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滅商之後, 大賞功臣,也分封土地給自己的弟弟們,同時,他也沒有忘記前朝的後裔,給紂王兒子一塊地,當然也沒有忘記夏朝和舜帝的後代。
他封舜帝的後代在“陳”國,在今天的安徽和河南一帶,靠近當時的楚國,按照大魚吃小魚的原則,靠近誰,就為誰所滅,結果被楚國所滅。 而夏朝禹的後裔,被封為“杞”國,“杞”非常小,小到連司馬遷都不想寫什麼,“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如果對“杞”要有的什麼印象,大概要“杞人憂天”了吧, “杞”國大概在今天的河南一帶。
武王分封這樣的國家,主要的目的是使他們可以祭祀祖先,延續香火。中國的傳統宗教是敬拜祖先,認為祖宗可以顯靈,庇護後人,當然也可以報復仇人了, 武王安排他們的後裔祭祀他們, 也是一種敬意,至少不要找我麻煩。其實這些人也都不是外人,他們殺來殺去,其實都是黃帝的後裔, 都有帝王的血統,上映的也是同室操戈的悲劇。
“陳”、“杞”這樣的小國,都是在大國之間,夾縫裡面求生存,也是受盡屈辱,難免被滅的命運,“杞”國最後也為楚國所滅。
也許這段歷史太簡單, 太史公寫得很無聊, 就來了一段繞口令:“東樓公生西樓公,西樓公生題公,題公生謀娶公。謀娶公當周厲王時。謀娶公生武公。”
《史記》讀到現在, 其實也讀出一點味道。 對於一個國家的興衰, 人們一般關心的是政治, 其實文化比政治還有重要, 政治好比說土壤裡面長出來的植物, 而文化則是土壤本身, 一個好的政治,也需要有一個好的土壤與之匹配才行。 中國的文化精髓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 孔孟之道, 老莊哲學,影響中國數千年, 到今天還在影響著國人,後來的廢除百家 獨尊儒術, 再後來的理學心學,其核心都是儒家思想。了解《史記》的這一段記載,對於了解中國文化的根基非常有幫助。 今天的很多成語,典故,很多都和這一段歷史時期, 有關, 比如“圍魏救趙”, “暗渡陳倉”等等。 還有一大堆軍事理論, 軍事家存在, 也有一大推政治家, 法家, 經濟學家, 可以說這一段歷史,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涵蓋了方方面面, 而且都是巔峰狀態, 後人基本上都是換個花樣重複而已。 中國人學歷史,可不都是為了學問,有些人是為了使壞害人,有些人是為了不被人算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