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出了我多年来看三国的一个疑问: 看到一句话:“20岁看三国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20岁觉得曹操厉害我能理解,挟天子令诸侯,拥军百万征战天下,风头无尽。40岁觉得司马懿厉害也能理解,隐忍善谋笑到了最后,天下归了司马家。60岁看刘备最厉害?这个,没能理解,刘备有人望所归,有能臣名将,但最后国灭,身边的朋友将领也都没能保住,从用人和留人心上说确实厉害,但怎么说也不能达到比曹操和司马懿强达到“最厉害”这个评价吧? 对比其他一流人物,刘备的家庭只给了刘备一个天子姓和门口那颗长相奇特的大树。又是单亲,和母亲相依为命卖草鞋为生。出身一无所有。 但是,他从开始就以取天下为目标,遇到什么挫折,在多么难的境遇下都没有变过初心。 半生戎马奔波,年到半百,还寄人篱下,寸土未有。在刘表的荆州痛哭自己年华已逝,脆弱的像个孩子。但是擦干泪,我们看到他对目标的坚持毫不动摇。 就好像他早知道自己生前绝对能成功一样。 他用超一流的努力和坚持,硬生生改变了自己不入流的命运,把自己强行拉高了几个档次,成为那个时代超一流的大人物。 如果不是拼命的坚持和努力,我们就不会在史书上看见这个名字了。连跟别人和传都不配。 01 公元201年,也就是建安六年,上帝和刘备开了个玩笑。 曹操大军来攻,新得不久的汝南随即陷落。 刘备又一次成了丧家之犬。 之所以说“又”,因为在这之前,他就已经饱尝失败之苦了。 年轻的时候,他和曹操、公孙瓒等人一起打黄巾,曹操、公孙瓒已经成了一方诸侯,他还只是个县令,手下没兵又没名气; 好不容易有机会入主徐州,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巅峰时,却被吕布偷袭,徐州和家眷都丢了; 向吕布求和后不久,又被吕布打败,他不得不投靠曹操; 原以为曹操能帮他出头,没想到再次败于吕布,又一次丢了家眷; 直到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才打败吕布,刘备随曹操回许都,在这期间,他爱上了种菜; 与曹操煮酒论英雄被吓出一身冷汗后,曹操派刘备去攻打袁术,刘备趁机重新夺回了徐州,可惜没多久又被曹操打败,这次不但家眷,连关羽都丢了; …… 每一次都输得底朝天,每一次都输得干脆利落,这就是刘备颠沛流离的前半生的最直白写照。 转眼间,他已经四十岁了。四十岁之前,他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依然手无寸土,流离四方。 孔子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10万+爆文《所谓咸鱼,就是指四十岁还不成功的男人》,他指出,四十岁还没有成就的男人,一辈子估计也就交代了,这个观点博得了各个时代人们的广泛认同,深入人心。 很不幸,刘备就是这样一条咸鱼。 40岁的刘备,一无所有,前途茫茫,假如时间停在这一刻,他只是一个才能平平、饱受耻辱的不安分子。 如果让刘备总结一下他的前半生,估计他会这样写: 《年轻人不可不看之创业的十大陷阱,血泪总结》; 《创业不得不承受之痛,没有人比我更懂》;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没人比我更输得起》; 《我的前半生,不是在奔跑的路上,就是在找回亲人的路上》; 《最怕你胸怀大志,却还碌碌无为》; 《@曹操,你就不要想起我》; 《生活,请给我一个不哭泣的理由》; …… 02 哭完之后,还得找出(靠)路(山)。 幸好刘表收留了他。 虽然刘备贵为“常败将军”,但刘表一点也不敢小瞧他,这个跟无数枭雄打过交道的男人,尽管屡次失败,却名满天下,不但是朝廷亲封的左将军、豫州牧,手下还有关张等猛将,跟自己的手下比起来,实在是一支精兵。 为此,刘表专门出城迎接刘备,这个礼数和当年袁绍迎接刘备如出一辙。 刘表:“贤弟,你感动吗?” 刘备:“不敢动。” 刘表:“……” 于是,经过一轮友好磋商,刘备被“分配”到了一个小县城新野,看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距离曹军控制下的宛城只有50多里。 转了一大圈,刘备又回到起点,被别人当枪使。 虽然要什么没什么,但刘备欣然领命。 刘表肯收留他,又给他立足之地,这已经很不错了。 就这样,刘备成了刘表的客将。 03 刘备,这个屡次被曹操引以为同类、被世人目为枭雄的男人,现在心甘情愿地为刘表这个在曹操看来“徒有虚名”的人看守北大门。 常人或许觉得很难做到,但对刘备来说,这实在不算什么。 他白手起家,二十多年风雨,受过多少辱,忍过多少耻,或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 当初吕布偷袭夺取了他的徐州,却又反过来邀请他驻守小沛,关张兄弟意不能平,他轻描淡写地接受了。 在大家都以为他忘了吕布带给他的耻辱时,他却用一句轻飘飘的话就让吕布丧命刀斧。 而曹操则心甘情愿给他当刀使。 在曹操这个乱世奸雄面前,他伪装成一副忠厚模样,不但保住性命,还顺利取得曹操的信任和认可,更从曹操那里获得了独领一军的权力。 刘备竟然能让曹操误以为他是一个可以收服可以为其所用的人,翻开史书,还能找出第二个如此“戏耍”曹操的人吗? 这样的手段,比慕容垂之于苻坚,不知高出多少。 世人知道曹操的强大,却不知道刘备的强大,岂非失之偏颇? 04 然而,这还不是刘备身上最强大最耀眼的地方,刘备的最可怕之处在于,他好像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形成一种强大的信念,让其始终不甘居于人下。 在后来,他更是树立起了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 而曹操呢,似乎一直也搞不清自己要什么,走向哪里。 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读《让县自明本志令》,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文人式的意气慷慨,随波逐浪,而缺少一个帝国架构者的气质。 而孙权一生的努力,也不过在于自保。 司马懿之流更无足道。 只有刘备,始终为了这个理想奔波努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飘零半生仍不改初心,不亦壮乎!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梦想,坚持一阵子没问题,但时间一长,吃了几次苦,遭了几次失败,听别人说了几句闲话,可能就难以为继,即使仍然坚持,也很难像刚开始时满怀激情地去做。 刘备说,这点我做到了。 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遭遇多少失败,刘备始终不改理想。 05 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二年,刘备在新野一待就是六年。 除了在建安七年,打过一次小仗后,刘备其余时间都待在新野。 这可能是刘备一生中最为安逸的时光。 一个长期生活在紧张状态中的人,有朝一日突然安逸了下来,或许会很快失去斗志。 看看满洲的八旗勇士是怎么堕落的就知道。 看看多少人倒在糖衣炮弹之下就知道。 就说我们自己吧,如果有一天,老板突然给你一个月假期,你会做什么? 绝没有意外,很多人都会选择吃喝玩乐。 但是刘备没有,战争没有打垮他,安逸也没有打垮他。 遍观史书,我们找不到在这期间,刘备放纵享乐的蛛丝马迹。 他做的事情还是练兵、访才。 这样的人,可怕吧。 刘备知道自己要什么,更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极度自律,永不放弃,构成了刘备生命中的第二条主线。 爱因斯坦说:“我从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对这种猪栏的理想,刘备是一向不以为然的。 有个许汜的名士,就因为曾经跟别人“求田问舍”,被刘备狠怼了一顿。 后来辛弃疾更是在词中引用这一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