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打片《少林寺》风靡海内外,让中国武侠走向了全世界。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影片中李连杰带领少林武僧们几番出手相助的配角“唐王李世民”,不但在治国方面彪炳史册,其实自己就是 一位“功夫皇帝”。 自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从晋阳起兵反隋,李世民就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在攻克长安之前,李世民在李渊指挥下作战,此后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帅才,为唐王朝的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一位骁勇善战、功夫高强的猛将,虽谈不上精通十八般武艺,但他的射术、骑术、刀术和剑术却十分了得。 东征西讨时,李世民的弓箭从不离身。他使的弓箭全部是特制的、超大号,而且箭法高超,百发百中。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房玄龄曾称颂他“箭穿七札,弓贯六钧”。 仗着箭法精绝,李世民曾数次于乱军中化险为夷: 李渊起兵之初,农民起义军首领魏刀儿率军攻太原,李渊被困在阵中左冲右突无法杀出重围。危急时刻,是李世民“轻骑突围而进,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于万众之中。” 武德二年(619),李世民与隋将宋金刚相持于柏壁,在率人前往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敌军围困。这时又是李世民,大展神威,“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攻洛阳,在慈涧碰到王世充大将单雄信的突袭。这一次,仍是李世民,眼见情势危急,便左右开弓,敌兵应弦而倒,转危为安。 据《新唐书·刘黑闼传》载,就连突厥人见了李世民的箭,都满军传观,惊为天人。元人胡三省读《资治通鉴》时,也曾大发感慨:“史言世民不惟有天命,亦武艺绝人。” 而李世民对自己的箭法也颇为自负。他曾志得意满道:“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为夸示其武功,又作《咏弓》诗云:“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惊,啼猿映枝转。” 如此强弓硬箭,令对手闻风丧胆,也让追随他的将士心悦诚服,心甘情愿为其驱驰。即便是逝后,他使用过的大弓巨矢收藏于武库,但每遇到国家大典,后世儿孙还是会取出来,缅怀一番。 而夸一个将领能征惯战,我们总会说弓马娴熟。弓马与骑射是分不开的,两军作战时都是边骑边射。李世民箭法高超,骑术也十分了得,这里且举一个事例—— 武德七年(624年),李世民兄弟几人陪父亲打猎。李建成有一匹“肥壮而喜蹶”的马,于是对李世民说:“这是一匹宝马,可以一跃跳过数丈的溪涧,可惜始终无人能够驯服它。听说弟弟善骑,愿不愿意试试呢?” 明明知道兄长这是不怀好意,但李世民不愿在人前示弱,便飞身上马“乘以逐鹿”。这马发起性来,又是狂奔,又是尥蹶子,接连把李世民掀下马背三次。李世民也发了狠,摔下来再跃上马,紧紧地贴在马背上任由它风驰电掣的奔跑,烈马终于被驯服,老老实实任李世民骑乘。 当然,李世民的武技远不止此。骑射之外,他的刀剑功夫也超群绝伦。 冲锋陷阵时,李世民使用最多的武器就是双刀。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起兵反隋的第一战发生在霍邑。当时形势对李渊极其不利,唐军在向长安挺进途中,大雨瓢泼,前面是隋名将宋老生率领的大军阻路。屋漏偏逢连阴雨,恰在此时,又有不利消息传来,割据 马邑的刘武周投靠突厥,联合突厥准备攻袭李渊老巢太原。 进退失据,霍邑之战成了决定李渊新生政权生死存亡的一战。危急时刻,李世民主动请缨,率数百骑前往城下诱敌,宋老生果然被触怒,率军杀出城来。 这一战,李世民身先士卒,杀入隋军阵中,勇猛杀敌,“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当时,李世民使用的兵器就是双刀,后来也被称为唐刀。 而除了擅使双刀,李世民也会使剑。自从刘邦提三尺剑定天下后,剑就成了百兵之君,李世民自起兵以来“前后数十战,常身先士卒,轻骑深入”,最终开创大唐基业,也是靠剑定社稷。诗圣杜甫《重经昭陵》一诗中,有“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称颂的也是唐太宗剑上的功夫。 登基为帝后,李世民不能像从前那样提长弓硬矢,佩剑又成了他的防身之物。有意思的是,李世民用剑,还扯出个该如何治国理政的典故来。 那是贞观十一年(637),李世民在洛阳苑中围猎。正与亲信近臣纵马追逐猎物、兴致盎然之时,突然从林中跑出一群豸,李世民连发四箭,箭无虚发,连毙四豸。 此时,一只雄豸狂性大发,嗥叫着扑到了李世民马前,立起前爪搭上了李世民的马镫。陪猎的吏部尚书唐俭急忙跳下马救驾,与豸斗在一处。但李世民却不慌不忙,拔出长剑,将雄豸挥为两段,然后笑道:“天策长史,不见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唐长史,你难道没有见过我沙场杀贼吗?怕什么呢?) 不料,唐俭此时却正色谏道:“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武平定四海,怎么还能和畜牲斗狠呢?”李世民闻言,此后也逐渐减少了出猎的次数。 如此说来,李世民之所有成为一代明君,既与其果敢、冷静、自信,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关,也与他一身武功、浑身是胆却又能从谏如流有莫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