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遍讀史記, 是帶著巨大的期望開始的, 而且前期讀的也非常好,每天會至少都讀一篇,但是越讀越艱難, 越讀越痛苦, 最後不得不放棄掉, 其實就差一小部分就可以讀完了,但是還是選擇放棄了。 原因也很簡單, 在我讀了大部分的內容之後,我發現一個非常不好的問題,就是“史”記, 其實是”死“記。 我寧願這本書不是司馬遷所寫,作者的文筆不是那麼好,這樣讀的人也少一些,可以少毒害一些人,這本書寫的不錯,但是它的內容有毒!
司馬遷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建功立業的思想, 描寫了很多的帝王將相, 刺客勇士, 一個個建功立業,名留青史, 但是每一項豐功偉業都是無數人的鮮血澆奠而成, 一將功成萬骨枯。 當他描寫某某名將,某某大捷,常常出現的描寫的”坑“殺多少萬敵軍俘虜, 多則幾十萬,少則幾萬, 每一個敵軍的死, 代表著一個家庭的災難, 或失去丈夫,或失去兒子,或失去父親, 所謂的成功立業, 只是少數人的成功,而大多數人則承受的是無盡的痛苦, 而且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自己人的痛苦也一點也不少,換取的無非是敵方的領土與臣服, 若干年之後, 這些領土再以同樣的方式失去。
更可悲的的是那些將軍,謀士, 功成之後, 幾乎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能夠全身而退的屈指可數,唯一(或著幾個)例外的是范蠡,在輔佐越王勾踐復國之後, 能夠認清形勢, 辭職不幹,最後成為一代巨富,得以保全生命。 在看一看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將相, 有幾個是壽終正寢的。 作王的,要麼被殺,要麼被擄, 僥倖自己平安駕崩, 身後眾子中只要有一個人繼位,那麼其他眾子被團滅的基本上都是大概率的事件。 那些良將名相,一旦失勢,不僅僅是失掉自己的性命, 株連九族的事情是必然的結局。
更可悲的是那些著名的刺客,僅僅是因為別人賞了口飯吃,結果那些知遇他們的王孫貴族, 要的是他們的性命, 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性命,也連帶自己好朋友的性命,“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對於壯士來說,那是一個“慘”,而對於讀者來說,那是一個心“寒”, 中華民族的特點就是要別人做英雄,自己看熱鬧。
我敬佩司馬遷的文筆,一部巨作可以寫成這樣,從文學上講,的確了不起,但是我實在不喜歡他的內容,充滿了“恨”,充滿了“報仇”,也許和他的悲慘經歷有關,但是這種仇恨復仇的心理影響中國文化很多年,金庸的武俠小說何嘗不是如此,就是換一個筆法而已。
過了一兩年,我還是想重新讀《史記》,和第一次不同,這次不會慢性中毒,我知道其中有毒。我主要還是喜歡司馬遷的文筆,簡潔,文彩,結構都是非常難得的,實在找不出第二本書如此。其實《水滸傳》的後半部分,也是“死”記,也有毒,所以金聖嘆把這本書腰斬,也是排毒療法。我們一般人讀書,不會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偉目標,打個對折,能夠“修身齊家”就夠了, 這就需要理解,包容和原諒,多些愛,少些恨,更不要去傷害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