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此而想到的 (八)
“弟弟,我们玩什么?”
“捉迷藏?要么斗蛐蛐?”
“走,我们去莲子湖泛舟,好吗?今天天气温和,正是出游最佳时日!”
李清照和弟弟李迒来到城郊二十里地的莲子湖。湖里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別样红”。俩人荡着木舟在湖上悠闲自得地游玩,嗅嗅荷花,摸摸绿叶,把双脚浸在凉悠悠的水里,或躺在船上看头顶上变化无端的白云,不时,嘴里还哼着小调。。。玩得尽兴,不觉夕阳已下山,黑幕袭来,俩人慌乱中争渡,闯入莲藕深处,把水鸟都惊挠到了。。。
李清照坐在窗前的写字台前,手中拿着笔,凝神望着窗外翠绿的银杏树和天边的烟水远山,沉浸在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之中。刚忆到这儿就有了灵感,埋头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李清照的开山之作:《如梦令》 “尝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的这首词不久在京城广为传诵,慕名而来欲见者无数。其中有一位很特殊,名叫赵明诚。他的父亲也在京城作官,而且他还是自己父亲李格非的学生,一位太学院的学子。由于非常欣赏李的词,常常借故拜谒老师的家,渴望能亲睹其姿容。由于父辈都在朝为官,俩人虽未谋面,但已两情相悦。李清照每次听到“未婚夫”来访,便要急忙回避,可心里也舍不得离去,总想看看他长得啥模样,站在门旁假装去嗅青梅。这种害羞与大胆的复杂矛盾心态在她以下这首词中表露无遗。《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淸照和赵明诚都出生官宦,书香之家。对诗词歌赋,棋琴书画颇为精通。兩人的婚姻可为天作之合,门当户对。由于生活富足,闲情逸致间他们过着红袖添香,画眉之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李淸照热爱生活,当时的京城很繁华,国泰民安,她经常走街串巷,光顾小商小贩。古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有时,她会买一朵鲜花插在头上,跑回家去,要问夫婿:到底是自己,还是花漂亮?这种娇媚之情正如她的这首《减字木兰花》所描述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郞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斗争,尤其在皇城根下。婚后不久,李父被污罢归原籍,李清照被牵连,也不得不离开赵明诚回到山东老家。新婚燕尔的她被迫离开丈夫,饱受株连之苦。当时的赵明诚并没有因为李家遭难而与李离婚,虽相隔千里,靠鸿燕传书来维系他们的挚爱。这首《醉花阴》是李写给赵的词,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和家人受害而致体损神伤的悲惨情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只过了五年,李清照家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李回到赵的身边,可赵家这时又遭罹变故,李清照与其共患难,陪伴他在青州“屏居乡里十年”。在这十年中,夫妻俩花前月下,猜书斗茶,吟诗作赋。赵明诚诗才稍逊李清照些,但在对古代铜器钟,鼎等上刻的文字以及碑刻却有浓厚兴趣并著书立学,有《金石录》传世。李清照也帮助赵收集,整理资料。俩人经常出没古玩,书画店,一旦遇到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就是当掉衣服也要买之,然后拿回家,舒展画卷,仔细观赏,抚摩把玩不已。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兵势不可挡,继续南侵。李清照把能带的珍贵书画,金石装了十五车之多,从青州运往南边,其余存有十余屋的书册物品,后来不幸焚于青州兵変。此后赵明诚先后在莱州,淄州和江宁作官。为官期间,由于受封建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影响,赵君无嗣,于是曾想纳妾,故尔疏远,冷落了李清照。李清照不胜悲苦,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四十六岁时,明诚赴召朝见高宗,途中染疾病亡。
没有明诚的生活是孤独的,悲惨的。由于几经逃难,所收藏的宝贝都丧失殆尽,所剩无几。正当她孤独无助之时,有位叫张如舟的,花言巧语骗取她的芳心,实在是惦记她手中的文物。结婚后,张千方百计要得李的收藏,如果拿不到要想的东西,就对她拳脚相加。李淸照忍无可忍便与其离婚,并告发张买官。根据宋朝刑侓,告发亲人者,尽管印证被告有罪,自己也要坐牢两年。李清照坐了九天牢,经朋友搭救才被放了出来。
李清照七十三岁时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