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接上回继续说,然后谈听古典音乐的三道门坎。声明一下,这三道坎说纯属本人一派胡言,不必太当真。
有关所谓古典音乐没人听,说好听点就是曲高和寡,说难听些,就是臭大街啦。是的,我承认,有这个事,喜欢的人的确不多,革命群众基本上都是反对呀,一百个不同意,一万个不赞成。更要命的是!可不只有大老粗劳动人民不喜欢,搞抵制。放到所谓知识分子群体里,据我观察,也差不多。自从来到加拿大混饭吃,算是掉到知识分子的黑洞里鸟,搬指头数一下,这十大几年认识的人群中,大学本科文凭以下的就没几个,基本都是些土博士(中国博士),洋博士,不济也是个硕士, 双学位之类的。但要是说喜欢,热爱古典音乐,发烧友,还真没碰着。当然我是试探过人家的,基本就是话不投机,赶紧闭嘴。所以呀,即备玩的很好,走动很近,多年交情,也没有人知道我好这一口。加拿大的洋人哩?普及率怎么样?还是不行,我知道的,自己常听的FM96.3每年都讨论,报道下,今年的古典音乐人口怎样怎样,当然不怎么样,听的人总是哪一群,基本就是固化了的一帮人,死了一批能补上一小批,有点儿黄鼠狼拖鸡,越拖越稀的意思,怎么回事?古典音乐昨就这么不受人待见 ,全地球人都不喜欢?
英国人民好象说喜欢,刚查了下。约翰牛们说,我们有80%的人民和古典音乐有某种关联,就是偶尔哪个一下。但是,我们有43%的牛们经常听古典音乐。乖乖,这可不得了,应该不比德国人差了。赶得上日本人民了,日本当下是古典音乐第一人口大国,好象都这么说。这帮约翰牛,后劲挺大,祖宗在这方面不行,子孙牛劲上来了,搞了个最佳听众奖。加拿大哩,说是20%强,美国相信也差不多。
根据自家经验,我家两个女儿,大多和小来,拜加拿大教育系统的安排。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在接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始终是学校乐队的成员,而且是玩弦乐队的,这个是比较级的牛。要解释一下,所谓弦乐队,在加拿大就叫string,很简单。在加拿大公立学校,从小学起,就设两支乐队,一支是弦乐队,称做string(弦的意思),另外一队吹打乐队,叫band。雷打不动的,每年有两次学校演奏会,演出内容基本都是古典音乐曲目,但有一样,string和band井水不犯河水,从不同台演出。要说这个弦乐队比较牛叉些哩,主要是玩弦的比较难,有多难?看台上的学生就知道了,string一上台,基本全是东亚的孩子(其实都是些中国小孩),一是家长逼出来的,二是东方人在手部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确实有特长。band哩,就是玩各种笛子,各种喇叭,敲锣打鼓的吹打乐队,黑白孩子为主,这些乐器好上手,容易学。中国人有所谓百日的笛子千日箫,二胡拉断腰的说法,也是说吹易拉难呀。是啊,吹牛不也容易,我这不就在吹么?总之,加拿大政府算是绞尽脑汁,用尽钱粮,栽培,推广古典音乐。记得多年前第一次看女儿学校排练,普通一个初中学校,可以说具备宠大齐全的乐器库,搞个交响乐队不在话下,当真震撼了我一把。所以哩,至少的,我们一年有2X2次,四次机会观摩古典音乐会。两个女儿,每年两学期,每人每学期一次汇报演出,都要去看滴,水平嘛?能听出来个曲子,到不怎么跑调。纵是如此这般,国家很上心,民间也出力。我们家两位大小姐可是各学了5,6年钢琴,老师每周上门的哪种,费事劳神还破财,好象也没有培养出一个古典音乐的爱好者,老大肯定是反对派,老二哩,还好,不拒绝,但也绝不会主动去听。以后哩,不知道,未必永远不喜欢吧?我的态度是,无所谓,不听拉倒,全世界人民统统不听都拉倒,反正我的手机里已经满上了,我就一人听!如何? 哪好象要简复一下,为什么更多的人不能接受古典音乐,是古典音乐出了问题?还是人民群众都错了?我的体会是,古典音乐某些特质,影响了其吸粉率。先从古典音乐的第一乐器,小提琴说起。好多中国人接受不了古典音乐,小提琴是罪魁祸首,受不了小提琴哪种凌励,尖锐高频声调,甚至有人说是抽抽琴。家母就是,记得她偶尔听到小提琴独奏,便要大叫:“没得命了!把人还要抽死掉,敢紧关!”。何止家母,这类人还真多,我印象中就有不少。小提琴可是古典音乐的灵魂,少了它,所有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之类的统统玩不转鸟。这种高频颤音可能真是某些人类的天敌,仅此一个乐器,古典音乐就得罪了一半的人民了吧?当然,大家主要的意见还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三把琴。命吧,所以古典音乐天生就给自己砌了道坎,挡了自己的道,而且无法修正。总不能把提琴都废了,哪古典音乐本身也就废了吧。这是第一道坎,小提琴! 还有,古典音乐的复杂性,多重音部的配合,迭加,经常出现的几十种不同乐器的齐奏,协奏,对缺乏聆听经验的受众来说,的确是个灾难,太乱了!人类在自然界生存几十万年,从来没有面对这么复杂的声音世界,显然地,需要一个熟悉,训练的过程。特别是儿童,更是问题,他们的大脑处理不了这么多的信号,同样的一个初听交响乐的大老粗或者一个高大上博士大先生,他们同样也会头晕目眩,不知所云。古典音乐的复杂性当然是精致艺术的特点,但也防碍了初听者的体验,甚至是破坏了初听者的体验,当然地,又是一道门坎,第二道坎了。所以说,培养古典音乐的兴致,有必要从简单的钢琴曲,独奏曲,吹奏,打击乐开始,从简到繁,让你的大脑逐渐适应复杂,多声部的音乐。
还有第三道坎,艺术想象力的坎。这个是最要命的,我以为,古典音乐起初也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目前比较公认的鼻祖人物巴赫也就是个艺人出身,算是自学成材,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再说,文艺复兴之初,欧州还是落后荒蛮之地,有点象京剧初创的早期吧,根本没象样的音乐理论。古典音乐的创作者都不会给作品起个名号,完全没有营销意识呀!一是没文化,真的不知道怎么起,二是没必要,因为卖家都已经定了,不是宫廷就是教堂。所以,大部分古典音乐作品都是个编号,XX小提琴曲几号,又是XXX奏鸣曲几几号。你要问,这有问题么?这就产生一个大问题,音乐没有意境的指向,造成听者无背景,情景依托,缺少投入或带入感。音乐本身就是极其抽象的事物,你也不起个名字,随便加个编号,好了,抽象加抽象,听音乐简直是考想象力了。肯定的,相当的人群是经不住这般考问的。这是古典音乐的第三个门坎,也是最高的一道坎。中国古人好象在聪明些,知道给乐曲起个名,象二泉映月,阳关三叠,高山流水呀之类,先给听者一个心理上的指示,情景有依托,听起来有带入感,具象化些,容易来共鸣。
想象力呀,所谓聪明里的聪明的玩意儿,智力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没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或者说神经质般的胡思乱想能力,也难以享受古典音乐。这第三道坎,我看,其实是无解,这种神经病式,无哩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多愁善感的小心灵,怕是天生注定的,DNA刻画的,学不会,改不了!
当然,背时的古典音乐还有诸多不是,不能再一一揭批了,否则真不是鼓吹古典音乐,而是批判了鸟。
未完待续,谢谢围观!也不知有没有人围观。在一个谈钱的世界里谈古典音乐,有点神经发着的意思呀,先这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