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惊回千里梦  
在我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总有贵人相助。我将永远怀念斯人斯时斯地,牢记此情此恩此义!  
https://blog.creaders.net/u/145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赶 考 ----记1977年高考 2008-06-06 20:44:06

          

       ----1977年高考

 

    一般来讲,在人生的历程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致关重要的转折点。踩对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旦踩错了,便痛失良机,甚至“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我衷心地感谢上苍,使得我在几个转折点上都阴差阳错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尤其是踩上了77年高考那个点!

    1977年对于我们国家是百废待兴、正本清源和群情激昂的一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中的幸运儿,那是闪亮的坐标点,我们从那里出发!

    先让我们翻一下那年的老皇历吧!

    27日,两报一刊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论点。当时我所在的部队组织干部战士认真学习。

    410日,邓小平给中央写信,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实际上是反驳“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此时我已复员回到家乡,正忙着春耕生产呢。

    716日至21日,召开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一切职务。这正是民心所向,用我们农民的话说,七个衔都恢复了。复出的邓公主管科教工作。

    84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6日下午,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全性先生发言,呼吁改进招生办法、再也不能忽视新生质量了。一言兴邦啊!查先生的发言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邓公问大家:“今年是不是来不及了?”大家说:“今年改还来得及,最多是晚一点.”邓公果断地说:“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他问刘西尧部长:“你们教育部那份报告送出去了没有?”刘部长答道:“上午刚送出去。”“那还来得及,把它追回来!”

    812日至18日,中共“十一大”召开,邓公任党中央副主席。

    813日至925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期之长,多年所罕见。会后教育部形成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义》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份文件。

    10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的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邓公亲自拟定的原则是:第一是本人表现,第二是择优录取。

    1021 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关闭十年的大门被一只巨人的手又重新推开了!

    196666日,正是“文革”肇始之初,当时的高中应届毕业生已处于高考复习阶段。北京女子一中高三四班提出“彻底砸烂整个旧的教育制度”。他们给毛主席写信,要求废除旧的高考制度。这可谓是一言丧邦啊!67日,长沙一中的一个团支部向全国高中毕业生发出倡议:彻底摧毁“升学考试这个资产阶级的顽固堡垒。” 6 2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改革高考制度。冻结1966年的高考。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这一歇可就是十年啊!这个点改变了“老三届”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直到今天,在下岗职工中亦不乏这些人的身影。

    中国从公元583年至1905年实行了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这是为文官政府输送人才的一条渠道。那时有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不同级别的考试。对应的功名(学位)则是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严格地讲童生和秀才还不算功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是状元,殿试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那叫连中三元。自明清以降,科举制度日久生变,八股泛滥积弊丛生。很多士子皓首穷经以图博取功名。从而有《儒林外史》所描写的种种荒唐可笑的事情。因而中国历史上也曾多次废除科举制度。但又苦于找不到什么好的法子,又几曾得以恢复。

 1966年到1977年整整十年,废除高考制度,社会上积压了一大批求知若渴的青年。以至于77年报考人数高达570万人。真让政府主管部门大吃一惊。当时就连印刷考试卷儿的纸张都成了问题。最后还是由邓公拍板,紧急调用印制《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发考卷。想来你我何其幸也,我们77级的试卷是印刷在“圣旨”专用的纸张上啊!

 十月的东北,那是金秋季节。庄稼都已收割、堆放到场院上去了。公社组织大兵团作战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一个公社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在上级领导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修梯田、方田和条田。所谓的方田,倒很像老祖宗搞的井田。就是把水田平整,修出横平竖直的田埂,间或夹着几条水渠。与今天的强迫拆迁相似,甭管你这个生产队愿意与否,只要公社领导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会将大兵团拉将过来闹它个天翻地覆。从十月初,公社就调动了大批劳动力集结在汉、朝族杂居的常家屯一带摆开战场。一时间,红旗飘扬,人声鼎沸,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新高潮。我在广播站当“记者”。工地上架起了大功率高音喇叭,不时播放新闻、革命歌曲、文艺节目-----侯宝林郭全宝的脍炙人口的相声是最受欢迎的,间或也播放一些我们撰写的稿件。就是在工地上,我听到了恢复高考的的消息。那真是又惊又喜、半信半疑!晚上收工回家,赶紧把旧时的课本、作业、习题翻将出来。谢天谢地,尘封五年,我妈还没有拿这些东西糊墙,我爸也没拿它卷烟。尽管二老都不识字,看来还是尊重知识的,否则我怎么能够开展功课复习呢?就这样,我白天在工地上当吹鼓手,晚上回家秉灯夜读,如此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有一天,我在工地上遇见好友振生的父亲----公社的副主任。他叫住了我说:“别来干活了,赶紧回家复习迎接高考吧!”听王叔叔良言相劝,我这才把“战场”从工地搬回家里,和队里的知识青年阎正图结伴复习。一张吃饭的炕桌、一架缝纫机的台面成为我俩的书桌。退伍时可以买一条辽宁省的最好牌子的香烟----“辽叶”,这回可派上了用场。晚上总是熬到深夜,常常是解出一道题后点燃一支香烟,喷云吐雾,无限憧憬,着实受用。

 报名注册以大队为单位。 仅我们大队就有五、六十人报名。报名表上有本科、大专、中专三栏。当时只想考上一个学校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哪栏也别浪费,统统填上。本科类第一志愿报的是吉林大学。在中专一栏的最后一格填上了“吉林市冶金学校”。

 考试终于来临了,考场设在位于县城的一中。我借宿在生产队知识青年小欧家里。77年考试由各省分别命题。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共四张卷子,可以加试外语。不过我和韩复渠也差不多,连中国的英语也不会。所以只要参加两天的考试。

 政治卷有一道题是“论述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理化卷有一道题,给出某物质的系列化学性质并判断其为何物,这道题我答对了,是甲苯。数学卷有一道题是考余弦定理,另外还有一个用等差级数和等比级数列二元一次方程的题,这个题型我相当熟悉,遗憾的是,当我一走出考场,就发现最终答案写错了,令我十分沮丧。数学卷有附加题,是一些简单的微积分,那一撇一弯我一点都不懂。令我颇为得意的是语文试卷。第一大题是拼音,第二道是解词和造句,第三道有语法修辞。其中一道小题是划出主谓宾,题目是:“华主席健步登上雄伟的天安门”。作文题目是:《伟大的胜利---难忘的1976年十月》”。看到这个题目,我眼睛顿时一亮,于是扔下了前两道题,直奔作文。说起来也巧,我于761016日到北京出差搞外调,刚好赶上庆祝打倒“四人帮”的大游行。以至于在游览动物园后,公共汽车走到白塔寺就无法前进了。我只好下车一直步行到前门,随即去天安门广场看热闹。所以这样的题目对我来说,可谓是有的放矢、有实有虚,发挥的空间很大。我清楚地记得是这样破题的:“在我的日记本中珍藏着一张照片:一个年轻的战士站在天安门广场,背景是沸腾的游行队伍。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就想起了1976年那难忘的十月”。

 行文至此,那可真是文思如涌。似乎忘记了这是考场。洋洋洒洒、夹述夹议、行云流水般地在笔尖倾泻下去。一位监考老师站在桌旁,我每写完一页,他就拿过去看一页。我曾写过讲用稿、大批判稿、社会调查报告、连队年终总结报告和捉刀代笔为领导起草报告,还从未如此流淋漓酣畅。直到如今,这还是我向老婆孩子自我炫耀吹嘘的唯一资本。如此顺手,我竟然写满了四页的八开稿纸。当监考老师宣布最后五分钟时,我匆忙刹车结尾。铃声响了该交卷了,我才发现一、二道题还没有做,不过也来不及了。

 第二天的考试在漫天飞雪中度过。傍晚回家,公路上的积雪足有二尺厚。我们只能推着自行车步行三十华里。是夜,皓月当空,群星闪耀,大地和群山一片洁白。一路上思绪起伏浮想联翩。我并不知道自己能否考上,但又十分知足。毕竟上苍赐予我一次机会,而且我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在我的中学好友中好些人胜我几筹,遗憾的是,他们要么业已就读于工农兵学员,要么早早地结婚生子。文件规定农村已婚青年没有报名资格,可惜他们将这个冲刺和拼搏的机会都失去了,又何从谈胜负呢?与他们相比自己又是何等之幸运啊!

 大约晚上九点钟我们一行人才走到家。喧嚣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惊动了大队党支书。他跑到我家,第一句话就是:“赶考的举子回来了!”

 接下来是难以忍受地痛苦等待。白天去队里干活,还可以有说有笑,而东北漫漫的冬夜实在令人煎熬!有时陪父亲喝几盅酒,吸一支烟,又推出了“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的境界。期盼、焦虑、惆怅和空虚,千思百感齐涌心头,常常躺在热炕头上发呆。有时也给自己打气,默诵着“天生我才必有用” 、“大地无边存我身”。

  却说那一日我正在场院里干活,听人说鲁老师从四平市阅卷归来。于是趁着午休,和阎正图一起去了鲁老师家。鲁德才先生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随着妻子下放到农村,成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我的点滴写作能力正是得教于他。地区判卷时他担任语文科目的终审组长。他开口便问作文是怎样写的。我简略复述了梗概脉络。他随即掏出一叠用复写纸眷写的稿纸,从中抽出一份。我粗略地浏览一下,认定正是自己的作文。鲁老师说所抄写的三份作文是整个地区最好的,近乎于满分。其中有一份大概是梨树县文化馆创作员的作文。他大量引用了贺敬之的长篇抒情诗《十月》的句子,以至于能否判高分引起了争议。拿到终审组,鲁老师认为考试不是创作。倘若是创作,这篇文章则属于抄袭。但作为作文说明该考生涉猎面比较广、阅读吞吐量大,于是还是给了高分。鲁老师评论说,我那篇作文的长处是有情节依托,作者身临其境并贯穿始终。虽然同属于散文,我的作文就要显得厚重一些。为了验证考生是否杜撰,他们还特地找旧报纸核对我作文中的时间。鲁老师看到自己学生的作文如此争气,自然喜不自胜,因此在中学加以夸耀。这话一传就走了样,人们都说我在地区考了前三名。但无论如何,心里踏实了,考上个学校该不是问题了。

  正月里,我正在山里采石头,邻家子成弟弟飞车来报:“二哥,公社来电话,录取通知书来了。快去取!”期盼已久的结果终于来到了!不过我反倒很镇静,绝没有像范进那样大喊“我中了,我中了”的颠狂。回到家里,换上了一套还算体面的行头。唯恐电话听错了而闹出笑话,所以先到大队部确认。在去公社的路上,迎面遇见了振生。他已替我领取了吉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刻才有了“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感觉。我仰天长叹:“人生如斯,夫何所求?生有何喜,死亦何憾!”从那时起就确立了我这些年来所遵循着散淡的生活态度:知足守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兢兢业业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孔子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实际上就是赋予人们具有普遍接受教育的权利。77年恢复高考,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限制。摒弃了“出身论”、“血统论”,给广大青年一次公平的、公开的、平等的竞争机会。参加高考的大约有570万人。大、中专共录取了27.3万。积压了十年的人才喷发而出!在77级学生中,论职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论年龄,相差足足一轮以上;论出身,有根红苗壮的,也有长期受压的“狗崽子”。多处传出一家多人同时上大学的佳话。我在工地上认识一名黑达屯的青年于丁力。小伙子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个子不高不矮,就是拿到今天那也是英俊小生。而且很有才气,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诗文亦写得很好,在工地时我还真没少向他组稿。就是这样的优秀青年,只是由于地主家庭出身,高中毕业后一直埋没乡间。77年高考,他弟兄三人高中金榜:二哥考入东北工学院,他考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四弟考入北京化工学院。78年大哥于丁一在干满五年售货员工龄可以带薪上学后,又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真是一门四杰,在我们的十里八屯名声远扬!若非恢复高考,侪辈焉有今日?所以多少年来,我一直不忘邓公之恩德!

 这次高考不仅仅改变了数十万的青年人的命运,而且对共和国的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产生深远影响!777879这些“新三届”学生,弥补了国家十年的人才断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今他们都处于重要岗位,担当着挑大梁的角色。也许再过五年、十年,在“第五代”抑或“第六代”领导核心中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这些年我常常想,如果没有77年高考,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又从事什么职业呢?参照系当然是曾经朝夕相处的中学同学和战友。也许在部队提干,弄个“520”干干,可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终究还是要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又会有些“水土不服;也许在农村混个乡长书记之类的角色,整天喝得脸红脖子粗,在老百姓的眼睛里不是土皇帝也是南霸天;也许当个中学老师辛勤育人,成为一方名流倒也造福乡梓;也许是继续干农活,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多生几个孩子还违反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无论是何种结局,都会与考上大学有很大的差别啊!如果让我再有一百次的选择,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去参加77年高考!

 入学前那段时光是那么快活、踌躇满志。当乡亲们知道我是半导体专业时,就告诉我:“好好学,等放假回来把我家的电匣子修一修!”78年的正月天气真好。我常常在空旷的雪原上放风筝。有时顺着悠长的绳线放上去一个“哨兵”,看着那五彩纸片沿着绳索飞快地向上攀援,心里充满了惬意和期待。四年的学习生活就要开始了-----

 

                     20045月于硅谷

 

       

浏览(1870) (4)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逍遥号 留言时间:2016-12-05 08:44:14

写得真好!你的文章真诚,流畅,平实,读起来很舒服。。。引人入胜。真没有想到农村的教育也是很有深度的,说明中国的民间教育一直维持了高水准。我也是在农村启蒙,小学3年级转入城市,很快就门门功课名列前矛,一点都不比城里的教育查。天生你才必有用啊!

回复 | 0
作者:立青 留言时间:2008-06-07 16:38:29
三十年前的恢复高考曾经为千千万万的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民点亮了生命之光,开启了命运之门。对于走进了高等学府的学子而言,高考是个人的命运转折点,对于国家和人民,高考同样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
Thanks.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关东老农
来自: 中国东北
注册日期: 2008-03-23
访问总量: 222,51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最新发布
· 退休感言
· 元日
· 挽老椰子兄
· 从博物馆到垃圾场
· 四十年回首话咱班
· 美 国 大 妈 收 藏 家
· 叹藏品飘零,谁舍谁收?
分类目录
【梦里依稀慈母泪】
· 天 人 恨
· 行善谈何易
· 早 夭 的 兴 城 弟 弟
· 忆 祖 母
【聒碎乡心梦不成】
· 回 首 年 少 落 魄 时
· 落 潮 与 回 潮
· 泥 沼
· 我们屯子出了个“国防部长”
· 柳条甸子
· 五 叔
· 当头棒喝
· 貂裘换酒也堪豪
· 把酒谈兵
· 欲空何曾空
【我欲因之梦寥廓】
· 挽老椰子兄
· 四十年回首话咱班
· 质本洁来还洁去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大学轶事
· 赶 考 ----记1977年高考
【梦里不知身是客】
· 元日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宾 肯 的 身 世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盖波儿
【今宵酒醒何处】
【吹尽狂沙始到金】
· 退休感言
· 从博物馆到垃圾场
· 美 国 大 妈 收 藏 家
· 叹藏品飘零,谁舍谁收?
· 批一封,情义无价
· 金銮殿上的蘑菇
· 拖着辫子的红条封
· 红条断简管窥民国文艺青年
· 货卖识宝家
· 波特兰惊闻保定松涛
【】
【】
· 铁打
· 在日子里
· “老九”
存档目录
2021-06-19 - 2021-06-19
2021-02-13 - 2021-02-13
2020-11-27 - 2020-11-27
2017-04-07 - 2017-04-07
2017-03-10 - 2017-03-10
2016-12-03 - 2016-12-03
2016-09-02 - 2016-09-02
2015-12-23 - 2015-12-23
2015-10-02 - 2015-10-02
2015-09-13 - 2015-09-13
2015-07-25 - 2015-07-25
2015-04-04 - 2015-04-04
2015-03-06 - 2015-03-20
2014-02-14 - 2014-02-14
2013-12-06 - 2013-12-13
2012-03-03 - 2012-03-31
2010-12-10 - 2010-12-10
2009-07-11 - 2009-07-11
2009-04-03 - 2009-04-03
2009-03-27 - 2009-03-27
2009-02-27 - 2009-02-27
2008-10-03 - 2008-10-03
2008-09-19 - 2008-09-26
2008-06-06 - 2008-06-13
2008-05-02 - 2008-05-30
2008-04-04 - 2008-04-25
2008-03-23 - 2008-03-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