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惊回千里梦  
在我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总有贵人相助。我将永远怀念斯人斯时斯地,牢记此情此恩此义!  
https://blog.creaders.net/u/145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大学轶事 2008-06-13 20:46:34

                     大学轶事

1.楔子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一晃毕业二十多年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朝夕相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白发的增多,往事愈发变得清晰,犹如昨天发生的故事。这几年一旦有同学重逢聚首的机会,大家聊的不再是前途理想---这应该属于我们孩子们的话题了,而是同窗旧事。用我们班最漂亮的女孩彦虹的话说:“同学一见面,就是咱们班那些事儿,反过来倒过去还说不够!”其实彦虹的记忆力非常之好,对于很多事情的记忆可以精确到某天的上午还是下午、是在白楼还是理化楼三阶教室。我真的希望彦虹花点时间,用文字把这些事串联起来,那应该是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一年前,广平来信十分感慨地说:“二十多年过去了,三十三位同学还都健在,而且都保持着原装的幸福家庭,这在如今的世道中也实属不易------”我曾在公司与同事复述此言,他们都说我们班应该感到骄傲。从而使我萌发了写“大学轶事”的念头。趁着自己还没老年痴呆,把脑海里的东西倒一倒,翻一翻那七百年的谷子八百年的糠。如今我们的孩子大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倘若他们也有机会和耐心看一看这样的文章,岂不是接受“革命传统”和“忆苦思甜”教育的大好时机!让他们了解到父辈是如何艰苦奋斗的。

 不过这不是写党史,写不出诸多的“伟大、光荣、正确”。浓墨重彩还是一些滑稽可笑的事情。这就难免拿某些同学开涮。当然重点调侃对象还是诸如老贾、老傅、小宝、老肖、绘一、李威、老苗、柳惠等我们这些脸皮厚、度量大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李嘉、斌桥、亚柏、状元、小单、建中、寒铁等不大不小的家伙,也来个顺手牵羊旁敲侧击。兄弟我这里先恕个罪了。对于小字辈的同学,咱还按既定方针:爱护、鼓励、不得不服!

 我想到哪说到哪,就像跑江湖卖大力丸的那样,一段一段地抖落,反正凶恶的“城管”管不到咱,而况也不用交地摊费。          

 

     2. 初登殿堂

    1978314日,我搭乘长途公共汽车前往长春报到。在火车站站前广场有吉林大学接待站的横幅。把行李扔到学校的卡车上,就乘坐校车去吉林大学。那几天的天气特别暖和,冬天积攒的厚厚积雪开始融化。大街上淤积着稀泥和雪水,汽车驶过时便泥水四溅。这时从后排座位传来了轻轻的抱怨:“长春怎么这样脏呀?”“你看那车身上尽是泥点!”“一定是冬天下雪时没有清扫。”我不禁循声回头探望,那是两个英俊的少年。个头虽然都超过180,但脸上还透着孩子般的稚气。这是我最早认识的吉大校友。几个月后,我知道其中一位是中文系的同学,也在七舍食堂进餐。另一位则是我们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的峰延同学。有意思的是,大学毕业后我们一起分到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尔后峰延负笈英伦。如今我们又曾经同在一家公司共事。说来真是缘分不浅啊!

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时任系办秘书的黄老师----一位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他把我领到八舍三楼宿舍。认识第一个班里的同学是小宝。或许范家的人对于中举都有一种家族遗传的莫名冲动,小宝早早地从青藏高原奔将下来,是我们班第一个报到的同学。那时是离得越远的来得越早,而长春市内的同学守家待地就姗姗来迟了。小宝那时可以说是忙前忙后,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报到的同学。看他那满脸胡茬子,我还真管他叫了一声老师。不过这个称呼他也担当得起。尽管他有时在老肖面前象个虚心的学生,若是给我答疑,他还是绰绰有余的。而况小宝长期担任班长和系学生会主席,为班级和系里的学生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小字辈眼中当属德高望重无疑。对小宝年龄误判的还不止我一个人。则钟入学时还是一个15岁的却生生的小姑娘。小宝帮她安顿好行李后,开玩笑说:“你得管我叫叔叔!”过了几天,则钟找到小宝说:“我爸说了,大家都是同学,叫叔叔不好!”小宝吸烟,不过与我们班的一般烟民不同,或许是受邱吉尔或者是闻一多的影响太深,他是用烟斗抽烟丝。一柄硕大的、通体呈古铜色的烟斗,塞入细细长长而且颜色黄黄的烟丝,用火柴点燃,一缕轻烟袅袅升起。他时不常地挥舞着烟斗作手势以加强说话的语气和说服力。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酷!

一、二天内我们宿舍就聚集了绘一、广平、李威、老苗等同学。李威当时身穿翻毛羊皮大衣,“身份证”披在身上,一看就知道出身贫下中牧。更好笑的是,这家伙在寄行李时竟然托运到吉林市,害得几天没被子盖。绘一虽然是来自克什克腾旗的知青,脸上却丝毫未染大草原的酷日严霜,一副白面书生的模样。二十年后我们在硅谷重逢时他风采依旧,我曾开玩笑说等过几年儿子长大了你们会被认作哥俩的。绘一经常盘腿坐在床上,手里捧着一本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不过不是我们学的那本,而是理科用的版本。报自愿时他和弟弟都报考数学系,这大概是受其父的影响,结果二人都被分到了半导体系。绘一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很有见地,极具组织领导能力。广平那时咋一看就是一位浓眉大眼的小男生,但是人小却很稳重、有正事儿,知识面也很宽。大家凑到一起吹牛,从列宁斯大林扯到贝利亚,当说到斯大林的真实姓名时,广平流利地说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时,着实让我既惊讶又佩服。其实直到现在我都不能记全,这不,还得上网上查找一番。我们遂成为十分要好的朋友。二十多年过去了,友情犹如老酒陈醋越久愈醇。

我们班有三十三人。入学前职业有工人、农民、公安干警、中小学教师、下乡知识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和在校中学生。论年龄可谓老少三辈,不过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属马、羊、猴者居多。最大的老大哥老贾已经是32岁的孩子爸爸了;而年龄最小的是15岁的则钟,还是一个充满稚气的小妹妹。论地域可以说来自五湖四海:青海、宁夏、云南、四川、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省份。就是这样的一批优秀人才组成了一个团结、向上、和睦与和谐的集体,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

系领导和77级同学见面会在理化楼三阶教室举行。当时系主任高鼎三先生由于出国没有露面。系党总支书记张嘉志、副书记岳威、副主任王宝锟、祝保源等老师参加了见面会。后来在柏家屯农场劳动时听场长和王广洲老师讲,文革时造反派批斗时任法律系党总支书记的张嘉志老师,让他自报家门说自己是走资派。每打他一棒子张老师就喊一声:“我是共产党员”。颇有渣子洞里共产党员的骨气与风范!

77级开学典礼在鸣放宫举行。除了唐敖庆先生外,我不记得还有那些大师级人物在主席台就座。我系胡德宝老师代表教师讲话寄语年轻一代。胡老师早年为吴式枢先生座下弟子,60年代留苏时曾为“红场斗士”。我们上大三时他为我们讲授《量子力学》。尔后他曾担任吉林大学党委书记。胡老师是一位爱护学生、有担当、令人十分崇敬的师长!

遥想当年,吉林大学何其辉煌!那是东北地区的最高学府,是科学与文化的神圣殿堂!

   

   3.   一百杀威棒

     77级的同学从十年的社会积淀中得以脱颖而出,可谓是沙里淘金。无论哪位在其所在的中学或家乡都是佼佼者,金榜提名后自然踌躇满志。大家都是怀着春风得意的心情踏入校园。即使是一些表现低调的谦卑者,心里保不准也都在偷着乐。不过这种情形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经入学考试后绝大部分人都成了霜打的茄子,只恨爹娘给自己的大脑容量太少!

   在报到时同学们就得到通知,随后将有一场入学考试。全校新生的入学考试统一在同一天举行,好像文科安排在下午。理科只考物理与数学两个科目。我们年级被分配在理化楼三阶教室。整个教室座无虚席黑压压的三、四百号人。等考试一结束,几乎每个人的脸都长了一分二厘五,互相交换信息时都说自己没考好。我曾戏言,这就是《水浒传》中林冲本该挨打而有躲了过去的一百杀威棒,先打掉大家的嚣张气焰。

     大约考试后的第三天,我们正在白楼打扫教室,黄老师跑来找雄伟同学。雄伟的第一句话就是:果然不出我之所料!这时大家意识到雄伟入学考试没及格。黄老师叫走雄伟后,大力说了一句:是不是系里要让雄伟退学呀!此话一出,愈发加重了大家心里的阴影。

     谢天谢地,黄老师只是将雄伟叫到办公室问了一下情况,并没有勒令退学之说。否则,吉大将失去一位奇才!雄伟来自于青海西宁,脸色过于苍白,一幅文弱书生的模样,眼睛却充满着活力与变幻。他穿着一件好象女式呢子大衣,直到现在我都怀疑这是他姐姐的衣服。或许刚到东北水土不服还是时差没有调整好,竟然在入学考试中马失前蹄走了滑铁卢。几个月后其聪明才智就逐渐显现出来,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这家伙从来不重视分数,以至于在考光学时又闹个不及格!据说物理系77级有位谭同学,平时很少去上课,光学考试也不及格。但是他却是我校第一个考取CUSPEA的学生。因此老肖总结出判别标准:看哪个家伙光学不及格,那个就是最优秀的学生。说不准老肖一直为其光学考试的好成绩而抱憾。

     在四年的光阴里,雄伟在课堂上就可以将老师所讲内容消化理解。他是为数不多的、能把老师难倒的好学生。在学习《电动力学》时,老师讲授“韧致辐射”和“切伦科夫辐射”。在这两个模型中采用经典电动力学的处理方法,对带电粒子有一个基本假设:带电粒子在小体积内电荷连续分布。课间休息时,雄伟问主讲老师:“根据相对论理论,带电粒子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它不该是一个圆球,而应该是一个橄榄球。那么在曲率半径不同的地方电荷分布是不同的,大部分是集中在尖端。那这两个模型岂不是错了吗?”我们《电动力学》的主讲老师学问与学术造诣都相当好,而且讲授这门课程多年。但他从来也没有碰到这样的问题,不免一时语塞,说容他想一想。雄伟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你看他上课时好像漫不经心,可他常常想到更深的层次。课后从不复习,即使考试在即,他还是跑到图书馆去攻读哲学、历史、政治、文学书籍。毕业前,哲学系的苏炜光先生曾属意收取他为入室弟子。或许不喜欢东北的气候,他考取了地处北京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许良英先生的研究生。

   据说我们的学号就是按照入学考试成绩名次排序的。在那次考试中广平独占鳌头,绘一名列第二。幸亏我把当年的学号忘记了,否则,若说出是38号,那岂不被人笑掉大牙!

     我想吉大的77级的同学都会对这次考试记忆犹新。它对督促和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校时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向学校和系里建议坚持实行入学考试制度,对每一届新生都打一顿杀威棒,让他们知道人学海无涯、切莫夜郎自大的道理。 

  

   4.e-d 领域

    高等数学课程是从补习二次曲线开始,然后才进入数列与极限一章。主讲为张老师,助教为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常老师。

 对我等具有一般智力的人来讲,从算术到代数是一个转折点。记得在小学时有的人学习很好,可是上中学开始学代数,立马就跟不上了。从代数到微积分又是一个转折点,什么罗尔定理、拉格朗日定理、泰勒定理着实令人吃力。小郭在给我答疑时曾反复强调,学好微积分一定要掌握好“微元”的概念。让我感到最难的莫过于用e-d语言证明极限了。数学逻辑思维真的与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差别,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好得要有天份。我这里死抠硬磨、味同嚼蜡,那一厢竞有人如含橄榄、津津乐道。这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对证明极限有莫大兴趣的要属小郭、小王和雄伟了。当我们只能作些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上的习题时,他们早就同季米诺维奇过招了。每当常老师来答疑时,这几个小孩就围将上去,拿出来的尽是些难题怪题。有一次小郭拿一道复旦大学教科书上的一道题问常老师,他甚为不屑地说:“不要弄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不禁暗暗诧异,陈建功、苏步青先生那可是一代宗师,常老师何以如此简慢复旦?莫非数学也有南北门派之成见?    

对于那些优秀的学生我们称其为属于e-d领域。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人还着实不少:除了上述三位,还有老肖、绘一、斌桥、广平、则钟、状元、小宝、鸿彬等人。说来惭愧,论年龄咱忝为正态分布的峰值区间,可是论学习成绩却跑到2s之外区间蹲着了!往往是我这个层次的人会闹出一些学习上的笑话。

当学习到线性代数的时候,潘老师来当助教。潘老师也是毕业于北大数学系,不知何故,据说是一直在烧锅炉。他是在吉林省普查“用非所学”时才调到吉大的。潘老师个子不高,经常是穿一身劳动服,话语不也多。他有一个小毛病,就是眼睛总是不停地眨巴。其貌不扬的潘老师与身材高大的常老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不久同学们发现潘老师的功底比起常老师来更胜一筹。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潘老师通常不听主讲老师讲课,只是答疑时才到场。在概率论的课堂上,“分球把老师同学都搞糊涂了。下午答疑时,小郭、老肖等人请教于潘老师。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个容易”。三下五除二就分成了,让这些高才生赞叹不已。于是同学们纷纷找潘老师答疑。有一天柳惠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或许是要考考潘老师,不过此问题与当时的数学课毫无关联:“为什么两点间直线最短”?潘老师眨巴眨巴眼睛,不动声色地说:“拿个大饼子撇出去,你看那狗是直线冲过去,还是绕着弯儿地跑!”同学们哈哈大笑,柳惠讪讪地,似乎还有几分得意。潘老师进入吉大不久,发现王谢《线性代数》中给出的一条定理未加证明。于是他就给出了证明,文章发表在吉大学报上。此举深受数学系主任谢邦杰先生的赏识,不久就调他去给进修教师讲课了。

有一次小宝问小王一道题。大概是小王的解答十分圆满。小宝随口说道:“生子当如王建生”!或许小王听出了什么弦外之音,遂作严肃状问我:“什么意思”?我忍不住笑道:“好话好话,表扬你呐 ”! 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有小王一直从事理论研究工作。而且在计算物理领域小有名气,如今已拥有好几个为同行认同的“Wang”模型了。树多枝而路所岐,有所弃方有所取。我们班的同学都情愿或不情愿地选择了安身立命的职业。不过象小王这样一直坚守在e-d领域,是更值得我们称道的!              

 

    5.老肖素描

落拓不羁、直白外露和不拘小节构成了老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牛人”。不过,他也实实在在地拥有“牛”的资本。当年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在本省招生的录取线为241分,而老肖高考成绩为三百多分。总共考四门课程,他的语文与政治不会得到很高的分,如此算来他的数学与物理应该近乎于满分。不,每科或许超过100分,因为附加题也会得分。填写志愿时他一心扑实地奔北大。不知何故,竟流落与我为伍,他有什么理由不“牛”呢!

入学时那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他把行李扔到老苗的上铺后,从提包里抽出一本广播英语教材,随即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起来,真可谓是先声夺人!

我们班有个风气,优秀学生常常给我等之辈答疑。毋庸讳言,有的答疑老师还真的不如那些尖子生。我们是出于体谅某些助教老师才求教于同学的。老肖功课优异,自然有好多人找他答疑。凡是遇到这种情况,老肖总是很矜持地看一遍题意,然后随口一句:“这个问题很简单”!说者无心,听者留意,我等皮焘肉厚者对此言还能消受,而那些女同学如何承受得了!在她们的意识中,老肖是话中有话,连起来就是:“这个问题很简单,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也不会,你怎么这样笨”?几个照面过后,再也见不到女生找老肖答疑了。记得有一次小宝与老肖讨论有关毛细现象的问题。老肖十分气粗地教训小宝:“你回宿舍打上一盆水,搭上一条毛巾,第二天早上你看水是否流到外边”?其神态与口气颇像潘老师。小宝的脸上推出一幅皮笑肉不笑,那模样比哭还难看!

    老肖非但理论功底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堪称一流。做研究生期间,他多次改造设备。比如他买一个航空用的高速电机,做一个甩胶台,把光刻胶膜做得又薄又均匀。他的博士论文是做高速激光器,当器件做出来后才发现找不到响应速度足够快的探测器,于是他又动手做出高速探测器。相当于做了1.5个博士论文的工作量。

老肖在同学们中间傲气,在权威面前依然傲气。他的傲气是从骨子里出来的,所以应称之为傲骨。大概是1997年,国家“863”光电子主题专家组换届,国家科委属意让一些年轻人进入专家组。为此由一批院士组成了评审委员会,大约有5-6个年轻人参加答辩。在这种场合下,人们都巴不得顺着院士的杆子向上爬,可老肖偏偏就跟本研究所的一位权威顶了起来。不过他还是被任命为组长助理,跻身于国家级专家行列。若不是那场飞来的横祸,老肖现在应该向院士冲刺了!我们班同学对此痛惜不已啊!

其实老肖也有自卑的时候,不过那是处于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特殊态势之下才发生的。同窗四年,他常常与我说起古月。古月是他当年在沈阳炮兵司令部幼儿园时的小朋友。后来老肖家搬进了长白山深处的露水河林业局,古月家则搬到北京了。文革串连时十三、四岁的老肖曾去北京看望古月,参加工作后趁出差机会又见了一面。77年高考,古月考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这二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青梅竹马,上学后又鸿雁往来。快毕业的时候,我多次鼓动老肖去追古月,想不到一贯自信的老肖这时却变得却生生地忸怩起来,声称诸多方面配不上古月云云。快毕业的时候,老贾给他介绍了一位白求恩医大的女孩儿。几次约会回来老肖都抱怨没有话题、找不到感觉。我笑话他是“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毕业后,老肖留在吉大读研究生,古月分到北京航天部的一个研究所。大约是824月初,老肖给我来信中称女医生家里催促确定关系,而他依然没有进入状态。我给老肖回了一封信,用了激将法。信中大意是:“多年来你心中一直装着古月,为什么不能勇敢地追求?吾兄大才,堪称人中之龙,为何如今竟萎缩不前?那古月恁地有三头六臂不成?竟让一位如此骄傲的人自惭形秽。拉下脸来大胆出击,就是不成这辈子也不用遗憾了”!说来也真巧得很,就在收到我信的第二天,他就收到古月的信。此时她也正为“情”所困。家里催着解决个人问题,她对二大妈、三仙姑之流的保媒拉纤又很是反感。信中最后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谈一谈呢”?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可以想象,老肖当时肯定是一跳八丈高,乐颠了!老肖真是聪明人,欲借他人笔,说己心中话,他立马儿把我的信寄给古月。不过这家伙还真够朋友,也把古月的信寄给我了。那古月还真精明,唯恐是老肖雇了枪手。反复核算一封信由石家庄到长春再折到北京的时间,最后判定老肖没有弄虚作假,这才献出芳心。这真是一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他们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二十多年来相濡以沫。尤其是老肖身体遭到重创后,古月坚强地挑起家庭的担子,对老肖极尽关爱与呵护。不久前,雄伟从国内探亲归来,称赞古月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

自从与古月缔结姻缘后,老肖便放弃自己转过去吹嘘太座了。有一次在我家讲:“我们家古月那在单位是有名的‘一万单’,人家都佩服得不得了”!意即古月有一万个英文单词量。有了儿子后开始吹儿子:“我儿子聪明,那可比我强多了”!那时候他儿子才三岁。

老肖傲骨不凡,可他同时又有一颗仁慈的心。有一次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元,这相当于我当时的五个月工资呀!在他家里,我看到两个贵州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在得到老肖的帮助,得以复读时写给他的信。那著实让人感动!老肖希望只要这二个孩子能够过关斩将,他就一直把他们供到大学。

中国人受传统礼教束缚太久,讲究“温良恭俭让”,抑制个性张扬。从而对“傲字往往会认为是贬意。老肖在社会上也曾经因为“傲气”或多或少地吃过亏,但是他依然我行我素、挥洒自如。这是一种未经扭曲和雕饰的独立人格,捧出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我自认为是一个谦卑的人,但是我却打心眼里欣赏老肖的“傲气”,羡慕他的奔放不羁,更敬佩他的为人。我多么希望再见到一个傲气十足的老肖啊!

 

    6. 至交

    的恃才傲物是众所周知的,所以大多数同学都退避三舍,不与他交锋。唯有小宝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经常向老提出挑战。大有“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味道。他知道和老斗学习绝非易事,于是就另辟战场。二人要在对骂上要决一雌雄。

    想我等之辈浪迹“江湖”多年,久经社会浸淫,俗言俚语自不陌生。当年我在农村下地干活时,莫说老爷们铲地时讲的荤段子了,就是老娘们来大膘也足以叫人脸红心跳!我想当过知青的人都会接受过贫下中农的这般教育。小宝和老皆属“酒精”考验的老“革命家”,他二人斗法可谓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材。两人通常是面对面地坐在床边,中间隔着条桌,开始了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较量。我已记不得通常由谁先发招了。反正是一人一句,你来我往、进攻防御颇具章法。一个是犹如来自于长白山的参茸老仙,另一个则是青藏高原的金轮法王,所以你可以想象出战斗之激烈。荤的素的统统地端将上来,二人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去寻找那些最有战斗力的语句。不过二人毕竟是书生,比不得街头泼皮口吐莲花,有那么多的花样、那样生动形象。只可叹此小宝绝非彼小宝,他不会讲 扬州话。否则,祭出“辣块妈妈”之类的经典招数,何须瞎打烂缠,一剑封喉岂不干净利落!不过尽管如此,好像每次小宝都略占上风,衡量综合素质的天平也就不再有所倾斜了。此时小宝总是面露得意之色。

 抖落这等轶事,绝非要寒碜我所敬佩的二位仁兄。恰恰相反,我倒认为能够大俗大雅方显名士风流。谓予不信,请听两个掌故。曾经将诸多中国古典名著译成英文的一位大师,出身于牛津,学贯东西,可谓是大大的雅士了。不过他有两个雅兴:其一是推杯换盏,一日不可无酒;其二是喜欢讲无伤大雅的黄色笑话。说得再远点,当年黄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一夜内急,匆忙间打开窗户小解,飞流直下好不痛快。那想到一楼那厢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正在秉灯夜读。这一泡尿还真没浪费,几乎把大师淋成了落汤鸡,真真个提壶灌顶。章太炎外号叫章疯子,如何肯吃这个亏,于是便破口大骂。黄侃年少气盛,而况本来就性格乖戾,怎能放弃异国骂人的机会。于是楼上楼下展开了一场大战。骂来骂去,二人不由得开始佩服对方的骂才。互通姓名后遂成至交,黄侃遂向太炎先生执弟子之礼。无独有偶,小宝与老肖也在对骂中不断地加深着“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友谊”。

 有一年广平回国,老肖、老傅我们四人小聚。席间广平说起儿子小小到德国时,几个月后就可以叽哩哇啦地讲德语了,而且先学会的竞是骂人话。这时老肖又语出惊人地发表高见:“骂人话都是人类语言的精华”!说到这,我突发奇想,小宝何不给老肖打个电话,将当年最经典的套路使将出来。说不定你那些语言精华真的能够唤醒老肖的沉睡记忆。若此,你的功德善莫大焉!

                 

 7.  I am sure…

   每当同学们相聚,只要谁说一句:“I am sure…大家就会心地笑了起来。它令我们回想起学英语的一些往事。

   第一任英语老师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吴老师。我们很多人过去都没有学过英语,幸好所用的教材是从音标乃至字母学起。记得有一次晚间上课,吴老师将我叫了起来,我一时又回答不上问题。吴老师那厢又不依不饶,让我着实地卖了一把秫杆儿。那是个冬夜,弄得我狼狈不堪,出了一裤兜子汗。丢了一把老脸,害得我一夜失眠!其实丢脸何止一次呢?小郭常常模仿我的口音:“ It is----”,不分轻重音;老肖称我的发音为“关氏英语”,并赞扬我说:“外国人要是象你这样讲话就好了,我就都能听得懂了。”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英语也没见长进,现在又成了异国刨食的一大障碍。

   大约一年后换成了秦老师为我们教授英语。有一次秦老师希望在课堂上搞一次简单的对话。小宝和雄伟勇敢地站了起来,二人才交手三、四个回合就无话可说了。雄伟急中生智骂了小宝一句:“you are foolish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文弱的秦老师对雄伟说:“他那么友好地同你对话,为什么对人家评价那么低?”说来小宝的英语进步应该是最快的,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每天竟能够背下70个单词。这位仁兄极具语言天赋,中学学俄语,大学学英语,在复旦做博士时又学了日语和法语。有一次还写了一首英文小诗给我们传阅。凭心而论,写得相当好。我还清楚地记得用的是{ai}的韵脚。不过诗中若隐若现地散发出“少年维特之烦恼”。绘一学英语那要显得更“学术”一些,常常要比较两个词的异同之处以及使用的语言环境。这位仁兄即使是种地、炒菜、摄影都要把它当作一门学问去做。因而干什么都干得像模像样、有声有色。这大抵是得益于家学渊博,从小就受过良好训练吧。发音最好的当属则钟了,那才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代课老师。

   有一次我很早就到了教室,可是刘娜老师却早早地等在那里了,她说每逢有课总是要提前半个小时到课堂的。刘老师已经年近花甲,为人和蔼可亲,就像个慈祥的老妈妈。由于她手中没有花名册,她让我给出56 同学名字以便提问。于是我就把晓微、则钟、小宝、绘一、广平和小郭的名字写给了刘老师。在课堂上她第一个提问的同学是则钟。刘老师对则钟的发音给予了极大的赞扬。她接着说,几个在美国的同学给她写信谈学习英语如何重要,美国人说话如何眼睛眉毛嘴巴一起动。听得大家颇有“海客谈赢洲,信是苍茫难以求”的感觉。她接着又提问了两个同学,那都是对答如流。刘老师似乎看出了什么端倪,于是就不按名单点将,一下子揪住了胖胖的小冬青。冬青的发音和我一般烂,磕磕巴巴地朗诵了一段。刘老师十分和蔼地鼓励冬青要炼好语言发音,并说:“将来你去美国讲学,流利的语言是很必要的”。此后我们总是在开玩笑的时候问小冬青什么时候去美国讲学。我们在大学一、二年级时,中国还是很封闭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会到大洋彼岸。而刘老师那时就把天窗打开了,可谓是远见卓识!想来刘老师如今应该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了,我们祝她健康长寿!

  第二次代课老师我至今不知姓名。那天她穿着一件米黄色大翻领的上衣,头发挽成发髻。一看就是个利索的老太太。那一节课文题目是:“What heat is一开始她就朗读一遍课文:“I am sure that you know what heat is----,”那场面就好象是在看一场艺术演出,听得大家如醉如痴!下课后,一群同学立马儿把讲台围了起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小宝学过俄语,这家伙或许想卖弄一下,就随口说了一句俄语。哪想到老师叽哩呱拉地说了一段俄语,我们这位达瓦里斯如何招架的住。原来这位老师本来是学俄语出身,现在改行教英语。小宝这次又给老肖留下了话把。

   多少年过去了,也许我们中间有的人已经把英语还给了老师,但是“I am sure”却永远地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8. 三箭齐发

    我们经第三次搬家进入红楼宿舍。这时好象79级同学也入学了。那时候有几件事情一直影响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一是二舍食堂就餐人员很多,食堂又只开那么几个窗口,往往是买饭与买火车票一样难。偶尔还会出现因为排队买饭而发生口角的事情。其二膳食质量差,给的份量亦不足。其三是外语系同学经常晚归,当时大门晚11点上锁,几乎每晚12-1点钟都出现外语系同学敲门叫喊声。我们宿舍在一楼离大门很近,常常是同学们刚刚进入梦乡即被吵醒,而况我们宿舍有好几个同学饱受失眠煎熬,一旦被吵醒,那起码要再折腾几个小时,才能二番入睡。

    在一个下午几个同学自发地组织起来,决定针对这些现象予以抨击。老贾写了一篇大字报,其中涉及到“伙食淡而无味,菜汤上见不到油花,女同学也要买额外的一块发糕”等事例,强烈要求学校改善食堂伙食。老贾何许人也?66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文革初期参加过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对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那是轻车熟路。不过等到文攻武卫、剑拔弩张的时候,我们这位老大哥早已跑回家乡挣工分去了。写这样的大字报对他那是小菜一碟,而且有理有据。

    鸿彬画了一组漫画,辛辣地讽刺混乱的食堂秩序,倡导排队买饭。鸿彬出身于绘画世家,受过良好的绘画训练。学校开运动会时,我们系推出的黑板报为《掷铁饼者》,孔武有力,栩栩如生。那就是鸿彬的杰作。挂在食堂的漫画中我记得其中一个画面,一个女同学捧着饭盒,冲向队伍中夹塞,画外音为:“哎,插队落户了”。

    在一进门的墙壁上我们竖了一块黑板。由鸿彬画了一幅漫画:几个同学在门前连踢带喊。我配了一首打油诗:“昨夜梦游正香甜,隆隆巨响惊我眠。乍疑绿林打家舍,起看学子立门前------

    学校领导的反应是迅速而积极的:主管后勤的领导召开了座谈会,成立了由学生参加的伙食管理委员会,老大哥成为学生代表。团委和学生会也召开会议研究整顿食堂秩序。真是一抓就灵,买饭的队伍井井有条,饭菜的质量也有所提高了。事过多年,我们还不能忘记老贾的贡献!如今我们这位老大哥已经年过花甲,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遥祝他身体健康!

   三箭齐发,两矢中的。唯有外语系同学的夜半擂门,一直伴随我们到毕业。                  

  

    9.假马列的故事 

说起一九七七年高考,那可是贾大哥全家风光无限的日子。夫妻携手上阵,双双高中金榜!当时大哥大嫂在中学当物理和数学老师,考上大学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我家乡也曾出现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高考的场景,学生考上了好几个,当老师的却没有考上,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哥大嫂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怎能和上述庸师相比!他们是牵着一串学生上大学的。两口子同时考上了大学,这对一个庄稼院人家来讲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喜事呀!有一次大哥不无得意地对我讲,当年风水先生“马大唬弄”端详过贾家的祖坟,撂下了这样的评价:“此处阴宅人旺财不旺,其后代虽然不能成为达官显贵,但不乏读书人”。看来这“马大唬弄”眼力果然了得!大哥兄弟四人,起名的顺序为文武君臣。大哥的大哥名文者早在文革前就上了大学,名臣者当了工农兵学员。而大哥大嫂都是一九六六年的高中毕业生,由于文革耽误了十年。参加高考时他们的女儿都快有三岁了。出于家庭的考虑,大嫂选择了长春师范学院的大专班,学制为两年。大哥则进入吉林大学与我等相伴四年,留下了不少的佳话趣事。

大哥性格倔强、认死理,而且常常像一个“卫道士”。喜欢发议论更喜欢辩论。那个时期全国都在反思文革、解放思想,人们思想十分活跃,也给大哥提供了很多的话题。当《中国青年报》就潘晓的“人生的道路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展开人生意义大讨论时,大哥慷慨激昂地讲:“个人主义道路越走越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当年他已经三十二岁,而小字辈的二十岁还不到,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看法如何能够一致,这就难免产生“代沟”。年轻人看他左得可爱。于是乎就送他一个外号叫“假马列”。“假作真时真亦假”,说来还是得怪大哥的姓氏不好,多么好的名字一旦冠以其贵姓就都变成负面效应了。

记得刚入学不久,在鸣放宫播放日本电影《生死恋》。看了电影之后年轻人兴高采烈,大哥则义愤填膺。他大声疾呼:“进口这样的电影,要把青年人引向何处?”为此还和小郭辩论过几次,小郭嘲笑他连电影都没看懂。这更激起大哥的愤情,于是乎利用周末去电影院自费看了两场,又奋笔疾书给《吉林日报》写信,不过信都被退回来了,这又不免遭到小郭和老肖的又一番嘲笑,估计那时大哥肯定挺郁闷。

暑期放假前,系里召集年级全体学生会议,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讲一些注意旅行安全等假期注意事项。随后他讲要注意政治学习、关心时事多看报纸。他深有感触地说:“国家形势发展很快,我一天看四个小时的报纸,有时对形势发展还是看不透!”会后大哥不无嘲讽地说:“国家政策说变就变,世界形势瞬息万变。那是看报纸能看得透的么?看四个小时没有用,看八个小时也白搭!”

按理说,大哥是正正经经的老高中毕业生,功底相当扎实。但是毕竟年龄大了,又有家庭事务的后顾之忧,又何况我们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甚多。故而大哥也是跟头把式地折腾了四年。尤其是学英语,对年级大的人困难就会更多一些。什么现在时、将来时、将来完成时,搞得大哥晕头转向。大哥学过六年的俄语,当中学老师时又曾自学日语,当然他的中文功底更是相当深厚。学英语有困难,他就指责英语不严密、不规范。他曾多次称赞俄语如何规范如何准确。“俄语有六个格三个性两个数,词法相当严密,绝不会给人以误解。”“当年在规范俄语时,不但有语言学家,就连罗蒙诺索夫这样的大科学家也参加了。你说它能不严密么?”每当大哥唠叨这些时,年轻人也许会顶上一句:“为什么世界通用语言不采用俄语呢?”大哥默然。

理论力学考试是在冬季的一个周六下午。那段时间我感到很累,于是考完试后就跑到四叔家去蹭酒喝了。等周日我回到教室,只有彦虹和则钟两个人在自习。小姑娘们对我说:“老农啊,快去劝劝老贾吧!他说考得不好,恐怕是不及格了,眼珠子都流汗了!”那次考试题的确偏难,其中有一道题如次:“用一根定长L无质量细绳栓住小球m,在绕固定杆以角速度ω旋转时,求该绳与固定杆间的夹角”。其实这是一道“送礼题”,就是给同学们过六十分门坎儿预备的。可是大哥却钻了牛角尖,他用手旋转钢笔想模拟一下,不料当钢笔一转,他感到绳子缠到杆上了,再转一下又缠上了!越折腾就越糊涂,那还有夹角可求?这么一搞,大哥的头绪就全都乱了套,后面两道有关“爬梯子”和“车载小球”的大题更是无从下手。他对我说:“老天巴地的,跟一帮小孩儿混,还弄个不及格。你说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嘿,这话听着耳熟!一年前半物班的药兄也是这么讲的。我们年级有药兄、柳惠我们三个人当过兵,不过药兄比我俩大头兵要牛一些,他是军官转业后又考上大学的。他是典型的东北大汉,身高马大、嗓门也高。刚入学时一副趾高气扬的摸样。不料第一个学期下来就走了麦城,高等数学闹个不及格。他对我们说:“昨晚我一夜就没能入睡,我哥哥我老婆一个劲儿地劝我。你说我多丢人啊!让我这老脸往哪儿搁?”这位药兄自尊心太强,经此闷棍后便偃旗息鼓、竟一蹶不振,从此很难听到他的大嗓门了。看来开学伊始我们都托大了,其实年龄愈小学习越好,这也许是77级的普遍现象。而大哥等人后顾之忧甚重,“老妈的命、孩子的病”,要操心的事多着呢!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就值得令人赞佩!

除了“主义”之争时,大哥的性格还是满随和的,总是嘻嘻呵呵地打趣逗乐,希望和年轻人打成一片。在新年晚会上,大家起哄让大哥出节目,他扯着嗓子唱起《送女上大学》:“大路上走来人两个,一个老汉一个青年。那张老汉今年有五十多岁呀……” 这让我不禁想起电影《林海雪原》里土匪哼哼的小调:“提起了宋老三呐,两口子卖大烟呐……” 东北有一句老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估计大哥也在因循古训,有意地张狂一些。那时我们宿舍住十四个人,十分拥挤。大哥有打呼噜的毛病,而泓滨、建中我仨又患有失眠症。熄灯后,大哥入睡很快,不久就传来呼噜声。大哥的呼噜节奏很强,有如钱塘大潮奔腾而来。失眠的人本来就心烦,对声音极为敏感,如何能够消受如此“天籁之音”。有时那两个小兄弟就会将袜子、鞋或者书一类的东西抛向大哥的上铺。他似乎被打断了美梦,“嗯”了一声,大概能够平息十几分钟,尔后又开始鼾声大作。第二天早上,他总是笑嘻嘻地将昨晚的战利品物归原主。有时我们会说:“你昨晚又拉风箱了。”他说:“是么,我咋不知道呢!以后我得注意点。”

毕业前大哥邀请我们56 个同学到他家喝酒。他们住的是大嫂任教中学的房子,不足十平米,而且没有厨房,条件相当简陋。大哥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电子器材公司,一年后就当上了科长。按理说大哥春风得意,前途无量。可就是因为房子的事情,大哥负气离开春城,远走大庆。那时候大庆石油管理局富得流油,房子、票子都很充足。还记得大哥刚到大庆后不久,在信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描述新房子的结构和尺寸,信中洋溢着大哥的满足。

这几年同学相逢,女同学总会嘱咐他几句:“老贾呀,在家里别老耍犟头,就老两口过日子了,不要跟曹老师较劲儿!”大哥嘿嘿一笑:“我啥时候跟她一般见识了!”人老了,性格会变得好起来,大哥也会如此。

如今大哥退休了,过着悠哉闲哉的生活。由于他亲历文革,希望给后人留下些史料,故而潜心研究文革,每天笔耕不辍,号称要整个大部头。听那意思这位老红卫兵对文革的否定多于肯定,这会儿他恐怕真的成了“假马列”真“修正”了。

 

10  傻大姐儿

     我们年级有两个班,我们班是半导体材料专业,另一个班是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分别简称为材料班和器件班。头三年大家是在一起上基础课,因此关糸比较紧密。如果仔细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班人马无论是形象、性格、班风迥然不同:器件班的平均身高肯定高出材料班一大截子,尤其是器件班的小伙子几乎是个个高大英俊;材料班的同学喜静,器件班同学好动;有一次两个班搞足球比赛,到了下半场,材料班的同学的体力就顶不住了,画一和斌桥这两个主力己经大汗淋漓、小脸刷白,材料班的领队大力同学几乎到了发飙的程度。而器件班的小伙子们刚好处于“万马战犹酣”的境界。尤其是阎永铁和赵彤两位同学满场飞奔,势若游龙。材料班最难的是组织文娱活动,大家都往后面躲;器件班搞晚会则是热闹非常:唱的、跳的、闹的,不乏其人。有一次在全系举办的圣诞晚会上,立才、以宁等表演唱“铃儿响叮铛”。喝!你看这四个小伙子风华正茂、激情四射!材料班旳同学死抠学习,器件班的同学贪玩儿。不过人家是两手硬:玩得好,学得也好。有两个典型的例子:赵彤从来是天不亮就起床,跟从周明德先生去练鸭形拳,下午还要踢一场足球。毕业时他报考清华的研究生,那年清华的高数试卷B相当难,就连我们班的斌桥这样的高才生都走了滑铁卢,赵彤硬是得了91分。不过考政治却砸了锅:有一道题“论述人都是自私的”,赵彤顺着杆就爬上去了,洋洋洒洒地论述人都是自私的,结果政治卷子只得了53分。他跟我说这事儿的时候,我真想给他一个巴掌。后来我们一起分到十三所,数十年的交情,情同手足,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揭他的疮疤了。还有那位贾府的丫头,打蓝球、打排球、滑冰,跟穆桂英似的,阵阵拉不下,可人家旳学习也整得名列前茅。不过器件班也有另类,傻大姐儿就是只学不玩的典型代表。

    傻大姐儿可不傻,虽然算不上冰雪聪明,那脑袋瓜儿的转速也得超过苹果II 了。据说她上过中专,年龄是老大不小的了,所以器件班的女同学都叫她大姐。不过这个大姐好像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小妹妹,而是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学习上了。即使是课间从数学楼往理化楼赶场的路途中,手里也捏着用皮筋捆绑着的拇指宽的纸条,上面写着英文单词。但见她目不斜视,你跟她打招呼她是端端地看不见的。三根指头煞是灵活 ,不停地捻动纸条    估计她点钞票肯定不会如此熟练 口中亦念念有词。那个劲头怎么形容呢?那叫迷!那叫痴!

      大约是三年级的时候,我们跟在傻大姐儿的后边去图书馆,“假马列”又操心了:“你说这傻丫头,也不动动心思划拉个对象,整天就知道学习!”那个年代有一个口号:“把林彪和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倘若是像谌容小说虚构的那样,中央下个文件给每个人减去十岁。那保不准傻大姐儿也会追求一番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可现在那是时不我待,必须争分夺秒!她真真地恨不能像姵蕾小姐那样飞奔如箭使时光倒流。

    傻大姐儿还有一个坚持四年的习惯:每逢下课铃响,她必定会以极快的速度第一个冲向讲台,向授课老师提问题。不过只有三门课,即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课,非但没有看到她去提问,保不准上课时她还偷偷地背单词呢!我常常纳闷儿:她怎么消化理解能得这么快呢?像我这样的笨鸟,上课时好像都懂了,做题时又不会了,考试时就发懵了。

     有一次王剑刚老师给我们上《电动力学》答疑课。风度翩翩的王老师也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他一直就把77级学生当哥们儿待,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下课铃响了, 王老师满心想下课后找几个烟民一起去过过瘾、吹吹牛,却不料傻大姐儿已经冲到了讲台。他无奈地摊开双手,意思是说总该让我去洗洗手吧?傻大姐儿愣是揪住不放。这时器件班的一群调皮小伙子们开始鼓掌起哄,傻大姐儿根本就不搭理这个茬,依旧我行我素,每天照冲不误。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毕业后傻大姐儿考取了清华李志坚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尔后又去英国留学了。可以断想,在离开吉大后的求学时光中,她这个光荣传统肯定会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傻大姐儿,特殊的人才呀!

 

   11.我是陈士美?冤枉啊!

  在前几篇文章中没少调侃小宝、老肖、老贾等几位仁兄。这并不意味咱自己的历史就是一片光荣,其实丢人现眼的事儿还真不少。当然,即使自曝臭事,也要把最丢人的藏起来掖起来,拣几件不轻不重不痛不痒的事儿抖落抖落。如此一来,又博得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虚名,何乐而不为!

 在柏家屯农场劳动时,有一次我和小冬青一起挖沟。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冬青问我家庭状况时,我欺他天真无邪,就告诉他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叫观察,一个叫观望,老婆是个民办教员。现在我上学了,家里生活还挺困难的。善良的冬青对我的处境充满着同情。此后他和几个同学讲:“这老农还真不容易啊!”  我躲在一边偷着笑。不过以后的事可就让我苦笑不得了。

 过了不久,在《中国青年》杂志上揭露了南方某个大学出现了一个现代陈士美:徐某人上大学前后多次使其农村女友怀孕,而且始乱终弃。那农村姑娘无奈找上学校。最后学校将徐某人开除学籍。此事自然为我等莘莘学子所不齿。可不巧的是徐某人的几个特征都与我吻合∶诸如从农村来的,身高不足一米六等等。这下子我可就成了活靶子,成为同学们口诛笔伐的对象。尤其是老肖和小郭,经常是一唱一和,对我左右夹击。一个说:“你看身高不到一米六,不是你是谁?  另一个说:“怪不得放假时在家呆不了几天就往学校跑,肯定是怕人找他算账!” 这一位接着话茬儿说:“那观察观望的抚养费你得付!” 天哪,害得我就是长了八张嘴也分辩不清了。何况还有两个儿子的人证呢!我是陈士美?冤枉啊!

其实在我们乡下确实是有早婚早育的习俗。十六岁结婚十八岁当爸爸的亦屡见不鲜。我的一些中学同学就是因为早婚而错失高考良机!我当兵前后也有人上门保媒拉纤,不过都被父亲挡驾了。说来真的要感谢邵震豪先生,他回城前曾对我父亲讲,这孩子看来还不算太笨,或许会有点出息。千万不要给孩子过早地娶媳妇,免得耽误了孩子的前程。爸爸虽然不识字,却一心相信有学问的人。为此还没少遭到奶奶的埋怨。倘若当年真的在农村娶妻生子,大学毕业后我真的不敢保证能做到“糟糠之妻不下堂”、不当现代的陈士美。如此想来,受老肖和小郭的挤兑也就不冤枉了。

在毕业实习期间在应化所曾认识一位老师。上大学前就结了婚,参加工作后二十几年一直过着两地生活。据说和农村的妻子的感情并不好,只是不愿担个陈士美的骂名才维持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而结果是两个人都受到伤害。其实这种结局还不如就当个陈士美呢!感情的事情是很难说得清的,局外人就更是不知胡底。往往是说者容易做者难。不过到了我这把年纪就更相信宿命了,一切皆是个“缘”字。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对面无缘不相逢”。如今孩子也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了,我常常用这句话去开导爱操心的妻子。

 

 

   12.那夜,我们热血沸腾 

    临近毕业的半年是轻松愉快的:所有的考试都已结束,再也不用为分数烦恼了。几年的压力得以释放,真让人常舒一口气。我们班分成两拨分别在吉大和长春应化所的实验室作毕业论文。这时候吃夜宵的人多了,看电影的人多了,谈恋爱的人多了。不过还有好多同学在为考研究生而奋斗。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女排夺冠的喜讯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我们四年波澜不惊的大学生活推出一个高潮。  

   1981年中国女排以亚洲冠军的身份,参加了11月在日本大阪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制,经过了728场激烈的比赛,19811116日晚,中国队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袁伟民获最佳教练奖,孙晋芳获最佳运动员奖最佳二传手奖优秀运动员奖,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那时节电视还是不多,大家聚集在宿舍里听收音机的实况转播。对手是小岛执教的日本女排,其作风十分顽强。比赛异常紧张激烈,宋世雄的伶牙俐齿得以超水平发挥。尽管后来有很多年轻人对宋世雄电视直播解说颇有非议,但是作为广播实况,应该说宋世雄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正是得益于此公,女排姑娘 ,诸如孙晋芳、郎平、张蓉芳、陈招娣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当“铁榔头”砸下最后一个球,一场大赛尘埃落定的时候,宋世雄那兴奋、快速、高昂的声音也把大家的情绪推到了高峰。大家一片欢呼,建中炒起暖水瓶就摔,声音虽不清脆,却迸发出足够的分贝!宿舍的四个暖水瓶全都当炮竹放了,我们还从未如此疯狂!大家喊着叫着冲出宿舍,只见外语系的一名瘦高个的同学用拖布杆挑着蘸满煤油、熊熊燃烧的毛裤从楼上冲将下来。在理化楼前集聚了成百上千的同学,一位同学站在毛主席塑像的台阶上发表了简短的演说,然后大家列成六路纵队,沿着解放大路,走向斯大林大街。

    队伍的最前方是一位同学高举五星红旗,接下来是由十来个人组成的管乐队。大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激越的歌声令人热血沸腾!“振兴中华”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我们有如开赴前线的战士!

    八十年代初,体育和政治、和爱国有着剪不断的关系。那时候国家刚从文革沼泽地中跋涉出来,百废待兴。人们还朦朦胧胧地看世界,还在摸索着前面的道路。曾记得那几年颇有“病急乱投医”的劲头。开始鼓吹“南斯拉夫经验”,铁托一死,南斯拉夫四分五裂,内战不休;后来又要学习“罗马尼亚经验”,等到了八十年代底,齐奥塞斯库竟被处决了。19788月华国锋主席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伊朗,目的好像是 找学习榜样和取经的。到了伊朗的时候正赶上闹伊斯兰革命,从宾馆去王宫还得乘坐直升飞机。没几个月,巴列维国王就流亡埃及了。这简直是一次倒霉之旅!唉,也难怪,那时候从上到下,人们思治心切、思强心切,都巴不得一口吃个胖子。人们总想拿出几件象样的东西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存在、中国的强大。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当时的中国人民挣了一口气。尔后的几年,女排勇不可档,连下七城。女排的姑娘们成了人们赞佩的英雄。记得85年在成电的外语课堂上学习一篇有关奥运金牌的文章,外教罗伯特突然发问“在成电谁曾获得奥运金牌?”大家面面相觑,甚至以为这个美国老兵在开玩笑。他哈哈一笑给出答案:“张蓉芳!”那时张蓉芳正在八系学习。有一次在财务处得以近距离瞻仰张蓉芳,真让老农自惭形秽,她有如铁塔一般!想看看脸庞,须仰视。院里举办篮球赛时她代表八系参加,整个篮球场她比别人高出一大截。队友们但凡抢到球都传给站在蓝框下的张蓉芳,不过很遗憾,此球非彼球,她的投篮技术很差。每当她投一把空蓝时,围观的同学们都会发出一阵善意的笑声。张蓉芳也会向场外挥挥手,腼腆地一笑。给人的感觉是她很豪爽很平凡,压根儿没有大腕、明星的娇骄二气,这就是女排姑娘的风范!为这样的姑娘在北国的冰天雪地里跑上十里路,值!

在这段路程上,我思绪起伏,四年来大学生活的很多镜头浮现在脑海:

在校长就职讲话中,唐敖庆先生强调加强基础研究,他号召科研人员要加班加点,让理化楼的夜晚灯火通明。唐先生的话赢得台上台下一篇掌声。那时候在全国高校排行榜上,吉大在综合大学中名列第四。

在同志街我看到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于省吾先生柱着拐杖挤公共汽车;看到他夹着一打材料踽踽而行去给研究生上课,老先生那时已过八十高龄。

在鸣放宫听著名诗人公木(张松如)先生报告,讲述他被打成右派后二十多年如何身处逆境坚持信仰。老人家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没有诗人的神经质,此公当是一位乐天派。

应校团委邀请,美籍华人李宏英女士为全校同学作报告。在结束语时,她勉励同学们:“你们毕业后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希望你们都做一个好官。”此时她声音哽咽,令众多同学动容。

在对越反击战期间,小郭的爸爸时任某军副军长,他带病出征、喋血沙场。战争刚刚结束,他就住进了医院。受小宝指派,我执笔起草了一封慰问信,全班同学连署,寄往云南。好在这封信在郭叔叔去世前赶到了病榻。“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民族振兴,需要各行各业、全体人民的努力奋斗。我们就要毕业了,即将走向社会为“四化”添砖加瓦。我们的的师长、我们的父辈就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沿着斯大林大街北行奔向新华分社时,南边传来歌声与口号声,东北师大和吉林工大的学生们出动了;西边传来歌声与口号声,地质学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出动了;长春市二十多所大专院校的学生都出动了。那时我们还年轻,那夜我们热血沸腾!

                

                  2004年4月至2008年8

                    

                                                       



 

 

               

 

                    

              

 

                

                

 

 

浏览(1345) (3)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关东老农
来自: 中国东北
注册日期: 2008-03-23
访问总量: 222,52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最新发布
· 退休感言
· 元日
· 挽老椰子兄
· 从博物馆到垃圾场
· 四十年回首话咱班
· 美 国 大 妈 收 藏 家
· 叹藏品飘零,谁舍谁收?
分类目录
【梦里依稀慈母泪】
· 天 人 恨
· 行善谈何易
· 早 夭 的 兴 城 弟 弟
· 忆 祖 母
【聒碎乡心梦不成】
· 回 首 年 少 落 魄 时
· 落 潮 与 回 潮
· 泥 沼
· 我们屯子出了个“国防部长”
· 柳条甸子
· 五 叔
· 当头棒喝
· 貂裘换酒也堪豪
· 把酒谈兵
· 欲空何曾空
【我欲因之梦寥廓】
· 挽老椰子兄
· 四十年回首话咱班
· 质本洁来还洁去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大学轶事
· 赶 考 ----记1977年高考
【梦里不知身是客】
· 元日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宾 肯 的 身 世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 盖波儿
【今宵酒醒何处】
【吹尽狂沙始到金】
· 退休感言
· 从博物馆到垃圾场
· 美 国 大 妈 收 藏 家
· 叹藏品飘零,谁舍谁收?
· 批一封,情义无价
· 金銮殿上的蘑菇
· 拖着辫子的红条封
· 红条断简管窥民国文艺青年
· 货卖识宝家
· 波特兰惊闻保定松涛
【】
【】
· 铁打
· 在日子里
· “老九”
存档目录
2021-06-19 - 2021-06-19
2021-02-13 - 2021-02-13
2020-11-27 - 2020-11-27
2017-04-07 - 2017-04-07
2017-03-10 - 2017-03-10
2016-12-03 - 2016-12-03
2016-09-02 - 2016-09-02
2015-12-23 - 2015-12-23
2015-10-02 - 2015-10-02
2015-09-13 - 2015-09-13
2015-07-25 - 2015-07-25
2015-04-04 - 2015-04-04
2015-03-06 - 2015-03-20
2014-02-14 - 2014-02-14
2013-12-06 - 2013-12-13
2012-03-03 - 2012-03-31
2010-12-10 - 2010-12-10
2009-07-11 - 2009-07-11
2009-04-03 - 2009-04-03
2009-03-27 - 2009-03-27
2009-02-27 - 2009-02-27
2008-10-03 - 2008-10-03
2008-09-19 - 2008-09-26
2008-06-06 - 2008-06-13
2008-05-02 - 2008-05-30
2008-04-04 - 2008-04-25
2008-03-23 - 2008-03-2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