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和晏嬰是齊國的兩個重要文臣, 管仲幫助齊桓公成為霸主, 晏嬰則輔佐了靈公,莊公,景公三個朝代,二人在年代上,大概相差150年左右。
管仲與鮑叔牙從小是好朋友,二人一起經商,管仲家貧,所以每次都多拿一些分成,鮑叔牙體諒管仲,從來不以為意。後來齊襄公無道,亂殺無辜,他的幾個兄弟紛紛逃亡他國。管仲輔佐公子糾逃到了魯國,而公子小白則逃亡到了莒(音:舉)國,鮑叔牙輔佐他。後來齊國國君死,齊國大臣召公子小白回國繼位,魯國得知,就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王位,管仲則帶兵在路上攔阻公子小白,他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小白應箭而到,那只箭其實只射中了他的衣服上的帶鈎。小白矇騙了管仲等人,搶先回到齊國,登基為齊桓公,然後告訴魯國,把公子糾殺了,把管仲交從來,我要將他碎四萬段。這樣公子糾被殺,管仲也被囚要送到齊國。
起初,齊桓公真要興兵報管仲的一箭之仇,(成語:一箭之仇的典故也是來自於此),但是鮑叔牙攔阻道:您要是想治理好齊國,我就可以幫助您做到,但是您如果要稱霸列強,那就非管仲不可。於是齊桓公就改變了主意,不再派兵,而是威脅魯國把管仲送到齊國治罪,實是欺騙魯國,管仲也看出這一點,主動被囚,一個魯國大臣也看出齊國的小把戲,就勸告魯君,把管仲殺了,把屍體送給齊國,以絕後患,但是魯君不敢。管仲一到齊國,就被拜為上卿,管理朝政。後來齊桓公稱霸天下,都是管仲出謀劃策的功勞。
管仲是這樣描述“管鮑之交“的:我貧困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我每次都多分利潤,但是鮑叔牙出來不認為我為貪心,他知道我缺錢;我曾經出主意幫助鮑叔牙做事,後來事情卻搞砸了,鮑叔牙也不認為我很愚蠢,他知道人算不如天算,事情成功也需要運氣;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背解僱,鮑叔牙也不認為我無能,而是認為我的時機還沒有到;我曾經三次在戰場上逃跑,鮑叔牙也不認為我是膽怯,而是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照顧;公子糾上位失敗身死,我也被囚,鮑叔牙也不瞧不起我,認為我為成大業不拘小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
鮑叔牙推薦管仲之後,自己甘心成為下屬,他一生也功成名就,子孫後代在齊國都很富有,很多人都是齊國的大官。但是當時天下人更多稱讚的不是管仲的才能,而是稱讚鮑叔牙的舉薦賢能。
管仲成為齊國的丞相之後,充分發揮了他的才幹,把齊國治理的有聲有色,國富民強,人民豐衣足食,知禮儀,有廉恥,國家日漸興旺。管仲的治理方法也很簡單,就是順從民意,老百姓喜歡什麼,他就做什麼。他也擅長外交,勸說桓公對待其他國家要講信義,尊重他國主權,結果諸侯都願意聽從齊國的,終使齊國成為一代霸主。
從這篇文章來看,管仲的為人實在不怎麼樣,從品格上來講,鮑叔牙要遠遠超過他。什麼家有老母,就可以臨陣逃脫,那一個士兵是從石頭裡面蹦出來的?就是一派胡言,但是鮑叔牙高明之處就在於此,他知道治理國家不能完全靠德行,還有要有些靈活的策略,管仲的確比他頭腦靈活,更合適成為政治人物,這樣管仲即能治理好齊國,鮑叔牙也可以做他的好人,每個人的志向不同。
晏嬰輔佐了三代齊王,但是他為人十分低調,生活非常簡樸,作為齊國丞相,粗茶淡飯,每頓飯最多只有一個肉菜,家眷們也不穿綾羅綢緞。他為官時,如果國家肯聽自己的話,就仗義執言,如果君王不肯聽自己的話,自己謹言慎行,注意自己的品行。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順從天意,仗義執言,但是如果國家昏庸無道時,他就會有選擇性地執行政令。
晏嬰有一個高大威武的車伕,有一次車伕的妻子從門縫裡看其夫駕著丞相的車,得意洋洋地從自己的家門口過。等丈夫回來,就跟丈夫提出離婚,他丈夫很不理解,就問為什麼。妻子説,丞相身高不足六尺,而且聲名顯赫,但是我看他在車上謙卑自斂,毫不張揚,可是你身高八尺,不過是一個車伕,卻顯得得意洋洋,你這樣胸無大志,自我滿足,我還是離開你吧。之後,這個車伕就變得非常謙卑,晏嬰發現了他的改變,就問他發生了什麼,車伕如實告知,晏嬰就推薦他當了齊國的大夫。
這篇列傳無疑又是一篇精品,太史公是以小寫大, 通過一些小事情,把管仲,鮑叔牙,晏嬰的人物特點描寫出來,值得反覆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