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而想到的。。。 四
记得当年出国备战托福,参加一个补习班。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经验丰富的来自北京经贸大学的英文老师。上课的第一天她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学好英文,没有路可走,读它上百本英文小说,你的英文水平自然而然就会上一台阶了。”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跟老师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我根本没有在意这句话的意义。由于时间苍促,没有闲情逸致去慢读品味小说。整天抱着《托福600分单词》和《许国璋英文语法》两本书,死记硬背。当时英文听力练习资料匮乏,只靠看《Follow Me 》来训练耳朵。
有一次,为了解答一个问题,找到老师宿舍,敲门,门开了一缝,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我以为走错了门,便悄悄推开门一些,只见老师背对着我,右手拿着书,左手往上举着,手指示意我进去,但不要出声。她慢慢地渡着步,进去后,我才听清她在读英文书,就像我初中语文老师读鲁迅的《故乡》一样,大声地,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地读。等她转过身来,面对我时,我才看清她手中的书名叫“Emma".我静静地站在门口,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幕。首先是感到异外,震惊,感叹着:学海无涯呀,连这样的英文泰斗还在读书。二是被老师读书的投入所折服。大多人最多不过,坐着或躺着默读,可我这位可敬可爱,头发花白的老师,渡着方步,激情满怀地吟诵。让我想起古文中描写古代文人,骚客们临窗秉烛长啸的情景也不过如此。我在门口足足站了十分钟,直到老师欣赏完她手中的文章。我问老师在读谁的书,她抿了一下嘴,带着十分谦恭和崇敬的口气说:“This is Jane Austen's Emma"连赞几声:“好书!”热情地推荐给我读。
事隔多年,我出了国,在忙于生计的闲暇间,不经意地想起老师的话,就到书店买了一本《Emma》来读。平常,我总觉得自己的英文还算可以,直到开始读这本书才知道“井底之蛙”的确切含义。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于是乎,开始一本本地将奥斯汀的书读起来。她的书语言优美,句子长而复杂,形容词众多,尤其修饰从句一个接一个,一不小心容易被搞糊涂。有人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她善用比喻修饰的能力不亚于莎士比亚。
通过读奥斯汀的书,自己的英文是否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跟以前比起来,碰到长句好像不那么着急,喜欢慢慢读来,细细品味语句的美妙。
奥的小说大都基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中产阶级的农场主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通过这些书使我对英国当时的人文,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下午散步(afternoon walk). 富裕家庭的小姐,绅士们,三三两两,有时,没伴,一人也要坚持每天下午去山间野地走一走,风雨无阻。在空旷的大自然怀里,人的感官能与空气,阳光,草木,山水有着直接亲密地接触。散步不仅能强身健骨,还能放松精神,陶冶情趣。书中很多故事就发生在下午散步活动中。散步在知识分子层次更是普遍,似乎是当时很时尚的活动。据说,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是在他天天下午散步途中构思出来。
其实,在奥的年代,即使是富裕家庭,由于交通不便,生活也趋平淡,娱乐活动匮乏。资质较好的女孩可以学习唱歌,绘画,读书。而那些资质平庸的女孩也就只能在家学学“女红”而已。如果遇上重大节日或远客来访,会举行派对,舞会。舞会为少男,少女们的结识,相爱提供了平台,也算是当时最风靡盛行的娱乐活动了。
奥斯汀深爱她笔下的每一位女主角,在她的故事里,她们都会经历种种挫折,磨砺,但最终都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她自己却终身未嫁。有过一次定婚,不知什么原因,还是推了。后来,有人说她患了结核,有人说她得了淋巴癌,在她41岁时,疾病把这位在英国史上能与莎翁相提并论的唯一文学巨匠给带走了。
身为女性,我敬仰所有的女性作家,以她们为豪。中国近代史也出现过一位令人钦佩的女作家。她是谁呢?请看《由此而想到的。。。》之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