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文化交流,是我们的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语言文字作为精神文化的一部份,又是文化的载体,自然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影响力也日益提升。当前在世界各地正兴起一种所谓 “中文热”,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中文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与提高。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引以为自豪! 可是在这种“中文热”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被侵略的被强奸的危机。这话绝不是童言的危言竦论。时下见诸各种传媒形式的书面的中文与口头的汉语(包括各种汉语方言),外文与中文(外语与汉语)混杂的现象使我们的中文到了沦亡的边缘!英文字母和英文词语不经汉化翻译,例如WTO(世界贸易组织)、CEO、NBA、IT、IBM、SARS、H1N1 、SHOPPING 、IDEA、“至HIT红人劲爆SHOW”、“一笔OUT销”、“我CALL你”、“BOOK 机票”等等,直接插入中文(汉语)中,我们的方块字贸然添上英文字母或几个英文单词,成了世上唯一的一种四不像的杂交语文!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年青一代根本就没有把母语中文学好是原因之一,但更有不少人把操这种杂种语文当成时尚,甚至在同胞面前卖弄一下“英文水平”。炎黄的子孙,竟然把英语奉为至尊,对自己的母语却采取忽视、轻慢、诋毁、阉割的态度,实在令人心寒!中国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可是,我敢说这种变了种的中文,绝大多数中国人是不懂的。当然外国人也不懂。对于外国文化,我们当然采取学习与交流,海纳百川的包容的态度,而绝不排斥。但这种包容并不是生搬硬套。我们的先贤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现在中文里大量词语例如“葡萄”、“琵琶”、“咖啡”、“世界”、“坦克”、“吉普”、“政府”、“政策”、“芭蕾舞”、“电脑(计算机)”、“硬盘(硬碟)”、“软件”、“浪漫”、“幽默”等等,凝聚了先贤的心血与智慧,这些从外文融入中文的词语,或者是音译,或者是意译,或者音译加意译,经过中文自身的消化吸收,变成了方块汉字,或者说已经汉化了,大大丰富了中文的词汇。我们需要的是这种洋为中用的包容。 试看世上有哪一国的语文不经转化直接把中文插入其中?(当然,例如“silk”、“tea”、“china” 已经是中文融入外文。)当今世上不少国家,采取净化母语的措施。1994年,法国议会通过了文化部部长杜邦提出的“关于法语使用的法案”,禁止在公告、广告中,在电台、电视台播送节目中(外语节目除外)使用外语。法国把每年3月20日定为“国际法语日”,总统希拉克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因一位法国商界领袖用英语发言,而愤然退席以示抗议。 俄罗斯等国也对于大众媒体使用的语言有严格规定。而面对“德语美国化”的威胁,德国的语言学家成立了“保护德语协会”,致力于保护德语的纯粹性,提倡在德国讲德语,坚决反对德英语言混杂。我的德裔亲戚朋友来到加拿大,他们之间还是说德语。可是我们中国人怎麽样? 说到中文混杂外文的现象,连带想到了中国人改外文名的问题。童言以为,生活在国外,在以外国人为大多数人口的社会,为学习和工作方便,中国人改个外文名,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家庭,在同胞中,在中国人的圈子里,还是用自己的中文名字好,这是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对祖国文化的尊重。中国人的精英在世界上的成就与贡献,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与辛劳,而绝不是靠起个外文名去成名。说到这里,我想起这麽一则趣闻。话说一九九一年夏天,中国电影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赈灾大义演,其中也有港台影视界的一大帮明星,如梅艳芳、谭咏伦、曾志伟等。国内则有巩俐、陈道明等等。其间一位女服务员请谭咏伦签名,谭咏伦用英文草草签罢,但是服务员还是请他用中文签,谭不屑一顾地拒签并说:“我从来只用英文不用中文!”此言一出,座上众人全都面面相觑,由愕然转而恼火。国内有名的演员陈道明气得脸色铁青,大声直斥:“你还是不是中国人!” 这些所谓“天皇”(按,这是香港许多报刊媒体的写法,其实应写作“天王”— 此“王”非彼“皇”。有些人总爱故意卖弄,中文错别字连篇,或者乱改乱用成语。)应该明白,他们的所谓名气,是在中华大地上,是中国人给的,别拿个英文名在同胞面前丢人现眼!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当年回国讲课,就没有用一个英文单词。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曾经在上海举行,但是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乃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童言慨叹;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会者是全球华人物理学家,竟循这样的“国际惯例”岂非咄咄怪事!)只有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坚持用中文作了报告。相对之下,我实在为那些满嘴不中不英,中英语混杂的人汗颜!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