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仲平没想到球员也会去做这个,因为他们一旦参与,就会让比赛朝着他们预估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尽力去拼每一个球。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为什么这几个赛季里会有那么多的出乎预料,他接手球队后第一场球就赢了上一赛季亚军,后面却又奇怪的输给了几乎要降级的一个球队,甚至李超在那场比赛中的表现以及那次奇怪的街头打斗。他花钱费力换了几个教练,却都无济于事,原来根本就没找到问题的要害。 吴仲平勃然大怒,决定要严肃处理这个事情,然而俱乐部董事会开会后他却发现参与赌球的球员和教练很多,甚至俱乐部的很多高层也有。这样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总不能把这些人都开除了吧,那样球队也就散架了。董事会副总看出了仲平的困惑,就安慰他说:“实际上大家都是这样,踢球就是为了赚钱,只要能赚到钱,怎么踢不是踢?况且对总的输赢影响也不是很大,虽然我们输给了弱队,但不也赢了强队吗?” 仲平无话可说,打造一支强队,圆自己年轻时的足球梦,靠这些人是不行了。下一个赛季他买进了几个外援,先支撑一下门面。外援倒是踢球认真,技术,体力都好,也不参与赌球,很快成为球队的主力。其他球员见此情景,就索性把活都交给主力,可能性比较大的进攻,关键的控球,风险比较大的防守,都交给外援。基本上每个球队都是这样,整个球场上只有几个外援在拼命的奔跑,其他的球员就像散步一样,悠闲自得。 虽然这样球队有了活力,但这和吴仲平为国家队输送优质苗子的计划相去甚远。他决定从青训着手,找出一些有天赋的孩子,从小培养一些真正喜欢足球的球员。队里的球员喜欢钱仲平并不意外——这年头谁不喜欢钱?但小孩子的心思没有那么复杂,要是有兴趣的话,他就会整天想着怎么把球踢好,仅仅从赢球——而不是之后的奖励——就能感到高兴。 但实际情况远比吴仲平想象的复杂,场地是个大难题。和武惠良的省城一样,所有的城市都在扩张,然后学校里的孩子越来越多,校园越来越小,挤出足球场那么大一块地方确实不容易。有实力的学校倒是可以建一个足球场,还可以种上真草,但为了保护草坪,只有重大比赛的时候才用一下,平时都锁起来,孩子们只能隔着大门往里看看。 踢球的孩子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小孩子的心思确实简单,但他们的父母则要考虑很多因素。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成为职业球员的可能性非常小,那么踢球就是浪费时间。而每一级的升学考试压力又那么大,还不如多做点练习题,将来进个好中学,考上大学,将来能够空调咖啡电脑,而不是工地馒头煤窑。 吴仲平理解孩子们的升学压力和父母的担心,就通过教育部门给予踢足球的孩子一定的补贴,比如进了校队的在初招或者中招考试中给加五分;如果哪个校队夺了全市冠军,队员就可以加十分;要是能被他们俱乐部选中,作为苗子,加的就是十五分。这项措施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激烈竞争的升学考试中,五分有可能就意味着干掉一个足球场的同学。于是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的足球爱好者,让每个学校的校队教练难以定夺。那么最终谁能进校队,拿到这五分不是取决于这个孩子的足球实力,而是他父母的经济,社会实力。 这样还是选不出真正的苗子,他们就对选拔设置了一些考试,比如射门,传球,停球这些基本技术。但很快他们发现孩子们就只练这些考试的技术,那些没法考试的基本功则完全不管。同时这也只是把决定权从教练换到了考试老师而已,考射门的时候他可以选则扑得住或者扑不住,考传球的时候他可以选择接得住或者接不住,考接球的时候他可以选择传球的难度。 当然,冠军的十分,苗子的十五分还是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孩子的父母会理性的判断拿到它的可能性,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放弃。可以想象,只有很少人参与竞争的冠军,苗子也不会有多少真正的实力。 总之不论怎样,都没办法实现仲平那种万马奔腾,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秀的球员的计划。他深感失望,不想再玩足球了。但兰香鼓励他继续干下去,她知道如果仲平回到公司,现在的那些事情会让他更加反感,就安慰他说:“虽然球队没有多大发展,但也没有退步,在中超里挂着个名字,算是给公司做广告了。” 另外俱乐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李聪洁和杨卉通过各种手段弄到很多钱,但不能光明正大的拿出来花,她们就到吴仲平那里入股,在俱乐部的运作下把这些钱洗白。吴仲平觉得这几年花了公司不少钱,很是过意不去,而做这个可以帮公司和这两个主要领导拉近关系,也算是一点贡献,就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