,大师一般都会有门户。

广州香港的课刚结束不到一周,大家就做出很好的效果。有些连我都不会选择针灵治疗的病,也收到良好疗效,让我更清楚针灵的使用范围。

我自己从来没治过的病,却可以教他人如何治,这就证明了,经典中医理论先于实践,经典中医理论不是来自于实践。正是因为我相信古人参透天地之机,才大胆根据古人的理论来指导临床而获得超出预期的疗效。

有相当多的人急功近利,经常遇到空话少说,秘方拿来这样的人。他们不知道,恰恰是因为不懂道理,所以疗效不满意。治好几个病不难,难的是明理。名医易寻,明医难求。 针灵三天课程的设计,一天学会摸脉,一天学会调脉,一天造就明医。

 

去了澳洲以后,对南半球和北半球所观察到太阳升降从而产生的阴阳升降问题进行了思考。北部球,男子头朝南,向赤道,脚朝北,左东右西,太阳左升右降;南半球,女子头朝北,也是向赤道,则右为东,左为西,太阳右升左降,与我提出的左右模型相符。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比较快,南北半球看天,都是天左旋地右转,这个总规律也不变。

河图洛书的上下方位关系不变,只是北半球上为南,下为北;南半球上为北,下为南,正与先天六十四卦方原图相吻合,南北半球呈双螺旋关系。所不同的是,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按照当地时间调整时差就可以了。

结论:南北半球的阴阳规律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就是说,河图、洛书、八卦等在南北半球都是一样的规律。落实在人体,太极、八卦的摆法与现有男左女右模型没有区别,如果一定要区分点什么,北半球男子强势一些,南半球女子强势一下,请大家求证。

 

中医很多问题都有争议,其实都没错,归为认识水平的高低。中医有争议的问题,最后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体系之内,这个体系要用同一个理论模型,用一样的专业词汇,形成一个自洽体系,不符合自洽原则的说法,就会被淘汰。这个自洽体系,就是经典中医,这个自洽的基础,就是古人建立起来的终极理论:太极。
道不轻传,对于认识水平上不去的人,孔子早有解决办法,“百姓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夏虫不可与之语冰,此之谓也。

学过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学员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个体系最精华的部分不是技术,而是思想,例如终极理论由道而术经典自洽辨气论治逻辑脉法大数据中医等等。

而技术部分,正如美国加州的门爱德医师所言:针法,只不过是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小学生练习题。同在加州的陆飚医师在体会针灵以后也说:如果大家都能重复潘老师的方法和效果,那将会是对针灸理论一次革命性的发展,历史意义深远,远超一切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术的层面的任何理论

体系建立,思想形成,我的任务也算完成,经典中医自洽体系的思想定会借助针灵、药精的翅膀,翱游四方。

 

在美国加州的杨长青同学同桌闻听微信讲座后大作: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源于上天,终极之理。
古有天文,总为背景,易经命理,象数彰显,
调气为先,治疗之机,诊脉终始,气机了然。
医疗大法,汉唐居巅,自然之序,理论终极。

宇宙之初,混沌一团,爆成气,始成螺旋,
先圣感悟,河图洛书,洛书阴阳,河图五行。
天左地右,宇宙旋空,歃血立誓,万世之功,
科学证伪,枉费其功,顺应自然,真气一生。

仰观天象,北斗居中,七星璀璨,奉为帝星,
帝车旋转,帝星永恒,周而复始,年代流经。
阴阳应象,五行应星,东西南北,中者中庸,
五行方位,阴阳时空,不及太过,病厄乃生。

世人噩噩,难解真经,古之明理,置若罔闻,
大道至简,数语成文,点破天机,遂得龟镜,
再闻大道,诚惶诚恐,英雄无泪,难遇知音,
略识一二,感恩在心,古有扁鹊,今有潘兄。

 

 


浏览(2725) (1)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三维中医
来自: Victoria, BC, Canada
注册日期: 2014-02-25
访问总量: 69,69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联系方式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培训信息
最新发布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二)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二)
· 潘晓川医论:论自洽体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二)
· 大数据中医学(二)
· 继承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分类目录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二)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二)
· 潘晓川医论:论自洽体系(二)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二)
· 潘晓川医论:论中西医关系(一)
· 潘晓川医论:论中医技术(一)
· 潘晓川医论:论天道易经(一)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自洽体系
· 潘晓川医论:论经典中医(一)
【病例讨论】
· 右肩外伤
· 膝痛
· 乳房下肿块
· 五音疗法治疗奔豚证
· 外感急诊
· 右腿疼痛屈伸不利
· 松音老师的自洽脉针体验
【专题讨论】
· 大数据中医学(二)
· 继承还是发展,这是个问题
· 经典中医哲学问题
· 经典中医医史
· 气论
· 大数据中医学(一)
· 摸脉究竟在摸什么?
· “针灵”高手如何扎针?
· 阴阳雌雄论左右
【培训内容】
· 针灵瑞士培训短讯
· 经典中医自洽体系教学
· 课程设计
【自洽中医系列丛书】
· 药精
· 针灵
·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Mad
【维唐乐坊】
· 心弦的延续
· 良宵,D大调卡农
· Continuum-松音
· 梦-松音
· 赛马
· 古筝独奏《铁马吟》-松音
· 民乐合奏《姑苏行》
存档目录
2016-09-06 - 2016-09-07
2015-06-07 - 2015-06-07
2015-02-12 - 2015-02-12
2014-12-02 - 2014-12-17
2014-11-30 - 2014-11-30
2014-10-10 - 2014-10-10
2014-06-12 - 2014-06-21
2014-04-06 - 2014-04-06
2014-03-04 - 2014-03-04
2014-02-26 - 2014-02-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