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那些怪力乱神的被圣人们斥为下流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籍,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说岳》,《说唐》之类的。这类小说,语言通俗,情节丰富,想象奇幻,思想简单,是最切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程度的读物了。我尤其偏爱那些神仙妖魔鬼怪各施法术拼斗的章节,每每都看得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尤其是以前还有一种小人书,连环画册,把这类故事简单化,配以精美的插图,更是我童孩时的至爱之物。据说那玩意儿到了今天,物以希为贵,价值也暴升了成千上万倍了。可惜小时候没有经济头脑,要不然今天昂其所值,也可以居华屋,驾豪车,出入有天上人间,往来皆贵绅名流了。 小时候看书,光是看个热闹,是不会去留意其中的思想性与美学价值的,也根本不知道何为美学价值。至于其中人物的好坏善恶正邪分别,则往往凭借了个人的好恶而已。比如看孙悟空大闹天宫,“正嚷间,大圣到了。叫一声:“开路!”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丢开架子,打将出来。九曜星那个敢抵,一时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大圣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帅众到此收降你,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不然,就髹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轮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急入中军帐下,对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骁勇!我等战他不过,败阵来了。”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调出独脚鬼王、七十二洞妖王与四个健将,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你看这场混战好惊人也——寒风飒飒,怪雾阴阴。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戟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滚滚盔明映太阳,如撞天的银磬;层层甲亮砌岩崖,似压地的冰山。大捍刀,飞云掣电;楮白枪,度雾穿云。方天戟,虎眼鞭,麻林摆列;青铜剑,四明铲,密树排阵。弯弓硬弩雕翎箭,短棍蛇矛挟了魂。大圣一条如意棒,翻来覆去战天神。杀得那空中无鸟过,山内虎狼奔。扬砂走石乾坤黑,播土飞尘宇宙昏。只听兵兵扑扑惊天地,煞煞威威振鬼神。”如此这等生动无比精彩绝伦的白描手法,即可令人看得津津有味,又何暇分辨那书中人物的善恶真伪? 不意前日至一友人家拜访,见书架上有《封神演义》一书,遂随手翻阅,以为一温尔。这一翻,倒是读出了一些新意来了。《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中国神魔小说,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究竟为何人所作,历来众说纷纭,尚难盖棺定论,唯今人多属明代许仲琳所撰。根据现存的明代孤本舒载阳刻本《封神演义》,其卷二题署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卷首另有邗江李云翔撰写序文,序中云:余友舒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余不愧续貂,删其荒谬,去其鄙俚,而于每回之后,或正词,或反说,或以嘲谑之语以写其忠贞侠烈之品,奸邪顽顿之态,于世道人心不无唤醒耳。故现仍本其说。《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白话文》,另外亦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等白话小说,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斩将封神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然其书中所述,多有与史实不符者,故捡起要者,一一考证,聊为一戏尔。 1. 关于纣王 《封神演义》一书,将商纣王描写成一位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的亡国之君形象,而将周武王描写成了仁德爱民礼贤下士泽被苍生的圣王明君。因此,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乃是“上顺天信下应民意”的正义之举。其实果真如此乎? 今全文摘录《史记·殷本纪第三》关于纣王的记载: “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彊,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砲格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 “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假人元龟,无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命。”乃复归。 “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於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後世贬帝号,号为王。而封殷後为诸侯,属周。” 则根据《史记》所载,则纣王有以下几大罪。其一为滥用酷刑(史记只记炮烙之刑,封神尚有虿盆之刑),其二为奢靡腐败,其三为淫恶无度,其四为横暴乱政,其五为残杀忠臣。《封神演义》亦说其有十大罪状(第95回《子牙暴纣王十罪》),又言其“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流毒邦国,剥丧元良,贼虐谏辅,狎侮五常,荒怠不敬,沈湎冒色,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官室台树陂池侈服,以残害於百姓。遣厥先人,宗庙弗祀,播弃黎老,昵比罪人,惟归言是用。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型,因奴正士,杀妻戮子,惟淫酗是图。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郊社不修,宗庙不享,商罪贯盈,天人共怒。”如此罪恶滔天之人,万死不足以赎其罪也。由是,《史记》说,“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白旗。”历史终于判决了他一个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但是《史记》中所述纣王之事,果真是真实的历史么?《史记》为汉代太史公所著,其所本,大抵不外为《商书》,《周书》,《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等前人所著正史及其他稗官野史。然而先秦文献对商纣王的指责并不很多。《周书·牧誓》记武王伐纣檄文,说纣王“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则纣王之罪,仅止于此而。孔子的得意门徒子贡也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对于商纣王的诸多指责,其实是随着时代推进而强加在他头上的。近代学者顾颉刚撰有《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指出“见《尚书》者六项,战国增加二十项,西汉增二十一项,东晋增十三项。六项即足矣,奚必计其余之虚实哉!”“现在传说的纣恶是层累积叠地发展的,时代愈近,纣罪愈多,也愈不可信。”事实上,即使是那些横加在纣王身上的大恶,在古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并不一定就是恶行。例如说纣王滥用酷刑,设立炮烙之刑。然而根据《尚书·大禹谟》里的记载,夏朝时就已经有了砍头,烹煮,醢刑,车裂,腰斩,绞首,烧死,弃市,灭族等各类残酷的刑罚。炮烙之刑,也是夏桀发明的,商纣王只是承袭了前朝的旧制而已。又如《韩非子》记载:“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人或谓之为酷刑,孔子却说这是有道理的。理由是如果扬灰时恰有路人,使其满面蒙尘,那此人必定发怒,怒就会斗殴,因殴斗罪,按当时法律要灭三族。所以,弃灰于道看来过错轻,实则重,这样的重刑很有道理。因此之故,《尚书·康诰》说“殷罚有伦”。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的商纣并未有如《史记》中所说一般残暴无比。商纣之所以亡国,另有其因也。《左传》记载:“纣克东夷而损其身。”这方是商纣亡国之本也。当时纣王在东夷平叛,不仅劳民伤财,国力大衰,而且都城防备空虚。更兼纣王兄微子启叛逃西周,因此才被周武王偷袭朝歌,牧野一战,“血可漂橹”(《左传》),终于亡国。而周朝建立后,史官们为了维护武王伐纣这段历史的正义性,宣传周朝的绝对正统性,就故意大肆抹黑纣王和妲己,并将夏桀与妹喜的全部罪恶行径都转嫁在纣王和妲己头上。只要考据一番夏桀与妹喜之史实,我们就可以的发现其与商纣妲己之事迹的雷同性了。《国语·晋语》记载:“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妹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这不就是商纣伐有苏氏得妲己的故事本源么?《竹书记年·夏纪》载:“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这不就是商纣修造露台大肆淫奢的本源么?《列女传》载:“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宫女饮酒,无有休时。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其头而饮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帝王世纪》则载:“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妺喜于膝上。妺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这不就是商纣宠爱妲己淫乱无度的本源么?《史记·夏本纪》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这岂不就是周王(文王武王)伐纣灭商之事么?假“天命所归,天道所属”的西周一旦确立了其正统性,纣王和妲己就彻底无法翻案,并且超越了夏桀和妹喜,成为历史上亡国之君的最典型代表。难怪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随着子受辛之死,商王朝灭亡,立国662年。子受辛被称为‘纣帝’,即残害忠良的君主。他的罪状跟夏王朝亡国之君姒履癸的罪状,像是从一个模子里浇出来的,当然也可能真是如此。不过,炮烙酷刑是姒履癸发明的,已登记在案,宣传家大概一时情急,忘了六百年前的往事,又教子受辛再发明了一次。”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 可笑的是在《封神演义》一书,如此残暴不仁淫乱无度万死不足的纣王,在死后居然还被封为天喜星,主掌民间嫁娶的大喜事,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让如此淫乱残暴的神仙执掌婚姻嫁娶,岂不是给他提供了一个肆意作恶为害人间的温床了吗?这作者实在是有点脑残了。 2. 关于妲己 自从夏禹开创家天下的王朝时代以来,历史上每经历一次朝代更迭,人们似乎都习惯为前朝兴亡,找出一个替罪羊来。夏亡于妺喜,商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在文人们的口诛笔伐之下,处于绝对弱势的女性变成了红颜祸水,也成为了王朝兴亡的罪魁祸首。而事实真相却逐渐被掩盖--帝王的昏庸好色,将相的腐败无能,这才是朝代兴亡的主观因素啊!女人们替男人的昏庸无能顶罪受过,承受了千载的骂名,这实在是跳进大海也洗不清的冤屈。 妲己尤其甚也。根据现有的甲骨文献考证,其中并没有妲己恶行的记载,而只有纣王恶行的记录。而这些恶行,根据上一小节的分析,也多为附会之说,并未见有多恶之实。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妲己与商纣一道,其妖孽和毒辣形象也在逐步升级。从《尚书》里周武王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直到《史记》中关于妲己的种种恶行,她已经被坐实了亡国祸水的千古罪名了。而后世的《封神演义》,因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演义小说,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更是演绎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是基于政治发展与部落仇恨所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的。商朝的灭亡则是因为讨伐东夷之乱,劳民伤财,国力空虚,才让周人乘机蹈隙。(“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左传》)把商朝的亡国,强加到一个女人身上,不仅荒谬无稽,而且也未免太高估她了。 据史书记载考证,妲己出身于商时的名门望族。《竹书纪年》载:“(帝辛)九年,王师伐有苏,获妲己以归。”《晋语》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有苏氏的渊源甚为久远,它的始祖,可以远溯到昆吾。昆吾是颛顼的后裔,而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又称高阳。昆吾的后裔称昆吾氏。昆吾氏擅长制陶和冶金。《史记·楚世家》载:“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夏之时昆吾氏分封于今山西运城,后来东迁到中原故地祝融之墟(今河南许昌一带),殷商时继续东迁至今河南武陟一带,称为有苏氏,这即是妲己的祖先。其姓氏依然因循始祖昆吾,为己姓(昆吾姓己名樊),所以妲己应为己妲(姓己名妲)。《封神演义》中说其父名苏护,只不过是因为有苏氏后来繁衍出了苏姓一族,故而附会而成。又因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封神演义》才会附会出一段千年狐精附体的故事来。其实,九尾狐原本象征子孙繁息,在古时是意喻美好的图腾。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龙龙。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可见古之圣王夏禹亦是娶九尾狐为后的。然而到了后世,世人却反其意而行,以“性媚”“食人”之九尾狐为妖了。《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即九尾狐。”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因此,在《封神演义》一书中,作者方谓纣王参拜女娲时,垂涎于女娲的美貌,题淫诗猥亵女娲。女娲娘娘大怒,遂指派九尾狐妖和琵琶精等小妖怪来魅惑纣王,荒淫宫廷,协助周武王倾覆商纣云云尔。 在《封神演义》一书中,妲己的下场其实甚是可叹。想那九尾狐精,千年修炼放得人形,本来好端端的在轩辕孤坟中修道,子孙繁衍,安居乐业。不意受了女娲娘娘之命,潜入纣王宫院,惑乱君心,助周伐纣,卷入这场仙界大劫。虽然她手段残暴了些,也算为商灭周兴立下一功(没有妲己,商纣岂能如此迅速灭亡?)。不料不仅没有修成正果,反而落得个子孙灭绝,自己也元神散尽灰飞烟灭,白费了千年修道之功。纣王这等罪恶滔天之人,死后亦成正果,受封天喜星;飞廉恶来这等奸人佞臣,死后也封冰销瓦解之神;连姜子牙老婆马氏这等跑龙套的脚色,都被封为扫帚星,名字虽难听,大小是个神。而妲己死了也是白死,这真正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设若是在西方,则她怎么着也得封个美神才是。 3. 关于道教神仙 《封神演义》一书,明处写商末纣王无道,道统失坠,武王伐纣,商灭周兴,其实写的是道教神仙派系道统之争。道教是一个多神教。但凡宗教,皆起源于人类祖先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道教也不外乎于是。在《封神演义》的世界中,天地由三界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仙界组成。三界是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庭,商朝纣王统治的人间,和女娲娘娘统治的妖界。仙界又分元始天尊门下的阐教和通天教主门下的截教。阐,是明之意也,阐教亦为仙界,其门人皆为道德高尚之士,在书中即为正教;截,断之意,“截教”即为断见外道也,其门人弟子在书中皆为山精木怪,方外术士之流,在书中被视为邪教。窃以为通天教主“不论是非,不分好歹,纵羽毛禽兽,亦不择而教,一体同观”,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实是比孔圣人还牛B的教育家。“昆仑山玉虚宫拿阐教道法元始天尊,门下十二弟子犯了红尘之厄,杀罚临身,故此闭宫止让。又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称臣,故此三教并谈,乃阐教、截教、人道叁等,共编成叁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叁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这即是封神的由来。其实这实在是元始天尊的诡计,自己教徒门人犯了杀戒,大劫临头,又被昊天上帝欺压到头上,于是就拉上截教人道垫背,要死大家一块死,还美其名曰劫数难逃。这实在是有够阴险,根本就不是得道之人所应为也。 在《封神演义》一书中,至高无上的神仙当数鸿钧老祖。在书中第84回鸿钧老祖出场时,有诗云道: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他是道教三祖师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师傅。大弟子太上老君修为深厚,能够一气化三清,然其所创人道,其门人弟子的道行修为为三教中最底下的。二弟子元始天尊,创立了阐教,所收门人弟子无数,最厉害的有十二人:广成子,赤精子,太乙真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黄龙真人,道行天尊,清虚道德真君,惧留孙,玉鼎真人和云中子。三弟子通天教主,则创立了另一教派截教,手下弟子能人无数,后来玉帝手下的二十四星宿、雷公电母、普天星相几乎都是他的门人。通天教主亦被称为灵宝天尊。简而言之,所有修道有成的神仙,都是鸿钧老祖的门人也。 其实,鸿钧老祖这个神仙,最早并不见于史籍及道家典籍中,完全是《封神》一书虚构出来的神仙。道教中有“三清”、“四御”之说法。三清者,元始,灵宝,道德;四御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道教主张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则是辅助三清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早期道教又另有六御的说法,暗合中国古代的天地六合思想: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南宋刘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后来,为了符台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成今日之“四御”。而至隋唐以来,玉皇信仰流行,按照民间之说法,玉皇大帝是为天界至高主宰。总之,道教流传至今,流派众多,又与中国传统神话相互纠葛,实在是难以一一考证了。然而历朝历代的道教派别,均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则是毫无疑义的。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中国道教的前身为汉朝人张道陵创立的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祗。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这已是将元始的事迹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创世神盘古合二为一了。《历世神仙体道通鉴》亦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南北朝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隋唐时才成为定说。《隋书·经籍志四》赋予元始天尊以神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了道教的最高神。 不过,《封神演义》虚构出一个鸿钧老祖来,也并非全是凭空捏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余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因此,鸿钧老祖即可视为宇宙诞生之前混沌的元神大罗,即为道的化身,也是至高无上的大神。 无独有偶,古希腊神话中,也说从卡俄斯(混沌)中诞生该娅(地母),该娅生乌拉诺斯(天父),又与乌拉诺斯结合而生奥林匹斯诸神和世间万物。则古希腊神话中的卡俄斯,即可比为东方神话中之鸿钧老祖也。 《封神演义》虽然写的是道教神仙,却不局限于道教一家,而是体现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思想。封神事件的背景设定在商末周初时代,这一时期在道教中的神仙系统已经大致建立起来了,但在人世间则道教的老子,儒教的孔子,佛教的释迦这三教教主都没有出世,这正方便作者避实就虚,只提阐教,截教,人道,避谈道佛儒。在道教至尊神仙鸿钧老祖之下,太上老君名列第一,为人道之主,其门人弟子修为最低,永坠轮回,实暗指儒教也,盖儒教教主孔子曾对老子执弟子礼也。元始天尊虽列第二,但为阐教教主,领袖群仙。对佛教则只称西方教,以接引准提为尊而不提释迦如来。同时又将佛教的几位菩萨(文殊普贤慈航)列于元始天尊的十二弟子之内,这就是说佛由道出,从无生有,三教本源,皆是仙派。后来民间流行的“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由来是一家”,当是受了这作品的影响无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