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EF了嗎? 2011年度的SCI雜誌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於前天(6月28日)在全球科技工作者的萬眾矚目之下正式發布了。CNS依舊堅挺;納米干細胞仍然火熱;國產期刊再創新高(Cell Research的IF=9.417);飽受爭議的Plos One穩中有升(由4.351升至4.411)……一石驚起千尺浪,幾家歡樂幾家愁。且看他花開花謝潮起潮落,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真可謂是一個紛紛擾擾的江湖啊。 做科研,是需要與同行交流的,需要知道一個研究領域的背景和現狀的。一言以蔽之,是需要查閱參考大量文獻的。因此,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查閱已經出版的科技論文,以計算機的發展為基礎,各種文獻索引工具就應運而生了,科學引文索引就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文獻檢索系統工具。 科學引文索引,英文名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 SCI,創刊於1963年,是由美國人E.加菲爾德創立的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 編輯出版的。它是一種國際性的、多學科的綜合性索引,涵蓋了數、理、化、農、林、醫和生物學等各個科學研究領域。SCI現有來源期刊超過了8000種,可通過國際聯機和國際互聯網進行即時檢索。 SCI創立的宗旨是為了方便科技工作者檢索查閱文獻之用的。不過,古語說得好,這世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於是也就有了紛爭。即使是貌似神聖象牙塔的科學研究領域也不例外。這個紛爭的始作俑者就是雜誌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影響因子是出版SCI的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每年度發表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項最重要的參數。它指的是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時期(通常是前二年內)被引用的頻率,是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影響因子這個參數,為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影響因子因其直觀性,作為衡量期刊整體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而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不過,學術期刊評價顯然是個綜合性的多維度的指標體系。影響因子可以為學術期刊評價提供定量依據,但若以其作為判定學術期刊優劣的唯一標準則就有失準確和公允了。比如說,影響因子一個很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對綜述性學術期刊的偏向性。一個是因為綜述文章更易於引用,一個是因為綜述性刊物的文章數量更少。一來二去,綜述性刊物的影響因子自然就高高在上了。但是,科學研究追求的是原創性,而這恰恰是綜述性文章致命之處。所以在國際上,更加通行的法則是以同行評議來作為學術評價的標準。但是,不幸的在於,國際通行的法則在我們中國這個神奇的國度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國際上,講究的是學術自由,專家主導。而在我國的科學研究領域,則是行政主導,學術自由風氣尚未形成,缺乏一套科學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和標準,因此SCI和IF這個直觀的參數就被濫用了。SCI最早是由南京大學引入到中國的,之後在全國的學術界泛濫成災,形成了以SCI和IF為導向的科學研究局面。研究生沒有SCI文章畢不了業,導師沒有SCI申請不到經費,甚至連薪水津貼獎金分房等等社會福利都和SCI掛鈎,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受這種現實利益的壓迫,國內的科研工作者們也不得不千方百計絞盡腦汁的發表SCI文章,於是乎某些學術雜誌就不可避免的淪落成了國人的灌水期刊。這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就屬國際晶體學雜誌E刊(ACTA CRYSTALLOGR E)了。以至於在國際上,SCI甚至被戲稱為Stupid Chinese Index,成為了國際學術界的一大笑話了。 為了補充影響因子評價標準的不足,出版JCR的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技集團(其前身即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於2009年1月22日宣布推出了增強版JCR,其中除了增加了期刊5年期的影響因子外,還增加了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計量指標—特徵因子(Eigenfactor,EF)。 Eigenfactor的基本原理如下:首先隨機選擇一份期刊,然後隨機通過該期刊中的一篇參考文獻鏈接到另外一份期刊,然後在這份期刊中又隨機選取一篇參考文獻再鏈接到下一份期刊,依次類推。最後通過一系列複雜的統計分析,得到某一期刊的特徵因子。其工作原理與Google 的“網頁排名”(PageRank)有異曲同工之處。 與IF相比較,EF傾向於總的引用次數,同時巧妙地消除了雜誌自引的影響,也消除了科研工作者對於雜誌傾向性的影響。因此,EF其實是比IF更加客觀的一個參數。用它來作為衡量學術期刊或者學術論文重要性的評價標準應該是更加準確,更加公正,更加客觀,也更加合適的。 下面是今年最新版的SCI雜誌IF與EF兩項指標top10的比較。 影響因子(IF)Top10: Rank | Journal Title | Total Cites | Impact Factor | 5-Year Impactor Factor | Articles | Eigenfactor Score | 1 | CA-CANCER J CLIN | 9801 | 94.262 | 70.216 | 18 | 0.04923 | 2 | ACTA CRYSTALLOGR A | 13944 | 54.333 | 24.717 | 70 | 0.04648 | 3 | NEW ENGL J MED | 227674 | 53.484 | 52.362 | 345 | 0.69167 | 4 | REV MOD PHYS | 29868 | 51.695 | 48.621 | 73 | 0.10791 | 5 | ANNU REV IMMUNOL | 16100 | 49.271 | 46.688 | 22 | 0.06278 | 6 | NAT REV MOL CELL BIO | 26837 | 38.650 | 41.576 | 70 | 0.18689 | 7 | NAT REV CANCER | 26727 | 37.178 | 37.878 | 71 | 0.13056 | 8 | NAT GENET | 76301 | 36.377 | 32.701 | 178 | 0.35957 | 9 | NATURE | 511145 | 36.101 | 35.241 | 862 | 1.74466 | 10 | NAT REV IMMUNOL | 21080 | 35.196 | 33.644 | 70 | 0.12449 | 特徵因子(EF)top10: Rank | Journal Title | Total Cites | Impact Factor | 5-Year Impactor Factor | Articles | Eigenfactor Score | 1 | NATURE | 511145 | 36.101 | 35.241 | 862 | 1.74466 | 2 | P NATL ACAD SCI USA | 482679 | 9.771 | 10.591 | 3764 | 1.66833 | 3 | SCIENCE | 469704 | 31.364 | 31.769 | 862 | 1.46485 | 4 | PHYS REV LETT | 335409 | 7.621 | 7.154 | 3118 | 1.24359 | 5 | J BIOL CHEM | 412003 | 5.328 | 5.498 | 4208 | 0.88585 | 6 | J AM CHEM SOC | 369164 | 9.019 | 8.979 | 3139 | 0.86714 | 7 | PHYS REV B | 268704 | 3.772 | 3.362 | 5991 | 0.7833 | 8 | APPL PHYS LETT | 197445 | 3.820 | 3.845 | 4459 | 0.72217 | 9 | CELL | 167587 | 32.401 | 34.929 | 319 | 0.70472 | 10 | NEW ENGL J MED | 227674 | 53.484 | 52.362 | 345 | 0.69167 | 通過上述兩個表,讀者對於IF與EF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可謂是一目了然。Nature,PNAS,Science,PRL,JBC,JACS,PRB,APL,Cell,NWJM等位居EF前十的雜誌,無一例外全都是以發表原創性成果為主的頂級學術期刊。而高居IF第一名的CA(IF=94.262,驚死人!),其EF因子則只有區區的0.04923,竊以為這與其全年只發表了18篇論文,總被引頻次只有9801次的實際學術貢獻應該還是比較相符的。其實仔細看看,在IF排名top10的期刊里,除了NEJM和Nature外,其他的全都是綜述性的學術期刊,每年的文章數基本都在70篇以下,總被引用次數都很低,因此這些學術期刊的實際學術貢獻應該都相對較低才對,相應的其EF因子得分也就很低了。所以說,EF特徵因子作為評價雜誌的學術貢獻與學術地位的衡量標準,是一個更好更精確的參數。 不過,行文至此,一個深深的隱憂也不禁浮上心頭:在EF排名top10裡頭,相對比較容易發表的JBC,PRB和APL這幾個期刊,會不會又掀起國人的新一輪競投狂潮,繼IF神話之後再次淪落成下一個墮落的神話呢? 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