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随SH旅行团周游五湖四海回来,翻出来几年前的临帖和国画处女作,感叹出国后只临写过2-3次的《兰亭序》,“临帖大懒虫”的美名可是坐实了。
昨日去中国城买到新印泥和小楷毛笔,书局的老板娘赠送漂亮的宣笺几张,正合我意,当晚临写瘦金体。只是多年不写,虎口微酸,瘦金体已经不成体统,高矮大小肥瘦皆有之,然,欣慰在SH真的找到娘家的感觉!下周就会开始闭门谢客。🙏
(书法:富春江南 摄影:青青)
说的也是,都是耳濡目染家教影响的多些。就这几年写一些,而且是断断续续的,说实在的,个人总结自我“真的就靠小时候的童子功,悟性、靠勤、拙勤与热爱。
看来是母亲教你烹饪,父亲教你书法,从小练的。我以为是成年后练的,把你岁数算大了。我的“童子功”就是小学那一年的大字课,字没学会,下课抹一脸黑回家。后来练大字是为了继承祖父,父亲家学。
说的好。个人觉得“先临摹形似,再神似,最后自己发扬光大吧”
多年前就写得这么好,尤其是楷书,没有二,三十年的苦练是写不出来的。刚看见您的字我以为怎么着也得50岁以上才练出这等功夫。关于临帖,我有不同见解,临帖是学用笔,不是临字型,所以历代书法家都临兰亭序,最后风格字体迥然不同。当然也写字“无一笔不是古人”的书法家,不过因为泥古不化,没有流传下来罢了。王羲之有个“月”字写歪了,以后很多书法家写月字都是歪的。笔划是字的骨骼,树的主干,字型是花叶。 主干坚挺扶疏,花叶繁茂,字型才有气势。徒有花叶,则如兰溪飘萍,徒青翠而无托。帖一定要临,但目的不是为了字型像原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