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论》载于朱长文《墨池编》等书。其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前”之“心”、“意”之说。 “心”、“意”指的是意会、意趣、情韵、情致。“势”指的是由此“心”、“意”引申而来的对于所书字形的具体审美要求。“势”的把握,就是字的形体的动态美的创造,就是书法主题个性的充分展示,无论是临摹、构思还是创作都是这样。王羲之以“意”评书,这是书法艺术走向独立、自觉在理论上的反映。
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书法,是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且有远大志向的人,是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的。大凡作书,必须用心思考,我阅读过李斯等人论述笔势的文章,以及钟繇的书法作品,(他们的书法)笔力气势很强,担心子孙后代不去记取,所以把它记叙下来并作个论述。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这书法,可贵之处不在它的平正与安稳。(研习书法)首先要考虑的是用笔(笔法),(要)有偃有仰,有欹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每写一字,有的类篆籀,有的似鹄头;有的如散隶,有的近八分;有的如同虫子吃树叶,有的就像是水中的蝌蚪;有的如壮士佩剑一般(雄健有力),有的如妇女一样妩媚纤丽。
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承。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将要作书时,先要养精蓄锐,尔后作具体准备,(作书时)须注意先要安祥温雅,字要绵密疏阔相间。每写一笔,须要悬腕书写;写一波(横),要先抑而后曳。每写一字,要用多种笔意:有的横画如八分,而起笔如篆籀;有的竖画如深林中的乔木,弯钩,折笔像钢钩;有的上面粗如枯杆,有的下面细似针芒;有的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而下,有的点画之形犹如激流转弯。写(每)一字(都要注意)笔画的纵横,向背错落有致;写每一行字,要字字清楚,气脉相连。(作书)首先要求藏头护尾,筋脉贯通,勿使锋毫外露。用露锋时要落笔(牵连自然)如混然天成,不要让笔毫外露而使笔画显得漂浮怯弱;用新笔要俊朗出众如有神助,对点画的小处瑕疵就不要求全责备,.如果是写一幅作品,须字字笔意有别,不要使它们有雷同的。
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乃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着墨,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如果是写软纸,就用硬毫笔;如果写硬纸,就用软毫笔:这样软硬不同(的纸笔写字),就不会有(那种)失势不合(的情况)。这里有另一种说法:这样强弱不一致,就会失势不合。凡是作书,贵在沉稳平静,使立意在动笔之前,书写在思考之后,还没有开始写字,就有了完整的构思了。到了真正下笔写字时,不要操之过急,反而须要谨慎稳重。为什么呢?笔是将军,所以所以须要谨慎稳重。心要急不宜迟缓,为什么呢?心是箭锋,箭发射出去不要迟缓,迟缓就中物不深。这写字有缓急,一字之中哪里有缓急?就如这个“乌”字,下笔就是一点,(写)点就要急,(写)横,竖等笔画就要慢点,(写)“乌”字的弯脚要急,这是因为取势的需要。每每作书要多迟少急,多曲少直,多藏少露,多起少伏,(这样)才可称为书法。如果竖画急忙牵引束裹,这样略微看来像是书法,把其久久玩味便觉乏力。还有就是用笔着墨,不要超过三分,不要浸墨太深,(这样会)是笔毫软弱无力。墨要用松节同时研磨,久久不动更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